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038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应用于电子烟具中,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本体;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与所述发热本体电连接;以及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裹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线裸露在所述导热结构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发热本体的外表面包裹一导热结构,电极线裸露在导热结构外,从而使得发热本体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均匀散发出去。

Heating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子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组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加热不燃烧类和干烧类电子烟具通常采用发热件插入被加热烟支的烟丝部进行加热,其中发热件有一定物理形状和体积,在发热件插入烟支的烟丝部后,会影响烟丝部烟丝排列而造成吸食力度不均匀以及加热不均匀。由于加热件在烟支的中部,造成靠近发热件的烟丝被过度加热,而远离发热件的烟丝又出现加热不足,导致产品体验度差。并且,现有的发热件存在发热不均匀、结构复杂、绝缘可靠性不够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可以解决现有的发热元件发热不均匀、结构复杂、绝缘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应用于电子烟具中,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本体,所述发热本体的材料为PTC材料;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与所述发热本体电连接,所述电极线用于与电源接通,以使得电流通过所述电极线流过所述发热本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及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裹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线裸露在所述导热结构外。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结构为涂敷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热涂层。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涂层的材料为有机导热材料或无机导热材料。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热件。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件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结构包括导热本体以及导热盖板,所述导热盖板与所述导热本体相配合形成一封闭空间,所述发热本体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导热结构的内轮廓形状相匹配。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极线一一对应的过孔,所述电极线穿过所述过孔裸露在所述导热结构外。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本体与所述导热盖板可拆卸连接。在本技术所述的发热组件中,所述导热结构与所述发热本体之间还设置有粘性材料,所述导热结构通过所述粘性材料与所述发热本体粘接。本技术各实施例的发热组件,通过在发热本体的外表面包裹一导热结构,电极线裸露在导热结构外,从而使得发热本体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均匀散发出去。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及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发热组件10包括:发热本体101、电极线102以及导热结构103。电极线102与发热本体101电连接。导热结构103包裹在发热本体101的外表面,电极线102裸露在导热结构103外。本实施例通过在发热本体101的外表面包裹一导热结构103,电极线102裸露在导热结构103外,从而使得发热本体101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103均匀散发出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应用于电子烟具中。电子烟具采用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插入被加热烟支的烟丝部进行加热,其中发热组件10有一定物理形状和体积,在发热组件10插入烟支的烟丝部后,发热组件10中的发热本体101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103均匀散发出去,对烟支的烟丝部进行加热,从而保证烟丝的烟丝部均匀受热,进而提高产品的体验度。在本实施例中,发热本体101是在两根平行的电极线102之间均匀的挤包一层PTC材料制成的芯带。PTC材料经熔融挤出、冷却定型之后,分散其中的炭微粒形成无数纤细的导电炭网络。当发热本体101跨接在两根平行的电极线102上时,就构成芯带的PTC并联回路。电极线102与电源接通时,电流从一根电极线102横向流过PTC材料层到达另一根电极线102形成并联回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发热本体101的外表面包裹一导热结构103,从而使得发热本体101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103均匀散发出去,进而可以稳定控制发热本体101的温度。其中,发热本体101的居里点在250摄氏度至350摄氏度之间。该发热本体101处于居里点时,其阻值会由平常的0.7欧姆-2欧姆突变到几千欧姆或者几十千欧姆,从而可以省掉温度传感器和复杂的电路设计。在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发热本体101可以是陶瓷PTC电阻。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发热本体101可以是有机高分子PTC电阻。此外,发热本体101的形状可以是柱状,可以是长方体、可以是针状,可以是十字状,可以是片状等。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结构102为涂覆在发热体101的外表面的的导热涂层。在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导热涂层的材料为有机导热材料。在另一种实施例方式中,导热涂层的材料为无机导热涂料。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在形成发热本体101和导通电极线102后,可通过喷涂工艺或粒子溅镀工艺在发热本体101上喷涂一层导热涂层。请参阅图2,图3,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发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图3所示的发热组件20与图1所示的发热组件10的区别在于:图1所示的发热组件10中的导热结构103为导热涂层;图2、图3所示的发热组件20中的导热结构203为导热件。如图2、图3所示,该发热组件20包括:发热本体201、电极线202以及导热结构203。电极线202与发热本体201电连接。导热结构203包裹在发热本体201的外表面,电极线202裸露在导热结构203外。本实施例通过在发热本体201的外表面包裹一导热结构203,电极线202裸露在导热结构203外,从而使得发热本体201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203均匀散发出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20应用于电子烟具中。电子烟具采用本实施例的发热组件20插入被加热烟支的烟丝部进行加热,其中发热组件20有一定物理形状和体积,在发热组件20插入烟支的烟丝部后,发热组件20中的发热本体201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结构203均匀散发出去,对烟支的烟丝部进行加热,从而保证烟丝的烟丝部均匀受热,进而提高产品的体验度。在本实施例中,发热本体201是在两根平行的电极线202之间均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本体,所述发热本体的材料为PTC材料;/n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与所述发热本体电连接,所述电极线用于与电源接通,以使得电流通过所述电极线流过所述发热本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及/n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裹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线裸露在所述导热结构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本体,所述发热本体的材料为PTC材料;
电极线,所述电极线与所述发热本体电连接,所述电极线用于与电源接通,以使得电流通过所述电极线流过所述发热本体,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及
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裹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电极线裸露在所述导热结构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结构为涂敷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热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涂层的材料为有机导热材料或无机导热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发热本体的外表面的导热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的材料为金属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晓兵晏华斌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沛格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