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0135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单体电芯,多块单体电芯叠层设置;电芯导热绝缘垫,贴附于单体电芯的极耳上;导热铝板,压紧贴合在电芯导热绝缘垫的另一面;模组导热绝缘垫,压紧贴合在导热铝板的另一面;金属散热外壳,单体电芯装容在金属散热外壳内,且金属散热外壳与模组导热绝缘垫压紧贴合。该快速散热电池模组相比于现有的从单体电芯的侧面透过铝塑膜传热的散热方式,其散热更加直接、有效,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在新能源电池的应用中,电池的使用环境温度是电池模组使用的关键参数。在电池模组循环充放电的过程中,由于单体电芯本身存在内阻,因此电芯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发热现象,在更高倍率的充放电过程中,单体电芯内部极化内阻会显著增大,电芯发热将更加明显。过高的电芯温度会破坏电芯内部的化学平衡,导致副反应。高温下循环充放电电芯材料的性能会退化,电池循环性能也将大大缩减。因此,在电池模组的设计中,散热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传统的电池模组散热设计方式中,单体电芯的散热通常是在单体电芯的两侧面增加导热铝板,经由导热铝板折边部分将热量导出模组,但这种方式由于单体电芯两侧铝塑膜的导热性极差,导致散热效率极低,并且散热效果差,影响电池模组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散热效率低、散热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单体电芯,多块单体电芯叠层设置;电芯导热绝缘垫,贴附于单体电芯的极耳上;导热铝板,压紧贴合在电芯导热绝缘垫的另一面;模组导热绝缘垫,压紧贴合在导热铝板的另一面;金属散热外壳,单体电芯装容在金属散热外壳内,且金属散热外壳与模组导热绝缘垫压紧贴合。进一步地,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支架,单体电芯安装在模组支架内,导热铝板通过紧固螺丝安装在模组支架上。进一步地,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压板,模组压板呈两端和上侧敞口的槽形结构,单体电芯和模组支架均安装在模组压板内,模组压板与模组支架通过扣位连接;模组压板侧板,安装在模组压板的上侧,模组压板侧板与模组压板组装形成两端敞口的长方形盒体,单体电芯置于盒体内,且单体电芯的极耳朝向盒体的敞口端。进一步地,金属散热外壳包括:散热下壳体,散热下壳体呈上侧敞口的盒体结构,单体电芯、电芯导热绝缘垫、导热铝板、模组导热绝缘垫、模组支架、模组压板和模组压板侧板均置于散热下壳体内,且散热下壳体的一侧内表面与模组导热绝缘垫压紧贴合设置;散热上壳体,安装在散热下壳体的上侧敞口处,与散热下壳体组合形成金属散热外壳。进一步地,电池模组还包括:电芯隔热层,电芯隔热层贴附于单体电芯的侧面,且每一块单体电芯的两个侧面均贴附有电芯隔热层。进一步地,多块单体电芯的正、负极极耳交错设置,且相邻的两块单体电芯的正、负极极耳弯折连接将多块单体电芯串联,电芯导热绝缘垫贴附于极耳的弯折连接处。进一步地,弯折连接的两块极耳之间设有一第一汇流排,两块极耳均折向第一汇流排并与第一汇流排焊接。进一步地,多块单体电芯的正、负极极耳分别成排正对设置,且多块单体电芯的正极极耳通过一第二汇流排互相连接,多块单体电芯的负极极耳通过一第三汇流排互相连接,将多块单体电芯并联,第二汇流排和第三汇流排上均贴附有电芯导热绝缘垫。进一步地,电芯导热绝缘垫和模组导热绝缘垫均为导热硅胶垫。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单体电芯内部的热量通过极耳导出,极耳上的热量再经电芯导热绝缘垫、导热铝板和模组导热绝缘垫传导至金属散热外壳。单体电芯充放电过程中,极耳处本身为电芯温度分布中温度最高的地方,该快速散热电池模组通过极耳直接将单体电芯内部的热量导出,直接将电芯热量由电芯导热绝缘垫、导热铝板和模组导热绝缘垫再导出至金属散热外壳,相比于现有的从单体电芯的侧面透过铝塑膜传热的散热方式,其散热更加直接、有效,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效果更好;并且,该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将极耳的热量导出至金属散热外壳,金属散热外壳的面积较大,更加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整体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剖面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单体电芯;11、极耳;20、电芯导热绝缘垫;30、导热铝板;40、模组导热绝缘垫;50、金属散热外壳;51、散热下壳体;52、散热上壳体;60、模组支架;70、紧固螺丝;80、模组压板;90、模组压板侧板;100、电芯隔热层;110、第一汇流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5,一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快速散热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主要包括单体电芯10、电芯导热绝缘垫20、导热铝板30、模组导热绝缘垫40和金属散热外壳50。