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759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浮动触板装置包括:绝缘支撑板、充电极板以及4个自适应调节单元;自适应调节单元包括导杆、锥套、弹簧、垫片和螺母;所述导杆的顶端部具有与所述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导杆的主体部分为光滑表面;所述绝缘支撑板在对应角位置开设绝缘支撑板光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具有角度自动调节功能和缓冲功能,充电极板进行角度自适应调节,当受电极板倾斜时,充电极板和受电极板仍然能够实现完全的面接触,从而保证受电极板和充电极板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程度,实现电流充电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Floating touch board device and its us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充电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的充电,是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现有技术中,电动公交车等大型车辆主要采用直流充电的充电方式,满足电动公交车的快速充电需求。其充电过程和原理为:在固定充电站安装充电弓;充电弓包括安装座,设于安装座上的驱动单元,与驱动单元连接的伸缩单元,以及与伸缩单元固定连接的充电极板;在电动公交车的车顶固定安装受电极板;因此,当电动公交车的受电极板运动到充电弓的充电极板的正下方时,通过驱动单元的驱动,使伸缩单元伸长,从而使充电极板下降,并使充电极板与受电极板接触,进而通过充电极板向受电极板充电。上述充电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为保证通过充电弓安全可靠的向受电极板充电,主要是要保证充电极板与受电极板完全平行并实现面接触。然而,实际应用中,由于电动公交车停放区域受充电站位置限制,停靠地面难以实现绝对水平,因此,当电动公交车停放区域的地面不平时,会导致受电极板发生一定的倾斜,从而使受电极板和充电极板不是完全平行的状态,进而导致受电极板和充电极板的接触面积大小不稳定,影响电流充电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包括:绝缘支撑板(100)、充电极板(200)以及4个自适应调节单元(300);所述绝缘支撑板(100)与充电弓的伸缩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支撑板(100)水平设置;所述充电极板(200)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下方,并且,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后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后角之间各通过一个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柔性连接;其中,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包括导杆(301)、锥套(302)、弹簧(303)、垫片(304)和螺母(305);所述导杆(301)的顶端部具有与所述螺母(305)相匹配的外螺纹(301A);所述导杆(301)的主体部分为光滑表面(301B);所述绝缘支撑板(100)在对应角位置开设绝缘支撑板光孔(101);所述导杆(301)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对应角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穿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而延伸到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上方;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套设所述垫片(304)后,所述螺母(305)旋于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的外面;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通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并且,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径小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孔径,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锥套(302)沿轴心开设锥套光孔(3021),所述锥套光孔(3021)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相匹配,所述锥套(302)的所述锥套光孔(3021)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部,所述锥套(302)可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上下滑动;并且,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朝上、大径端面(302B)朝下设置;所述弹簧(303)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外面,并且,所述弹簧(303)的顶端与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相抵,所述弹簧(303)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顶面相抵;所述锥套(302)在所述弹簧(303)的作用下,使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压入到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而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下方;所述锥套(302)的锥面主体,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优选的,所述绝缘支撑板(100)开设用于与充电弓的伸缩单元连接装配的装配孔(102)。优选的,所述充电极板(200)的中心位置开设用于与充电弓的充电线缆电性连接的充电接孔(201)。优选的,所述充电极板(200)为导电铜排或导电铝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浮动触板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浮动触板装置的绝缘支撑板(100)与充电弓的伸缩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将充电弓的充电线缆端头电性连接到充电极板(200)的充电接孔(201);步骤2,当车辆需要充电时,使车辆运动到位,并使车辆车顶固定安装的受电极板位于充电极板(200)的下方;步骤3,驱动浮动触板装置向下运动,在浮动触板装置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绝缘支撑板(100)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当受电极板为非水平状态时,充电极板(200)的某个角首先与受电极板接触,然后,随着充电极板(200)继续向下运动,一方面,通过弹簧(303)提供缓冲,使充电极板(200)和受电极板柔性接触;另一方面,通过锥套(302)的作用,使充电极板(200)进行角度的自适应调节,即:在受电极板的反作用下,充电极板(200)逐渐发生倾斜,直到使充电极板(200)的倾斜状态与受电极板的倾斜状态完全一致时,充电极板(200)与受电极板完全实现面接触;其中,充电极板(200)进行角度的自适应调节原理为:当充电极板(200)完全没有和受电极板接触时,充电极板(200)的四个角位置各通过一个自适应调节单元(300)与绝缘支撑板(100)连接,此时,四个角位置的自适应调节单元(300)的弹簧(303)处于相同的压缩状态,因此,充电极板(200)保持水平状态;当充电极板(200)的某个角与受电极板接触时,在受电极板的反作用力下,对于自适应调节单元(300),进行以下动作,以实现充电极板(200)的角度自适应调节:充电极板(200)的对应角位置克服弹簧(303)的弹力而被施加倾斜向上运动的推力,由于导杆(301)和充电极板(200)固定,因此,推力传递到导杆(301),使导杆(301)被施加倾斜向上运动的推力;另外,由于导杆(301)的孔径小于绝缘支撑板(100)的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孔径,并且,导杆(301)和绝缘支撑板光孔(101)之间安装锥套(302),因此,在倾斜向上的推力的作用下,导杆(301)进行倾斜向上运动,同时,锥套(302)在绝缘支撑板光孔(101)内自适应倾斜,实现锥套(302)和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最大面积接触,保证导杆(301)倾斜向上运动的稳定性;步骤4,然后,再通过充电极板(200)向受电极板充电。