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杆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8141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杆,包括锚杆本体,所述锚杆本体沿轴向设有注浆通道,所述注浆通道侧壁设置有出浆口;套环,所述套环固定套接在所述锚杆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出浆口的下方;倒刺机构,包括第一倒刺杆、第二倒刺杆和承压片,所述承压片设置于所述注浆通道中,所述第一倒刺杆一端与所述承压片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浆口与所述第二倒刺杆铰接,所述第二倒刺杆与所述套环铰接,其中,当往所述注浆通道中注浆时,所述承压片使所述第一倒刺杆在所述注浆口中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锚杆的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大幅提高了锚杆在岩土体中的抗拔承载力,且设备制造简单造价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 bolt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杆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锚固支护
,具体涉及一种锚杆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锚杆是当代地下开采的矿山当中巷道支护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锚杆杆体的纵向拉力作用,克服岩土体抗拉能力远远低于抗压能力的缺点,将巷道的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岩石带,使围岩自身支护自身,从而限制了岩土体脱离原体。从力学观点上是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主要是提高了围岩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从而使得岩土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大大加强。自1912年,德国谢列兹矿最先采用锚杆支护井下巷道以来,锚杆以其结构简单,支护效果好、施工方便和成本低等特点,在对边坡,隧道,坝体等进行主动加固的建设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锚杆结构在工作时,与周围土层粘结力较低,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导致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弱等特点,因此现亟需一种新型的锚杆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锚杆结构在工作时,与周围土层粘结力较低,接触面积较小,从而导致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弱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锚杆及施工方法,该新型锚杆结构利用锚杆本体中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n锚杆本体(1),所述锚杆本体(1)沿轴向设有注浆通道(2),所述注浆通道(2)侧壁设置有出浆口(3);/n套环(4),所述套环(4)固定套接在所述锚杆本体(1)上,且位于所述出浆口(3)的下方;/n倒刺机构(5),包括第一倒刺杆(51)、第二倒刺杆(52)和承压片(53),所述承压片(53)设置于所述注浆通道(2)中,所述第一倒刺杆(51)一端与所述承压片(5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浆口(3)与所述第二倒刺杆(52)铰接,所述第二倒刺杆(52)与所述套环(4)固定连接,其中,当往所述注浆通道(2)中注浆时,所述承压片(53)使所述第一倒刺杆(51)在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
锚杆本体(1),所述锚杆本体(1)沿轴向设有注浆通道(2),所述注浆通道(2)侧壁设置有出浆口(3);
套环(4),所述套环(4)固定套接在所述锚杆本体(1)上,且位于所述出浆口(3)的下方;
倒刺机构(5),包括第一倒刺杆(51)、第二倒刺杆(52)和承压片(53),所述承压片(53)设置于所述注浆通道(2)中,所述第一倒刺杆(51)一端与所述承压片(5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出浆口(3)与所述第二倒刺杆(52)铰接,所述第二倒刺杆(52)与所述套环(4)固定连接,其中,当往所述注浆通道(2)中注浆时,所述承压片(53)使所述第一倒刺杆(51)在所述注浆口(3)中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刺杆(51)的轴向为第一方向,所述锚杆本体(1)的轴向为第二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浆口(3)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倒刺杆(51)和第二倒刺杆(52)的直径相等,所述出浆口(3)的长度大于第一倒刺杆(51)的长度与第二倒刺杆(52)的长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还包括锚固段(6)和锚杆尾端(7);
所述锚固段(6)包括锚头(61),所述锚头(61)与锚杆本体(1)一端相连接,所述锚头(61)上均匀设有底部出浆孔(62),所述锚头(61)两侧设有居中构件(63);
所述锚杆尾端(7)包括止浆塞(71)、垫板(72)、螺母(73)和堵头(74),止浆塞(71)、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佳乐刘德仁徐硕昌王旭蒋代军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