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080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7:11
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它涉及汽车冲压件自动生产线模具技术领域。所述的模柄固定连接在上模座的正上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设置在上模座的正下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的正下方设置有凸模限位板,凸模限位板的正下方设置有若干限位键仿形槽,若干凸模设置在凸模限位板的正下方,且若干凸模的限位台位于若干限位键仿形槽的内部,并通过限位键固定,所述的下模座上设置有若干凹模,下模座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上模座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孔,它结构简单,在凸模产生磨损后可以进行更换,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提高自动线的生产效率,增加冷却流道可以确保冷冲压模具在连续工作后温度不会升高,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A new type of cold stamping die for continuous stamping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冲压件自动生产线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对汽车的需求量加大,质量要求也更高,这对汽车生产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冲压加工作为整车生产的重中之重,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突破点。因此,冲压自动化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冷冲压模具是汽车冲压件自动生产线必备,由于自动生产线的产量较大,冷冲压模具处于连续工作的环境,长期的生产容易对凸模产生损坏,但是传统的冷冲压模具在凸模损坏时只能拆下整个模具进行重新配模,影响生产效率,且模具在长期的连续工作情况下容易产生高温,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它结构简单,在凸模产生磨损后可以进行更换,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提高自动线的生产效率,增加冷却流道可以确保冷冲压模具在连续工作后温度不会升高,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模柄1、上模座2、凸模垫板3、凸模限位板4、凸模5、凹模7、下模座6、导向柱8、限位键9、限位键仿形槽10、导向孔11,所述的模柄1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的正上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设置在上模座2的正下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的正下方设置有凸模限位板4,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设置有限位键仿形槽10,若干凸模5设置在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且若干凸模5的限位台位于限位键仿形槽10的内部,并通过限位键9固定,所述的下模座6上设置有若干凹模7,下模座6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8,上模座2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孔11。所述的上模座2的内部设置有上冷却流道21,上冷却流道21包含上直道211、上进水口212、上出水口213、上连接弯头214,三条上直道211分别均匀位于上模座2的内部,且三条上直道211分别位于四个导向孔11之间,上进水口212位于上模座2的右侧外部,且上进水口212与最上方上直道211连接,上出水口213位于上模座2的左侧外部,且上出水口213与最下方上直道211连接,两个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位于上模座2的左右两侧,左侧的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与最上方和中间上直道211连接,右侧的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与中间和最下方上直道211连接。所述的下模座6的内部设置有下冷却流道61,下冷却流道61包含下直道611、下进水口612、下出水口613、下连接弯头614,两条下直道611分别位于下模座6的内部,且两条下直道611分别位于凹模7和四个导向柱8之间,下进水口612和下出水口613均位于下模座6的右侧外部,且下进水口612与上方的下直道611连接,下出水口613与下方的下直道611连接,下连接弯头614位于下模座6的左侧外部,且下连接弯头614分别与两条下直道611连接。所述的四个导向柱8的外侧均设置有滚珠滑套81,四个滚珠滑套81的外径小于四个导向孔11的内径尺寸,且四个滚珠滑套81与四个导向孔11的垂直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凸模5的外径尺寸小于凹模7的内径尺寸,且凸模5与凹模7的垂直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凸模5和凹模7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结构简单,在凸模产生磨损后可以进行更换,减少模具的开发成本,提高自动线的生产效率,增加冷却流道可以确保冷冲压模具在连续工作后温度不会升高,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上模座2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上冷却流道21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下冷却流道6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模柄1、上模座2、凸模垫板3、凸模限位板4、凸模5、凹模7、下模座6、导向柱8、限位键9、限位键仿形槽10、导向孔11、上冷却流道21、上直道211、上进水口212、上出水口213、上连接弯头214、下冷却流道61、下直道611、下进水口612、下出水口613、下连接弯头614、滚珠滑套81。