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156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1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其中,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均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紧固件分别与两待连接的结构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可用于两个正交平面内的板结构的模块化连接,既能保证复合材料结构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还能保证被连接结构自身的强度及刚度。

Composite modular L-type conne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连接装置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复合材料连接接头结构应用技术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因此复合材料的连接问题一直是复合材料应用与推广的瓶颈问题之一。通常整体化复合材料结构的连接多采用胶接连接形式。胶接连接借助胶粘剂将其胶接零件连接成不可拆卸的整体,无需机械加工,可保持纤维的连续性。但整体式连接需要对各区域结构均采用定制的模具进行加工制备,越是外形复杂结构由于组成部件的多样性,不仅消耗过多的加工周期,也使得后期安装装配的适配性变差,最重要的是组合构件在成型过程中极易受到树脂的流程,真空压力的波动及模具的贴合性等等因素,而造成初始生产质量缺陷,并且这种缺陷还不宜被探测与发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旨在用于两个正交平面内的板结构的模块化连接,既能保证复合材料结构间的可靠连接,同时还能保证被连接结构自身的强度及刚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其中,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均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紧固件分别与两待连接的结构板连接。优选地,所述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的两端均进行工艺切斜以消除端部应力传递。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的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宽度与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的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宽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均与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垂直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宽度不大于第一加强桁深度的12倍。优选地,所述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的转圆半径与第一加强桁或第二加强桁的高度相等。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相互背离的一端上设有切削斜面,螺栓孔位于切削斜面上。本技术提出的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连接装置可制备成模块式配件,用于船舶的关节点安装,施工简便,后期维护方便;2)本连接装置采用螺栓与待连接结构进行装配,工艺简单,安装与拆卸便利;3)本连接装置在转角处的过渡圆弧夹芯结构设计,不仅外型上保证了结构变化的均匀连续性,同时增加了拐点的支撑刚度,提高了接头的连接可靠性;4)本连接装置不仅能够满足安装、使用、维护要求及相关的力学性能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施工工艺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臂,2-第二支撑臂,3-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4-螺栓孔,5-第一加强桁,6-第二加强桁。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参照图1和图2,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以及连接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其中,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一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通过在方形泡沫芯材外铺设高强玻璃纤维制备完成),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上均开设有多个螺栓孔4,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通过紧固件分别与两待连接的结构板连接,从而实现两结构板的连接。本连接装置共设置两个通道接口,上接口(位于第一支撑臂1上),下接口(位于第二支撑臂2上),接口区域采用高强玻璃纤维层合板设计成可对接式的接口,然后通过在接口区上打孔装配螺栓群,实现机械连接。机械连接质量易于控制、强度分散性小、传递载荷能力大、便于装卸、安全可靠。在栓接处灌注粘胶,可避免螺栓孔4处受湿、热、腐蚀介质的侵蚀影响,保证连接处的强度与刚度的完整性。具体地,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的两个侧边贴合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设置且与L形的拐角处连接。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背离L形连接结构的拐角处为转圆形。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采用帽形筋的结构形式,且其截面宽深比均为1:2。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另外,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的两端均进行工艺切斜(如30°)以消除端部应力传递。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的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宽度与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的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宽度相等。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与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在连接处的截面尺寸相同。第一加强桁5和第二加强桁6均与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垂直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1的宽度(即图中尺寸a)不大于第一加强桁5深度(即图中尺寸b)的12倍。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3的转圆半径与第一加强桁5或第二加强桁6的高度相等。当第一加强桁5与第二加强桁6等高时,转圆半径取加强桁的高度;当第一加强桁5与第二加强桁6不等高时,转圆半径可取两加强桁高度的小者。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相互背离的一端上设有切削斜面,螺栓孔4位于切削斜面上。第一支撑臂1和第二支撑臂2的连接处采用增厚的高强玻璃纤维层合板组成。切削斜面是为了与周界连接后,此处的厚度仍然保持不变,即与上端的面板厚度差不多。本L型连接装置一类独立的连接接头装置,整体采用真空辅助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其中,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均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紧固件分别与两待连接的结构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垂直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以及连接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其中,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均开设有多个螺栓孔,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通过紧固件分别与两待连接的结构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纤维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上分别固定有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转圆连接夹心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模块式L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桁和第二加强桁均包括方形PVC泡沫芯材层以及包裹于方形PVC泡沫芯材层外的玻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白璐滕树生郑绍文谭先涛杨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