其中,多块单体电芯10叠层设置;电芯导热绝缘垫20贴附于单体电芯10的极耳11上;导热铝板30压紧贴合在电芯导热绝缘垫20的另一面;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在导热铝板30的另一面;单体电芯10装容在金属散热外壳50内,且金属散热外壳50与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设置。上述的快速散热电池模组,通过在单体电芯10的极耳11上贴附电芯导热绝缘垫20,在电芯导热绝缘垫20的另一面压紧贴合设置导热铝板30,在导热铝板30的另一面压紧贴合设置模组导热绝缘垫40,并将模组导热绝缘垫40的另一面与金属散热外壳50压紧贴合设置;使用时,单体电芯11内部的热量通过极耳11导出,极耳11上的热量再经电芯导热绝缘垫20、导热铝板30和模组导热绝缘垫40传导至金属散热外壳50。单体电芯10充放电过程中,极耳11处本身为电芯温度分布中温度最高的地方,该快速散热电池模组通过极耳11直接将单体电芯10内部的热量导出,直接将电芯热量由电芯导热绝缘垫20、导热铝板30和模组导热绝缘垫40再导出至金属散热外壳50,相比于现有的从单体电芯10的侧面透过铝塑膜传热的散热方式,其散热更加直接、有效,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效果更好;并且,该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将极耳11的热量导出至金属散热外壳50,金属散热外壳50的面积较大,更加有利于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n单体电芯(10),多块所述单体电芯(10)叠层设置;/n电芯导热绝缘垫(20),贴附于所述单体电芯(10)的极耳(11)上;/n导热铝板(30),压紧贴合在所述电芯导热绝缘垫(20)的另一面;/n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在所述导热铝板(30)的另一面;/n金属散热外壳(50),所述单体电芯(10)装容在所述金属散热外壳(50)内,且所述金属散热外壳(50)与所述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
单体电芯(10),多块所述单体电芯(10)叠层设置;
电芯导热绝缘垫(20),贴附于所述单体电芯(10)的极耳(11)上;
导热铝板(30),压紧贴合在所述电芯导热绝缘垫(20)的另一面;
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在所述导热铝板(30)的另一面;
金属散热外壳(50),所述单体电芯(10)装容在所述金属散热外壳(50)内,且所述金属散热外壳(50)与所述模组导热绝缘垫(40)压紧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
模组支架(60),所述单体电芯(10)安装在所述模组支架(60)内,所述导热铝板(30)通过紧固螺丝(70)安装在所述模组支架(6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
模组压板(80),所述模组压板(80)呈两端和上侧敞口的槽形结构,所述单体电芯(10)和所述模组支架(60)均安装在所述模组压板(80)内,所述模组压板(80)与所述模组支架(60)通过扣位连接;
模组压板侧板(90),安装在所述模组压板(80)的上侧,所述模组压板侧板(90)与模组压板(80)组装形成两端敞口的长方形盒体,所述单体电芯(10)置于所述盒体内,且所述单体电芯(10)的极耳(11)朝向所述盒体的敞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散热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散热外壳(50)包括:
散热下壳体(51),所述散热下壳体(51)呈上侧敞口的盒体结构,所述单体电芯(10)、所述电芯导热绝缘垫(20)、所述导热铝板(30)、所述模组导热绝缘垫(40)、所述模组支架(60)、所述模组压板(8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杨金林李佛王仲明聂宏达杨新林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电将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