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背门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943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车辆后背门结构包括门体和连接部,门体通过连接部与车辆的车身可转动地连接,连接部适于在门体开启时带动门体相对车身具有向前移动的移动分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后背门结构,通过在门体与车身之间设置连接部,门体开启时,门体可以相对车身具有向前移动的分量,从而在门体开启时车辆后方所需的后背门开启空间更少,门体开启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背门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车辆1000’的后方设有车辆后背门结构100’,车辆后背门结构100’一般用于开启和关闭车辆1000’的后行李舱。现有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的顶部与车辆1000’的车身200’直接可转动地相连,人员开启车辆后背门结构100’时,车辆后背门结构100’相对车身200’的旋转轴固定,车辆后背门结构100’沿固定轴线做旋转运动,从而在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开启时,车辆1000’后方需要较大的空间以保证车辆后背门结构100’顺利开启,车辆后背门结构100’的开启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启更方便的车辆后背门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包括门体和连接部,所述门体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车辆的车身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接部适于在所述门体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相对所述车身具有向前移动的移动分量。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上部连接杆,所述上部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门体的顶部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用于在所述门体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的顶部移动至所述车身的上方并向前移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下部连接杆,所述下部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门体连接,所述下部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下部连接杆位于所述上部连接杆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连接杆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门体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部连接杆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门体的左侧和右侧。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连接杆与所述车身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包括车身连接臂和门体连接臂,所述车身连接臂与所述门体连接臂连接,且所述车身连接臂与所述门体连接臂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伸缩支撑杆,所述伸缩支撑杆支撑连接在所述下部连接杆与所述车身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球头和第二球头,所述伸缩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一球头与所述下部连接杆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伸缩支撑杆通过所述第二球头与所述车身可转动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部连接杆与所述车身的后背门框可转动地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用于在所述门体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整体移动至所述车身的上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后背门结构,通过在门体与车身之间设置连接部,门体开启时,门体可以相对车身具有向前移动的分量,从而在门体开启时车辆后方所需的后背门开启空间更少,门体开启更方便。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设置车辆后背门结构,门体开启更方便,提升了人员的用车体验。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背门结构的开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的开启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部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部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伸缩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车辆1000(1000’),车辆后背门结构100(100’),门体1,连接部2,上部连接杆21,车身连接臂211,门体连接臂212,下部连接杆22,伸缩支撑杆23,第一球头231,第二球头232,第一连接杆233,第二连接杆234,车身200(200’),行李舱开口201,后背门框202。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下面参考图2-图5并结合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如图2所示,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可以包括门体1和连接部2,门体1通过连接部2与车辆1000的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车辆1000的车身200的后方设有与车辆1000的行李舱连通的行李舱开口201,门体1在常规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以遮盖行李舱开口201。如图2所示,当人员需要使用行李舱时,可以开启门体1,此时门体1通过连接部2相对适于在门体1开启时带动门体1相对车身200具有向前的移动分量。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门体1通过连接部2相对车身200整体向前平移以使行李舱开口201敞开。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门体1也可以在相对车身200旋转的同时向前移动,从而使行李舱开口201敞开。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通过在门体1与车身200之间设置连接部2,门体1开启时,门体1可以相对车身200具有向前移动的分量,从而在门体1开启时车辆1000后方所需的后背门开启空间更少,减少了门体1向后突出车身200的体积,门体1开启更方便。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部2包括上部连接杆21,上部连接杆21的第一端与门体1的顶部连接,上部连接杆21的第二端与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当门体1开启时,门体1通过与上部连接杆21连接的位置为轴相对车身200沿图2中箭头方向旋转,上部连接杆21用于在门体1开启时带动门体1的顶部移动至车身200的上方并向前移动。由此,车身200的上方具有较大门体1移动空间,门体1在向前移动时不会与车身200的顶部发生干涉,保证门体1的顺利开启。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连接部2还包括下部连接杆22,下部连接杆22的第一端与门体1连接,下部连接杆22的第二端与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且下部连接杆22位于上部连接杆21的下方。由此,上部连接杆21和下部连接杆22共同配合,以使门体1在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中,能稳定地相对车身200移动。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部连接杆21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门体1的左侧和右侧,例如两个上部连接杆21左右相对,其中一个上部连接杆21连接在门体1的左侧和后背门框202的左侧之间,另一个上部连接杆21连接在门体1的右侧和后背门框202的右侧之间。如图2所示,下部连接杆22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门体1的左侧和右侧,例如两个下部连接杆22左右相对,其中一个下部连接杆22连接在门体1的左侧和后背门框202的左侧之间,另一个下部连接杆22连接在门体1的右侧和后背门框202的右侧之间。由此,两个上部连接杆21和两个下部连接杆22可以在门体1与车身200之间共同形成四连杆机构,以使门体1在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中,能更稳定地相对车身200移动。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上部连接杆21与车身200的顶部可转动的连接,上部连接杆21包括车身连接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门体(1)和连接部(2),所述门体(1)通过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车辆(1000)的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接部(2)适于在所述门体(1)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1)相对所述车身(200)具有向前移动的移动分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门体(1)和连接部(2),所述门体(1)通过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车辆(1000)的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连接部(2)适于在所述门体(1)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1)相对所述车身(200)具有向前移动的移动分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包括:上部连接杆(21),所述上部连接杆(21)的第一端与所述门体(1)的顶部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21)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上部连接杆(21)用于在所述门体(1)开启时带动所述门体(1)的顶部移动至所述车身(200)的上方并向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还包括:下部连接杆(22),所述下部连接杆(22)的第一端与所述门体(1)连接,所述下部连接杆(22)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身(200)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下部连接杆(22)位于所述上部连接杆(21)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杆(21)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门体(1)的左侧和右侧,所述下部连接杆(22)为两个且分别连接在所述门体(1)的左侧和右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背门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猛董彦龙靳桃春张向亮刘斌董颖异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