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06685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0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包括路面和路基,所述路面的顶部两侧铺设有绿化带,且路面内部设置有检修管道,所述检修管道的顶部与路面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井盖,所述路基设置于绿化带的内侧,且路基的外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有立篦,且立篦的内壁上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连接有导杆,所述绿化带内设置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一端与路基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层,所述路面的内部预留有蓄水池,且蓄水池位于绿化带的下方。该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通过对绿化带的合理利用,使其形成一个天然的过滤层,对雨水进行过滤收集,同时可以避免雨水中的絮状物对内部管道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市政道路规划
,具体为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道路的不断规划和发展,市政道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必须要考虑的是对雨水的及时处理,用以改善市政道路的顺利运行和区域生态环境,然而现有的雨水处理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雨水处理装置,在市政道路规划中,只是对雨水进行导流,并未考虑雨水的收集问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疏导雨水时,雨水中的絮状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容易导致下水系统堵塞。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雨水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现有的雨水处理装置,不方便对雨水进行收集,同时絮状物容易堵塞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包括路面和路基,所述路面的顶部两侧铺设有绿化带,且路面内部设置有检修管道,所述检修管道的顶部与路面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井盖,且检修管道的内壁上固定有爬梯,所述路基设置于绿化带的内侧,且路基的外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有立篦,且立篦的内壁上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连接有导杆,且导杆的外侧安装有导水片,并且导水片的两侧固定有阻杆,所述绿化带内设置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一端与路基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层,并且排水管底部预留有漏水孔,所述路面的内部预留有蓄水池,且蓄水池位于绿化带的下方。优选的,所述导水片关于导杆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且导杆与挡板之间为轴连接。优选的,所述阻杆设计为钩形结构,且阻杆与导水片之间为焊接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排水管与路基之间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夹角,且排水管与路基之间相互贯通。优选的,所述漏水孔等间距分布于排水管的底部,且漏水孔关于排水管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1.通过设置的导杆与挡板之间为轴连接,同时设置钩形结构的阻杆,使得导水片在受雨水冲击时,可以带动导杆和阻杆的转动,从而可以对雨水中的絮状物进行截留,避免其堆积堵塞;2.通过设置的排水管与路基之间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夹角,以及排水管底部的两组漏水孔,使得流进路基内的水,可以通过排水管和漏水孔进入绿化带内部,从而利用绿化带的天然过滤效果,对雨水进行过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排水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篦侧面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导水片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路面;2、绿化带;3、检修管道;4、密封井盖;5、爬梯;6、路基;7、安装槽;8、立篦;9、挡板;10、导杆;11、导水片;12、阻杆;13、排水管;14、过滤层;15、漏水孔;16、蓄水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包括路面1、绿化带2、检修管道3、密封井盖4、爬梯5、路基6、安装槽7、立篦8、挡板9、导杆10、导水片11、阻杆12、排水管13、过滤层14、漏水孔15和蓄水池16,路面1的顶部两侧铺设有绿化带2,且路面1内部设置有检修管道3,检修管道3的顶部与路面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井盖4,且检修管道3的内壁上固定有爬梯5,路基6设置于绿化带2的内侧,且路基6的外侧开设有安装槽7,安装槽7内固定有立篦8,且立篦8的内壁上焊接有挡板9,挡板9的底部连接有导杆10,且导杆10的外侧安装有导水片11,并且导水片11的两侧固定有阻杆12,绿化带2内设置有排水管13,且排水管13的一端与路基6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层14,并且排水管13底部预留有漏水孔15,路面1的内部预留有蓄水池16,且蓄水池16位于绿化带2的下方;导水片11关于导杆10的中心轴线等角度分布,且导杆10与挡板9之间为轴连接,使得导水片11和导杆10可以受水流冲击在挡板9的底部转动;阻杆12设计为钩形结构,且阻杆12与导水片11之间为焊接一体化结构,当导水片11和导杆10在转动时,阻杆12跟随转动,可以将雨水中的絮状物进行截留,避免絮状物堆积造成堵塞;排水管13与路基6之间设置有倾斜向下的夹角,且排水管13与路基6之间相互贯通,使得雨水可以通过路基6流入排水管13内,同时排水管13内的水由于重力实现持续流动;漏水孔15等间距分布于排水管13的底部,且漏水孔15关于排水管13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组,使得雨水可以通过排水管13底部的漏水孔15流入绿化带2基层,从而可以通过绿化带2形成一个天然的过绿层,将雨水过滤导流至蓄水池16内进行收集,方便雨水的后续利用。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时,如图1-4所示,首先在降雨天气时,雨水通过立篦8流入路基6内,雨水在经过立篦8时,与挡板9底部导杆10外侧的导水片11接触,导水片11受雨水冲击,带动导杆10在挡板9的底部转动,同时导水片11外侧的阻杆12跟随转动,通过阻杆12和导水片11对雨水中的絮状物进行截留,避免其堆积在路基6内发生堵塞,雨水流入路基6内后,通过过滤层14流入绿化带2内的排水管13内,同时雨水通过排水管13底部的漏水孔15流至绿化带2内部,在绿化带2的天然过滤作用下,对雨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雨水流至蓄水池16内进行续存,完成对雨水的收集和过滤处理,在需要对蓄水池16进行检修时,打开检修管道3上的密封井盖4,通过爬梯5到达检修管道3底部,检修管道3与蓄水池16之间通过阀门连接,方便使用和密封,完成整体的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井盖4和检修管道3的安装和铺设,为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包括路面(1)和路基(6),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1)的顶部两侧铺设有绿化带(2),且路面(1)内部设置有检修管道(3),所述检修管道(3)的顶部与路面(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井盖(4),且检修管道(3)的内壁上固定有爬梯(5),所述路基(6)设置于绿化带(2)的内侧,且路基(6)的外侧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固定有立篦(8),且立篦(8)的内壁上焊接有挡板(9),所述挡板(9)的底部连接有导杆(10),且导杆(10)的外侧安装有导水片(11),并且导水片(11)的两侧固定有阻杆(12),所述绿化带(2)内设置有排水管(13),且排水管(13)的一端与路基(6)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层(14),并且排水管(13)底部预留有漏水孔(15),所述路面(1)的内部预留有蓄水池(16),且蓄水池(16)位于绿化带(2)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道路雨水处理装置,包括路面(1)和路基(6),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1)的顶部两侧铺设有绿化带(2),且路面(1)内部设置有检修管道(3),所述检修管道(3)的顶部与路面(1)的连接处安装有密封井盖(4),且检修管道(3)的内壁上固定有爬梯(5),所述路基(6)设置于绿化带(2)的内侧,且路基(6)的外侧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内固定有立篦(8),且立篦(8)的内壁上焊接有挡板(9),所述挡板(9)的底部连接有导杆(10),且导杆(10)的外侧安装有导水片(11),并且导水片(11)的两侧固定有阻杆(12),所述绿化带(2)内设置有排水管(13),且排水管(13)的一端与路基(6)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滤层(14),并且排水管(13)底部预留有漏水孔(15),所述路面(1)的内部预留有蓄水池(16),且蓄水池(16)位于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玮玮王景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