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浮动触板装置及其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支撑板(100)、充电极板(200)以及4个自适应调节单元(300);/n所述绝缘支撑板(100)与充电弓的伸缩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支撑板(100)水平设置;所述充电极板(200)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下方,并且,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后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后角之间各通过一个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柔性连接;/n其中,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包括导杆(301)、锥套(302)、弹簧(303)、垫片(304)和螺母(305);所述导杆(301)的顶端部具有与所述螺母(305)相匹配的外螺纹(301A);所述导杆(301)的主体部分为光滑表面(301B);所述绝缘支撑板(100)在对应角位置开设绝缘支撑板光孔(101);/n所述导杆(301)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对应角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穿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而延伸到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上方;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套设所述垫片(304)后,所述螺母(305)旋于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的外面;/n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通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并且,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径小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孔径,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锥套(302)沿轴心开设锥套光孔(3021),所述锥套光孔(3021)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相匹配,所述锥套(302)的所述锥套光孔(3021)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部,所述锥套(302)可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上下滑动;并且,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朝上、大径端面(302B)朝下设置;所述弹簧(303)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外面,并且,所述弹簧(303)的顶端与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相抵,所述弹簧(303)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顶面相抵;所述锥套(302)在所述弹簧(303)的作用下,使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压入到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而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下方;所述锥套(302)的锥面主体,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触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支撑板(100)、充电极板(200)以及4个自适应调节单元(300);
所述绝缘支撑板(100)与充电弓的伸缩单元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支撑板(100)水平设置;所述充电极板(200)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下方,并且,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左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左后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前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前角之间、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右后角与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右后角之间各通过一个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柔性连接;
其中,所述自适应调节单元(300)包括导杆(301)、锥套(302)、弹簧(303)、垫片(304)和螺母(305);所述导杆(301)的顶端部具有与所述螺母(305)相匹配的外螺纹(301A);所述导杆(301)的主体部分为光滑表面(301B);所述绝缘支撑板(100)在对应角位置开设绝缘支撑板光孔(101);
所述导杆(301)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对应角位置固定连接;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穿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而延伸到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上方;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套设所述垫片(304)后,所述螺母(305)旋于所述导杆(301)的顶端的外螺纹(301A)的外面;
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通过所述绝缘支撑板(100)的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并且,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径小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孔径,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之间具有活动间隙;所述锥套(302)沿轴心开设锥套光孔(3021),所述锥套光孔(3021)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相匹配,所述锥套(302)的所述锥套光孔(3021)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的外部,所述锥套(302)可沿所述导杆(301)的光滑表面(301B)上下滑动;并且,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朝上、大径端面(302B)朝下设置;所述弹簧(303)套于所述导杆(301)的外面,并且,所述弹簧(303)的顶端与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相抵,所述弹簧(303)的底端与所述充电极板(200)的顶面相抵;所述锥套(302)在所述弹簧(303)的作用下,使所述锥套(302)的小径端面(302A)压入到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而所述锥套(302)的大径端面(302B)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下方;所述锥套(302)的锥面主体,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板光孔(101)的内部。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实丹韩永军张文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维通利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