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8591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1 0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根据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性质以及下垫面的条件,提出了透水区特征面积、不透水区特征面积和特征面积的计算模型,并建立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的计算模型,可快速估算不同降雨条件下各种污染物在地表径流下的污染负荷。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pollutant load of urban surface runo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水系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径流所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城市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分析不同降雨强度情况下的地表径流污染物总量,可为地表径流污染控制和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城区内不同子汇水区中污染物累积总量的估算,目前尚缺乏一种科学的、快速的以及高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解决了城区内不同子汇水区中污染物累积总量估算的工程难题。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将研究区内的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M类,将研究区内的不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N类;S2、根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并计算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S3、根据监测数据得到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以及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并遍历出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污染物最大堆积量中的最大值,记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S4、通过监测得到研究区的降雨总量和各污染物累积负荷的样本数据集;S5、根据特征面积模型,通过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和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计算得到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S6、根据线性回归算法,通过样本数据集、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训练得到汇水区特征面积计算模型;S7、根据研究区监测得到的降雨总量、汇水区特征面积,通过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计算模型,得到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S8、根据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研究区中各汇水区的各污染物的负荷情况。进一步地:步骤S5中特征面积模型中的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表达式为:其中,Sam为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i为当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M]内,cmz[i]为污染物透水区在第i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smz[i]为透水区上第i类的面积,Cmax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进一步地:步骤S5中特征面积模型中的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表达式为:其中,Siam为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j为当前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N]内,cimz[j]为污染物在不透水区第j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simz[j]为不透水区第j类的面积,Cmax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进一步地:步骤S6包括以下步骤:S61、建立污染物累积负荷、降雨总量、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的多元线性表达式;S62、根据最小二乘法,通过已求得的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以及事先监测得到的样本数据集,对多元线性表达式进行训练,率定出第一比例系数、第二比例系数和偏置系数;S63、归一化第一比例系数和第二比例系数,得到透水区权重系数和不透水区权重系数;S64、根据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透水区权重系数和不透水区权重系数,得到汇水区特征面积计算模型。进一步地:步骤S61中污染物累积负荷、降雨总量、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的多元线性表达式为:MPload=k1SamP+k2SiamP+bbias(3)其中,污染物累积负荷MPload,降雨总量P,k1为第一比例系数,k2为第二比例系数,bbias为偏置系数,Sam为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Siam为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进一步地:步骤S63中归一化表达式为:其中,k1为第一比例系数,k2为第二比例系数,wmz为透水区权重系数,wimz不透水区权重系数。进一步地:步骤S64中汇水区特征面积计算模型表达式:Sa=wmzSam+wimzSiam(6)其中,Sa汇水区特征面积,wmz为透水区权重系数,wimz不透水区权重系数,Sam为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Siam为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进一步地:步骤S7中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表达式:MPload=k·Sa·P+b(7)其中,MPload为污染物累积负荷,P为降雨总量,Sa汇水区特征面积,k为比例系数,b为偏置因子,均由线性回归法,根据事先监测得到的样本数据集率定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汇水区的土地利用性质以及下垫面的条件,提出了透水区特征面积、不透水区特征面积和特征面积的计算模型,并建立了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的计算模型,可快速估算不同降雨条件下各种污染物在地表径流下的污染负荷。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流程示意图;图2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析图;图3为污染物累积量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将研究区内的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M类,将研究区内的不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N类;如图2所示,在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有交通、耕地、居民地、工业用地、裸地和林地六种类别,而居民地归为屋面,交通和工业用地归为路面,裸地、林地和耕地归为绿地,由于屋面和路面不透水,绿地透水,故不透水区N=2,透水区M=1;S2、根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smz[i],并计算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simz[j],其中i为当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M]内,j为当前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N]内;由ArcGIS信息得到smz[1]=577.44hm2,simz[1]=232.31hm2,simz[2]=105.32hm2;S3、根据监测数据得到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cmz[i]以及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cimz[j],并遍历出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污染物最大堆积量中的最大值,记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Cmax;得到cmz[1]=40kg/m2,cimz[1]=170kg/m2,cimz[2]=80kg/m2,故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Cmax=170kg/m2;S4、通过监测得到研究区的降雨总量P和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将研究区内的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M类,将研究区内的不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N类;/nS2、根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并计算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nS3、根据监测数据得到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以及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并遍历出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污染物最大堆积量中的最大值,记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nS4、通过监测得到研究区的降雨总量和各污染物累积负荷的样本数据集;/nS5、根据特征面积模型,通过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和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计算得到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nS6、根据线性回归算法,通过样本数据集、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训练得到汇水区特征面积计算模型;/nS7、根据研究区监测得到的降雨总量、汇水区特征面积,通过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计算模型,得到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nS8、根据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研究区中各汇水区的各污染物的负荷情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将研究区内的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M类,将研究区内的不透水区上的土地利用分为N类;
S2、根据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并计算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
S3、根据监测数据得到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以及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并遍历出透水区和不透水区的污染物最大堆积量中的最大值,记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
S4、通过监测得到研究区的降雨总量和各污染物累积负荷的样本数据集;
S5、根据特征面积模型,通过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不透水区上每一类的面积、污染物在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污染物在不透水区每一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和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计算得到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
S6、根据线性回归算法,通过样本数据集、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和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训练得到汇水区特征面积计算模型;
S7、根据研究区监测得到的降雨总量、汇水区特征面积,通过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计算模型,得到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
S8、根据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累计负荷的实际计算模型,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研究区中各汇水区的各污染物的负荷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特征面积模型中的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表达式为:



其中,Sam为汇水区透水区特征面积,i为当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M]内,cmz[i]为污染物透水区在第i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smz[i]为透水区上第i类的面积,Cmax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物负荷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特征面积模型中的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表达式为:



其中,Siam为汇水区不透水区特征面积,j为当前不透水区类别标识,其值在区间[1,N]内,cimz[j]为污染物在不透水区第j类土地上的最大堆积量,simz[j]为不透水区第j类的面积,Cmax为地面污染物堆积量最大值。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学何胜男廖定佳周瑾穆祥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