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导管主体及其导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03546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7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层导管主体及其导管组件,用于输送和放置医疗器械,以及抽吸去除堵塞。该导管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层、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以及外层;内层为一薄壁管,内层的管内腔具有光滑的壁面;第一中间层为线圈层,第一中间层由扁丝绕制而成,扁丝的宽度和厚度之比为至少为2:1;第二中间层为编织层,第二中间层由金属丝编织而成;外层远端的硬度小于外层近端的硬度;外层通过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的丝间隙粘接到内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满足高标准的推送性、可追踪性、柔韧性和可扭性的目标,可以实现大的抽吸流量;能够深入到更小的血管中,而不会对目标治疗位置造成额外的损伤;具有极高的内表面顺滑性和外表面顺滑性。

Multilayer conduit body and condui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导管主体及其导管组件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用于神经血管应用的导引、抽吸或远端支撑的多层导管主体及其导管组件。特别地,该导管主体提供了卓越的远端柔韧性和近端稳定性用于在神经血管内部跟踪,以及优秀的外部顺滑性和内部顺滑性以用于植入物的输送。
技术介绍
几乎每一种神经血管装置的放置或治疗都发生在颈部或颈部以上。因此,神经血管系统内使用的导管必须能够穿越曲折的血管。在设计用于神经血管的导管时,工程师必须在功能性和结构性之间取得平衡,并以导管的可跟踪性、灵活性、推送性和扭矩(透过率或扭转力)为基本目标。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卓越的耐磨性和高顺滑性,是导管内壁的理想选择。当推送医疗设备通过紧的导管内腔时,聚四氟乙烯内层光滑的内腔表面减少了医疗设备和导管之间的摩擦。浸渍涂层和挤压是制造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两种常用方法。浸镀法是获得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可以在作为导管主体构建过程的一部分的芯轴上进行。一旦涂层固化,导管的附加组件,例如尼龙护套、编织管,就建立在固化浸渍涂层芯轴上。浸涂工艺虽然从一开始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也有一些局限性。浸渍涂层可能存在不均匀地类似于橘子皮的表面。有时浸渍涂层表面会出现许多横截面线,称为颤振,这是由于浸渍涂层过程中的振动造成的。浸渍涂层的表面也可能有凹坑、凹陷、甚至固化层中的洞,其是由浸渍涂层过程中的污染物(包括水分)造成的。这些缺陷都会对导管腔内的顺滑性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导管的使用。虽然这些缺陷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浸涂工艺的高精度通常会带来更大的成本和时间。挤压聚四氟乙烯管是制造聚四氟乙烯导管内层的另一种方法。虽然挤压聚四氟乙烯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但一个典型的挤压聚四氟乙烯管壁厚约0.001″。这种壁厚可能导致导管整体刚性的增加,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来穿过神经血管内曲折的通路。理想的神经血管导管应该有最小的外径来通过细小的血管,最大的内径来运送医疗器械/植入物。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超薄导管内层的需求。然而,伴随超薄的导管内层,工程师需要纳入导管主体支撑组件,如覆盖导管内层的金属丝层,编织网管层或线圈层,以增强导管的推送性和抗弯折性。为了保持导管结构的完整性,金属丝层和导管内层之间需要最小的接触压力。通常,这样的最小收缩压力会导致导管内层的内表面粗糙度增加,并显著降低内表面顺滑性。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新的用于神经血管的导管,以满足高标准的推送性、可追踪性、柔韧性和可扭性的目标,同时需要一个大的腔体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抽吸流量;更小的外径使导管能够深入到更小的血管中,而不会对目标治疗位置造成额外的血管损伤;外表面顺滑;同时具有极高的内表面顺滑性,以减少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输送和放置医疗设备的多层导管主体及其导管组件。本专利技术可以满足高标准的推送性、可追踪性、柔韧性和可扭性的目标,同时具有大的腔体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抽吸流量;更小的外径使导管能够深入到更小的血管中,而不会对目标治疗位置造成额外的血管损伤;外表面顺滑;同时具有极高的内表面顺滑性。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用于输送和放置医疗器械,所述导管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层、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以及外层;所述内层为一薄壁管,所述内层的管内腔具有光滑的壁面;所述第一中间层为线圈层,所述第一中间层由扁丝绕制而成,所述扁丝的宽度和厚度之比为至少为2:1;所述第二中间层为编织层,所述第二中间层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所述外层远端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层近端的硬度;所述外层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丝间隙粘接到所述内层上。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外层由多种材料组成,其中硬度软的材料作为外层远端,硬度中等的材料作为外层中间段,以及硬度硬的材料作为外层近端部分。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导管主体的内层的外径与其壁厚比至少为10: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导管主体的内层的最小内径为0.8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的扁丝的最大厚度为0.06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的扁丝的最小宽度为0.08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覆盖至少30%的所述内层的外表面。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中间层的最大厚度为0.066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导管主体的壁厚至少为0.03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导管主体的壁厚为0.03-0.3mm;优选地,0.06-0.2mm;更佳地,0.07-0.18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的长度相同。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由至少两根丝沿相同方向缠绕而成。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由至少两根丝沿相反方向缠绕而成。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中间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一中间层的近端和中间段。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上述的多层导管主体和导管近端控制机构,所述导管近端控制机构用于操控所述导管主体前进、后退和扭转。此外,所述导管近端控制机构可用于其它医疗器械的导入和连接,例如,可以开设其他通道用于放置导丝或微导管或植入物输送件等输送装置,也可与压力延长管等进行连接,在外界抽吸力的作用下进行血栓等抽吸。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中间层至少比所述第一中间层短20mm。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中间层和第二中间层被封闭在所述内层和所述外层之间。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中间层位于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外层之间。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导管主体的外径和内径之比至少为1.2:1。应理解,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中,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导管主体和导管近端控制机构的导管组件的主视图;图1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多层导管主体结构的透视图;图2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第一中间层的主视图;图2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第一中间层的主视图;图2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第一中间层的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第二中间层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导管主体的外层的透视图。各附图中,各标示如下:8-导管近端控制机构;10-导管主体;14-导管主体的近端;20-内层;21-内腔;24-内层的外表面;30-第一中间层;31-线圈;40-第二中间层;41-管状编织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层导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用于输送和放置医疗器械,所述导管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层、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以及外层;/n所述内层为一薄壁管,所述内层的管内腔具有光滑的壁面;/n所述第一中间层为线圈层,所述第一中间层由扁丝绕制而成,所述扁丝的宽度和厚度之比为至少为2:1;/n所述第二中间层为编织层,所述第二中间层由金属丝编织而成;/n所述外层远端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层近端的硬度;/n所述外层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丝间隙粘接到所述内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13 US 62/886,3221.一种多层导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用于输送和放置医疗器械,所述导管主体由内到外依次包括内层、第一中间层、第二中间层以及外层;
所述内层为一薄壁管,所述内层的管内腔具有光滑的壁面;
所述第一中间层为线圈层,所述第一中间层由扁丝绕制而成,所述扁丝的宽度和厚度之比为至少为2:1;
所述第二中间层为编织层,所述第二中间层由金属丝编织而成;
所述外层远端的硬度小于所述外层近端的硬度;
所述外层通过所述第一中间层和所述第二中间层的丝间隙粘接到所述内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主体的内层的外径与其壁厚比至少为1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层的扁丝的最大厚度为0.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骋骋林·丁杰罗姆·克洛伊钱承厄尔·白丹·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沃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