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4947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节能减排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其可增长尾气在设备内部的停留时间,使热量充分被利用,换热效果更佳并能有效减少尾气中固体颗粒物含量,防止设备进气口堵塞;包括箱体和第一鼓风机,箱体内设置有工作腔,箱体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阀,还包括竖间隔板、第二鼓风机、吸风喇叭口、四组左横间隔板、四组右横间隔板、换热管、循环泵和连通管,四组左横间隔板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一支撑,四组右横间隔板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二支撑,吸附腔内设置有干燥剂吸附层,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水。

A new type of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for heat recov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节能减排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化工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尾气,而尾气温度一般较高,这部分热量被排入至大气中,不能被充分利用,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是一种将尾气中的余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装置,其在节能减排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包括箱体和第一鼓风机,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工作腔,所述第一鼓风机的右端与箱体左端连接,所述第一鼓风机的输出端穿过箱体的左侧壁并伸入至箱体内,所述箱体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阀;现有的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使用时,将尾气通过换热设备内进行换热即可;现有的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使用中发现,尾气在装置内停留时间较短,尾气余热不能被充分利用,换热效果不佳;尾气中含有较多固体颗粒物,长时间易堵塞设备的进气口,且易使固体颗粒物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设备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增长尾气在设备内部的停留时间,使热量充分被利用,换热效果更佳并能有效减少尾气中固体颗粒物含量,防止设备进气口堵塞的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包括箱体和第一鼓风机,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工作腔,所述第一鼓风机的右端与箱体左端连接,所述第一鼓风机的输出端穿过箱体的左侧壁并伸入至箱体内,所述箱体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上设置有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阀;还包括竖间隔板、第二鼓风机、吸风喇叭口、四组左横间隔板、四组右横间隔板、换热管、循环泵和连通管,所述竖间隔板将箱体内工作腔分为吸附腔和换热腔,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的左端与竖间隔板的右端连接,四组左横间隔板的右端均与箱体右侧内壁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的右端与箱体的右端内壁连接,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的左端与竖间隔板的右端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和四组右横间隔板交叉设置,所述第二鼓风机的右端与竖间隔板的左端连接,所述吸风喇叭口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风喇叭口的输出端与第二鼓风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鼓风机的输出端穿过竖间隔板并与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管均匀盘绕于换热腔内,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一支撑,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二支撑,所述三组第一支撑和三组第二支撑顶端均与换热管底端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底端与吸附腔内底壁连接,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与连通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连通管的输出端与换热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干燥剂吸附层,所述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水,所述第一鼓风机的输出端伸入至吸附腔内底部。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所述箱体右端设置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上设置有回水阀。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还包括“Y”型过滤器,所述换热管的输出端与“Y”型过滤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Y”型过滤器的输出端设置有给水管,所述给水管上设置有给水阀。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还包括排污管,所述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集污槽,所述排污管设置于箱体底端左部,所述排污管的输入端与吸附腔内部连通,所述排污管上设置有排污阀。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所述箱体前端左部设置有设备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门,所述检修门上设置有把手。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所述第一鼓风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止逆阀。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所述箱体外壁上设置有保温隔热层。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还包括温度计,所述温度计设置于箱体的前端,所述温度计的测温端伸入至吸附腔内。