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模柄1、上模座2、凸模垫板3、凸模限位板4、凸模5、凹模7、下模座6、导向柱8、限位键9、限位键仿形槽10、导向孔11,所述的模柄1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的正上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设置在上模座2的正下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的正下方设置有凸模限位板4,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设置有限位键仿形槽10,若干凸模5设置在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且若干凸模5的限位台位于限位键仿形槽10的内部,并通过限位键9固定,通过限位键9可以对凸模5进行更换,所述的下模座6上设置有若干凹模7,下模座6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8,上模座2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孔11。所述的上模座2的内部设置有上冷却流道21,上冷却流道21包含上直道211、上进水口212、上出水口213、上连接弯头214,三条上直道211分别均匀位于上模座2的内部,且三条上直道211分别位于四个导向孔11之间,上进水口212位于上模座2的右侧外部,且上进水口212与最上方上直道211连接,上出水口213位于上模座2的左侧外部,且上出水口213与最下方上直道211连接,两个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位于上模座2的左右两侧,左侧的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与最上方和中间上直道211连接,右侧的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与中间和最下方上直道211连接。所述的下模座6的内部设置有下冷却流道61,下冷却流道61包含下直道611、下进水口612、下出水口613、下连接弯头614,两条下直道611分别位于下模座6的内部,且两条下直道611分别位于凹模7和四个导向柱8之间,下进水口612和下出水口613均位于下模座6的右侧外部,且下进水口612与上方的下直道611连接,下出水口613与下方的下直道611连接,下连接弯头614位于下模座6的左侧外部,且下连接弯头614分别与两条下直道611连接。所述的四个导向柱8的外侧均设置有滚珠滑套81,四个滚珠滑套81的外径小于四个导向孔11的内径尺寸,且四个滚珠滑套81与四个导向孔11的垂直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凸模5的外径尺寸小于凹模7的内径尺寸,且凸模5与凹模7的垂直位置相对应。凸模5的外径尺寸小于凹模7的内径尺寸,且凸模5与凹模7的垂直位置相对应,可以确保冷冲压模具的正常工作。所述的凸模5和凹模7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凸模5和凹模7的外表面均设置有耐磨涂层,耐磨涂层可以确保凸模5和凹模7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凸模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模柄(1)、上模座(2)、凸模垫板(3)、凸模限位板(4)、凸模(5)、凹模(7)、下模座(6)、导向柱(8)、限位键(9)、限位键仿形槽(10)、导向孔(11),所述的模柄(1)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的正上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设置在上模座(2)的正下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的正下方设置有凸模限位板(4),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设置有若干限位键仿形槽(10),若干凸模(5)设置在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且若干凸模(5)的限位台位于若干限位键仿形槽(10)的内部,并通过限位键(9)固定,所述的下模座(6)上设置有若干凹模(7),下模座(6)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8),上模座(2)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孔(11)。/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模柄(1)、上模座(2)、凸模垫板(3)、凸模限位板(4)、凸模(5)、凹模(7)、下模座(6)、导向柱(8)、限位键(9)、限位键仿形槽(10)、导向孔(11),所述的模柄(1)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的正上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设置在上模座(2)的正下方中间位置,凸模垫板(3)的正下方设置有凸模限位板(4),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设置有若干限位键仿形槽(10),若干凸模(5)设置在凸模限位板(4)的正下方,且若干凸模(5)的限位台位于若干限位键仿形槽(10)的内部,并通过限位键(9)固定,所述的下模座(6)上设置有若干凹模(7),下模座(6)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柱(8),上模座(2)的四个边角上均设置有导向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用于连续冲压生产的冷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座(2)的内部设置有上冷却流道(21),上冷却流道(21)包含上直道(211)、上进水口(212)、上出水口(213)、上连接弯头(214),三条上直道(211)分别均匀位于上模座(2)的内部,且三条上直道(211)分别位于四个导向孔(11)之间,上进水口(212)位于上模座(2)的右侧外部,且上进水口(212)与最上方上直道(211)连接,上出水口(213)位于上模座(2)的左侧外部,且上出水口(213)与最下方上直道(211)连接,两个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位于上模座(2)的左右两侧,左侧的上连接弯头(214)分别与最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鑫世宇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