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及其防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08136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及其防护方法,包括:内层基质层、中层强防护层、外层弱防护层和柔性植物,中层强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外侧连接,外层弱防护层与中层强防护层外侧连接,柔性植物穿过中层强防护层和外层弱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连接。其中,第一侧板、顶板、植被生长孔槽、第二侧板和消浪防护结构组成中层强防护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柔性植被,利用时间效应实现生物植被防护功能,提升了堤坝的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既解决无防护植被早期和散粒砂土料难以抵御波流作用的问题,又提高了传统堤坝环境友好性,并且构件工程造价合理,施工工艺简单,后期维护便利,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及其防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水运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及其防护方法。
技术介绍
沿海、沿河地区通过建设堤坝用以防御洪水、抵挡风浪及抗御潮汐水流等,为保证结构稳定性及耐久性,传统堤坝大多采用大直径石料或大尺寸人工预制混凝土构件,该类结构具有稳定性高、消浪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功能单一,环境友好性差,甚至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河口、滨海湿地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的岸滩防护结构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及其防护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基质层、中层强防护层、外层弱防护层和柔性植物,所述中层强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外侧连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与中层强防护层外侧连接,所述柔性植物穿过中层强防护层和外层弱防护层与内层基质层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侧板、顶板、植被生长孔槽、第二侧板和消浪防护结构组成中层强防护层。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与顶板组成第一侧顶板,所述第一侧顶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板与第二侧板组成第二侧顶板,所述第二侧顶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侧顶板和第二侧顶板通过顶板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板通过顶板与第二侧板连接。进一步,所述中层强防护层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第二中层强防护层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所述第一中层强防护层、第二中层强防护层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从左至右纵向连接。进一步,所述内层基质层包括:沙土料堤身和植生袋,所述植生袋与沙土料堤身表面连接。进一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包括:填土堤身和自然边坡,所述填土堤身与中层强防护层表层连接,所述自然边坡与填土堤身表面连接。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的防护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设计参数,根据工程建设条件与生态系统特征,合理确定堤坝主要设计参数;步骤2:铺设内层基质层,在沙土料堤身表层覆以植生袋,并预留中层强防护层及外层弱防护层的厚度;步骤3:铺设中层强防护层,采用混凝土预制中层强防护层,中层强防护层的植被生长孔槽数量以透空率控制,透空率为30~60%;步骤4:铺设外层弱防护层,就地取材的环境友好型砂土料填筑覆盖,通过一般波浪、水流作用形成坡度较缓的自然边坡,根据当地水文、地形条件,砂土料填筑厚度通过在一般波浪、水流作用下外层弱防护层形成自然边坡后不露出中层强防护层为目标确定。进一步,所述植生袋宜为适应当地环境的并具有发达根系的柔性植物,潮间带宜采用挺水植物,潮下带采用沉水植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柔性植被,利用时间效应实现生物植被防护功能,提升了堤坝的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既解决无防护植被早期和散粒砂土料难以抵御波流作用的问题,又提高了传统堤坝环境友好性,并且构件工程造价合理,施工工艺简单,后期维护便利,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及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附图标记:内层基质层100、沙土料堤身110和植生袋120。中层强防护层200、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外层弱防护层300、填土堤身310、自然边坡320和柔性植物400。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层强防护层一种组合状态图。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包括:内层基质层100、中层强防护层200、外层弱防护层300和柔性植物400,中层强防护层200与内层基质层100外侧连接,外层弱防护层30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外侧连接,柔性植物400穿过中层强防护层200和外层弱防护层300与内层基质层100连接;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组成中层强防护层200。如图3所示,第一侧板210与顶板220组成第一侧顶板510,第一侧顶板510为一体式结构,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组成第二侧顶板520,第二侧顶板520为一体式结构,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通过顶板220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侧板210通过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连接。如图5所示,中层强防护层200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从左至右纵向连接。内层基质层100包括:沙土料堤身110和植生袋120,植生袋120与沙土料堤身110表面连接。外层弱防护层300包括:填土堤身310和自然边坡320,填土堤身31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表层连接,自然边坡320与填土堤身310表面连接。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的防护方法,包括:步骤1:计算设计参数,根据工程建设条件与生态系统特征,合理确定堤坝主要设计参数;步骤2:铺设内层基质层100,在沙土料堤身110表层覆以植生袋120,并预留中层强防护层及外层弱防护层的厚度;步骤3:铺设中层强防护层200,采用混凝土预制中层强防护层200,中层强防护层200的植被生长孔槽230数量以透空率控制,透空率为30~60%;步骤4:铺设外层弱防护层300,就地取材的环境友好型砂土料填筑覆盖,通过一般波浪、水流作用形成坡度较缓的自然边坡,根据当地水文、地形条件,砂土料填筑厚度通过在一般波浪、水流作用下外层弱防护层形成自然边坡后不露出中层强防护层为目标确定。植生袋120宜为适应当地环境的并具有发达根系的柔性植物,潮间带宜采用挺水植物,潮下带采用沉水植物。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内层基质层100需密实填筑,并根据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保证中层强防护层200不会因地基变形而发生过大沉降、偏移、变形等;中层强防护层200预制构件的安装工序一般与内层基质层100表面紧密衔接,应按照设计要求沿堤坝轴线将单个块体依次布置,连续摆放;在植被生长成株前,根据强波浪、水流作用对外层弱防护层300的损坏情况进行阶段性补填砂土维护,以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基质层(100)、中层强防护层(200)、外层弱防护层(300)和柔性植物(400),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与内层基质层(100)外侧连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30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外侧连接,所述柔性植物(400)穿过中层强防护层(200)和外层弱防护层(300)与内层基质层(100)连接;/n其中,所述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组成中层强防护层(2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层基质层(100)、中层强防护层(200)、外层弱防护层(300)和柔性植物(400),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与内层基质层(100)外侧连接,所述外层弱防护层(300)与中层强防护层(200)外侧连接,所述柔性植物(400)穿过中层强防护层(200)和外层弱防护层(300)与内层基质层(100)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210)、顶板(220)、植被生长孔槽(230)、第二侧板(240)和消浪防护结构(250)组成中层强防护层(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0)与顶板(220)组成第一侧顶板(510),所述第一侧顶板(51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组成第二侧顶板(520),所述第二侧顶板(52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侧顶板(510)和第二侧顶板(520)通过顶板(22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210)通过顶板(220)与第二侧板(24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加固的岸滩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强防护层(200)纵向三等分为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所述第一中层强防护层(201)、第二中层强防护层(202)和第三中层强防护层(203)从左至右纵向连接。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洁孙鹏黄东海杨琪杨一琛张同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