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所述换热管上设置有多组均匀分布的翅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四组左横间隔板和四组右横间隔板的设置,使换热腔被隔成迂回的换热通道,尾气经过换热通道迂回前进并与换热管进行充分接触,完成热量的交换,增长了尾气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使热量传递更为彻底,将尾气余热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换热效果更佳,更为节能环保;通过将尾气通入至吸附腔,经过吸附腔内水的吸附后,尾气中含有的固体颗粒溶于水,从而减少了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有效防止了管道的堵塞,且减少了固体颗粒物的附着,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部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换热管与第一支撑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箱体;2、第一鼓风机;3、排气口;4、排气管;5、排气阀;6、竖间隔板;7、第二鼓风机;8、吸风喇叭口;9、左横间隔板;10、右横间隔板;11、换热管;12、循环泵;13、连通管;14、第一支撑;15、第二支撑;16、干燥剂吸附层;17、回水管;18、回水阀;19、“Y”型过滤器;20、给水管;21、给水阀;22、排污管;23、集污槽;24、排污阀;25、检修门;26、把手;27、止逆阀;28、保温隔热层;29、温度计;30、翅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包括箱体1和第一鼓风机2,箱体1内设置有工作腔,第一鼓风机2的右端与箱体1左端连接,第一鼓风机2的输出端穿过箱体1的左侧壁并伸入至箱体1内,箱体1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3,排气口3上设置有排气管4,排气管4上设置有排气阀5;还包括竖间隔板6、第二鼓风机7、吸风喇叭口8、四组左横间隔板9、四组右横间隔板10、换热管11、循环泵12和连通管13,竖间隔板6将箱体1内工作腔分为吸附腔和换热腔,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连接,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右端均与箱体1右侧内壁存在间隙,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右端与箱体1的右端内壁连接,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存在间隙,四组左横间隔板9和四组右横间隔板10交叉设置,第二鼓风机7的右端与竖间隔板6的左端连接,吸风喇叭口8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吸风喇叭口8的输出端与第二鼓风机7的输入端连通,第二鼓风机7的输出端穿过竖间隔板6并与换热腔连通,换热管11均匀盘绕于换热腔内,四组左横间隔板9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一支撑14,四组右横间隔板10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二支撑15,三组第一支撑14和三组第二支撑15顶端均与换热管11底端连接,循环泵12的底端与吸附腔内底壁连接,循环泵12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循环泵12的输出端与连通管13的输入端连通,连通管13的输出端与换热管11的输入端连通;吸附腔内设置有干燥剂吸附层16,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水,第一鼓风机2的输出端伸入至吸附腔内底部;通过四组左横间隔板和四组右横间隔板的设置,使换热腔被隔成迂回的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包括箱体(1)和第一鼓风机(2),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工作腔,所述第一鼓风机(2)的右端与箱体(1)左端连接,所述第一鼓风机(2)的输出端穿过箱体(1)的左侧壁并伸入至箱体(1)内,所述箱体(1)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3),所述排气口(3)上设置有排气管(4),排气管(4)上设置有排气阀(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间隔板(6)、第二鼓风机(7)、吸风喇叭口(8)、四组左横间隔板(9)、四组右横间隔板(10)、换热管(11)、循环泵(12)和连通管(13),所述竖间隔板(6)将箱体(1)内工作腔分为吸附腔和换热腔,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连接,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右端均与箱体(1)右侧内壁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右端与箱体(1)的右端内壁连接,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和四组右横间隔板(10)交叉设置,所述第二鼓风机(7)的右端与竖间隔板(6)的左端连接,所述吸风喇叭口(8)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风喇叭口(8)的输出端与第二鼓风机(7)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鼓风机(7)的输出端穿过竖间隔板(6)并与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管(11)均匀盘绕于换热腔内,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一支撑(14),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二支撑(15),所述三组第一支撑(14)和三组第二支撑(15)顶端均与换热管(11)底端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底端与吸附腔内底壁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循环泵(12)的输出端与连通管(13)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连通管(13)的输出端与换热管(11)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干燥剂吸附层(16),所述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水,所述第一鼓风机(2)的输出端伸入至吸附腔内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能回收的新型换热设备,包括箱体(1)和第一鼓风机(2),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工作腔,所述第一鼓风机(2)的右端与箱体(1)左端连接,所述第一鼓风机(2)的输出端穿过箱体(1)的左侧壁并伸入至箱体(1)内,所述箱体(1)底端右部设置有排气口(3),所述排气口(3)上设置有排气管(4),排气管(4)上设置有排气阀(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间隔板(6)、第二鼓风机(7)、吸风喇叭口(8)、四组左横间隔板(9)、四组右横间隔板(10)、换热管(11)、循环泵(12)和连通管(13),所述竖间隔板(6)将箱体(1)内工作腔分为吸附腔和换热腔,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连接,四组左横间隔板(9)的右端均与箱体(1)右侧内壁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右端与箱体(1)的右端内壁连接,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的左端与竖间隔板(6)的右端存在间隙,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和四组右横间隔板(10)交叉设置,所述第二鼓风机(7)的右端与竖间隔板(6)的左端连接,所述吸风喇叭口(8)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吸风喇叭口(8)的输出端与第二鼓风机(7)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第二鼓风机(7)的输出端穿过竖间隔板(6)并与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管(11)均匀盘绕于换热腔内,所述四组左横间隔板(9)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一支撑(14),所述四组右横间隔板(10)上均设置有三组第二支撑(15),所述三组第一支撑(14)和三组第二支撑(15)顶端均与换热管(11)底端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底端与吸附腔内底壁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输入端与吸附腔连通,所述循环泵(12)的输出端与连通管(13)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连通管(13)的输出端与换热管(11)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吸附腔内设置有干燥剂吸附层(16),所述吸附腔内底部设置有水,所述第一鼓风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昌工祝晓芸曹倩黄金成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蓝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