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28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包括柔性管和仿浮萍回收头,所述空心段位于输油段上方,空心段上端封闭,空心段下端和输油段密封连接,输油段内设有柔性输油管,柔性输油管上部端头伸出输油管并在端头设有仿浮萍回收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配合半潜式的污油回收装置工作,保证海面上污油能顺利吸入装置中进行回收利用,并且能提高海面污油回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能耗,而且提高了回收率,加快了吸收效率,保证吸入口的通畅,在油污收集处理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

A kind of waste oil recovery head imitating duckw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
本技术涉及油污收集分离
,尤其是涉及到一种油污收集处理的输油杆。
技术介绍
目前经由各种途径进入海洋的石油烃年约600万吨,排入中国沿海的石油烃约10万吨/年。石油污染持续时间长,造成破坏大,集中油污导致周围很大范围的鱼类等生物都会被影响,随着食物链甚至流向人类,大范围低聚集度的石油污染使得更大范围内鱼虾资源体内聚集油类含有的有害物质,石油污染目前已经不但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也是河道和湖面的污染源之一,我国近海海域石油的平均浓度已达到0.055mg/L,海洋石油污染的日益加重,严重影响了沿海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海洋中清理油污类物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科技方法。采用化学方法来处理,残留的化学物质和产生新的化学物质都会对环境产生此生灾害。生物科技方法要求周期长而且技术尚在研发阶段还不能大规模使用,更不适合在河道输水过程中使用,所以采用物理收集是常用的收集油污收集方法,或者两三中间结合。目前常用的物理处理法包括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化学处理法包括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生物处理法包括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如前面所述化学、生物方法收集处理都存在一些问题,物理方法收集中清污船和附属的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都被常用在海洋油污事故处理中,但是物理收集方法中吸油和围油栏成本高,清污船和附属的回收装置没有合适的回收头与之配合,使得吸收油污带入大量水,吸收后处理压力大,清污船等能耗高而且每次吸收的油污量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清污船和附属的回收装置没有合适的回收头与之配合,使得吸收油污带入大量水,吸收后处理压力大,清污船等能耗高而且每次吸收的油污量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仿浮萍污油回收头的仿浮萍回收头像浮萍一样漂浮在水油之间,能够配合半潜式的污油回收装置吸收油污,再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油自身重力保证海面上污油能顺利吸入装置中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粘性较大,不能自行流入的污油,可利用微型水泵将污油吸入回收头,能提高海面污油回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能耗,在油污收集处理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本技术的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包括柔性管和仿浮萍回收头,所述柔性管端头设有仿浮萍回收头,仿浮萍回收头包括上组装头、下组装头和油水分离膜,油水分离膜设置在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之间,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相适应扣合在一起,上组装头设有吸入口,下组装头为漏斗形,下组装头设有和吸入口适应的通道,下组装头底部和柔性管连接。本技术中,油水分离膜面积大于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投影面积。本技术中,吸入口有四个,均匀分布在上组装头中。本技术中,油水分离膜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水分离膜为聚乙烯油水分离膜。本技术中,柔性管下部通入浮力杆下部。本技术中,浮力杆与球形舱体连接,柔性管穿过浮力杆伸入球形舱体内。本技术中,球形舱体内设置微型水泵、集液构件和电源,微型水泵一端和柔性管连接,微型水泵另外一端伸到集液构件中。更加优选的,本技术中微型水泵为微型双向水泵。本技术中,柔性管、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选用天然橡胶制备,密度为0.98-1.0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能够配合半潜式的污油回收装置工作,保证海面上污油能顺利吸入装置中进行回收利用,并且能提高海面污油回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减少能耗,油水分离膜膜位于油水交界面,利用重力吸油,减小能耗,而且在浮力杆底部配合有微型水泵的使用,提高了回收率,加快了吸收效率,而且在吸入口被堵塞后能够接触微型水泵方向冲力打开堵塞,从而保证吸入口的通畅,仿浮萍回头头上组装头的吸入口口径尺寸1cm-2cm,既保证了一般污油能顺利流入,也能避免较大的异物将吸入口堵塞,在油污收集处理领域具有广泛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油水分离膜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上组装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下组装头结构示意图。图1-5中,1-柔性管、2-浮力杆、3-油水分离膜、4-吸入口、5-微型水泵、6-上组装头、7-下组装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5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技术装置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对本技术装置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是根据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是依据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本技术中所用到上组装头6、下组装头7、油水分离膜3、微型水泵5和柔性管1等都能通过市场途径购买或者定制。本技术的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包括柔性管1和仿浮萍回收头,所述柔性管1端头设有仿浮萍回收头,仿浮萍回收头包括上组装头6、下组装头7和油水分离膜3,油水分离膜3设置在上组装头6和下组装头7之间,上组装头6和下组装头7相适应扣合在一起,下组装头7为漏斗形,下组装头7底部和柔性管1连接,上组装头6上设置吸入口4。本技术中,油水分离膜3面积大于上组装头6和下组装头7投影面积。本技术中,吸入口4有四个,均匀分布在上组装头6中,下组装头7内设有凹槽和与吸入口4适应的通道,上组装头6内设有与凹槽相对应的凸起,上组装头6的凸起和下组装头7的凹槽刚好扣合在一起,凹槽和凸起之间压有油水分离膜3。本技术中,油水分离膜3密度大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水分离膜3为聚乙烯油水分离膜。本技术中,柔性管1下部通入浮力杆2下部。本技术中,浮力杆2与球形舱体连接,柔性管1穿过浮力杆2伸入球形舱体内。本技术中,球形舱体内设置微型水泵5和电源,微型水泵5一端和柔性管1连接,微型水泵5另外一端伸到集液构件中。更加优选的,本技术中微型水泵5为微型双向水泵。本技术中,柔性管1、上组装头6和下组装头7选用橡胶制备,密度为0.98-1.04。在适用本技术仿浮萍污油回收头时,浮力杆2和污油回收机构连接,将柔性管1穿过浮力杆2伸入污油回收机构,污油回收机构内设有微型水泵5根据要收集油的粘度大小决定是否开启,油污粘度较大时开启微型水泵5将油污抽入污油回收机构内的集液构件中。污油回收机构放入水中开始收集油污,如果有杂质堵塞吸入口,反向开启微型水泵5向外喷出油污就会将杂质喷出,根据需要将微型水泵5的开关设置成无线开关或者在污油回收机构与母船之间设置的管道中设置控制电路开启,污油回收机构放入要收集油污的区域,将柔性管1上端的仿浮萍回收头放置在水面上,由于仿浮萍污油回收头的存在整个回收头能够在水面上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包括柔性管和仿浮萍回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端头设有仿浮萍回收头,仿浮萍回收头包括上组装头、下组装头和油水分离膜,油水分离膜设置在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之间,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相适应设置,上组装头上设置吸入口,下组装头设有和吸入口适应的通道,下组装头底部和柔性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包括柔性管和仿浮萍回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管端头设有仿浮萍回收头,仿浮萍回收头包括上组装头、下组装头和油水分离膜,油水分离膜设置在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之间,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相适应设置,上组装头上设置吸入口,下组装头设有和吸入口适应的通道,下组装头底部和柔性管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膜面积大于上组装头和下组装头投影面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有四个,均匀分布在上组装头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浮萍污油回收头,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晓毅王化明刘宗泰毛梁州吴智豪吴国荣徐良万栋栋马尔玉史林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