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9506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的散热器、压缩机、油分离腔、冷凝结构、制冷介质储存结构,所述制冷介质储存结构由于冷凝结构相连通的高压腔、连通高压腔的低压循环腔以及分别与高压腔和低压循环腔相连通的混液腔组成,所述混液腔和散热器相连通,所述散热器和压缩机通过低压循环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冷却油和制冷介质能够分离循环直至完全分离,这样可以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效率;换热介质能够带动叶片转动从而提高换热效果;高压腔中高压液态制冷介质通入到低压循环腔中,可以促进制冷介质强制循环,这样的设计制冷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能耗比。

An efficient heat exchange fluorine refrigeration system based on forced liquid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制冷
,具体是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制冷是靠制冷剂在闭合系统中循环流动,不断改变状态,从而获得低温。以制冷机为例,压缩机吸入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氟里昂气体,然后流经热力膨胀阀(毛细管),节流成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汽液两相物体,然后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液体在蒸发器中吸收来自室内空气的热量,成为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低温低压的氟里昂气体又被压缩机吸入。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后,释放了热量,空气温度下降。如此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反复循环,制冷剂不断带走室内空气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房间的温度。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主要采用高压直供液方式,能耗比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的散热器、压缩机、油分离腔、冷凝结构、制冷介质储存结构,所述制冷介质储存结构由于冷凝结构相连通的高压腔、连通高压腔的低压循环腔以及分别与高压腔和低压循环腔相连通的混液腔组成,所述混液腔和散热器相连通,所述散热器和压缩机通过低压循环腔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为蛇形铜基管道弯曲形成的制冷介质通过结构,所述散热器两端分别与低压循环腔和混液腔相连通。进一步的,油分离腔内和压缩机之间双向连通形成循环。r>进一步的,冷凝结构包括换热介质循环结构以及换热导流结构,所述换热导流结构分别连通油分离腔和高压腔。进一步的,所述换热介质循环结构由壳体两侧贯穿进液管和出液管构成;所述换热导流结构包括螺旋导管,所述螺旋导管为螺旋形铜基材质管道,所述螺旋导管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壳体两侧壁,且分别与油分离腔和高压腔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通过旋转促进换热的旋流机构,所述旋流机构由两组平行相对的垫片之间固定连接多组叶片组成,所述垫片端面和壳体内壁之间通过转动轴承转动连接。进一步的,高压腔分别与混液腔和低压循环腔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冷却油和制冷介质未完全分离部分被循环抽入到压缩机中并再次进行分离循环,直至完全分离,这样可以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效率;热介质进入壳体后能够带动叶片和垫片通过转动轴承在壳体内转动,从而促进换热介质和螺旋导管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果;高压腔中高压液态制冷介质通入到低压循环腔中,可以推动促进低压循环腔内未完全气化的制冷介质强制循环,并与高压腔直接进入混液腔中的制冷介质混合,再进入散热器内用于制冷,这样的设计制冷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能耗比。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中冷凝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中旋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散热器,2-压缩机,3-混液腔,4-油分离腔,5-冷凝结构,51-壳体,52-螺旋导管,53-进液管,54-出液管,55-转动轴承,56-叶片,57-垫片,6-高压腔,7-低压循环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的散热器1、压缩机2、油分离腔4、冷凝结构5、制冷介质储存结构,所述制冷介质储存结构由于冷凝结构5相连通的高压腔6、连通高压腔6的低压循环腔7以及分别与高压腔6和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的混液腔3组成,所述混液腔3和散热器1相连通,所述散热器1和压缩机2通过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所述散热器1为蛇形铜基管道弯曲形成的制冷介质通过结构,所述散热器1两端分别与低压循环腔7和混液腔3相连通,制冷介质通过混液腔3进入散热器1内,换热汽化后能够通过散热器1回到低压循环腔7内,其中未完全换热汽化的制冷介质沉底并循环进入混液腔3,再重复进行换热,而汽化部分通过压缩机2抽出。所述压缩机2将汽化制冷介质导入到油分离腔4内,所述油分离腔4中将汽化制冷介质和冷却油分离,制冷介质和冷却油通过密度不同分层并分别抽出,其中制冷介质通过管道进入冷凝结构5内,而油分离腔4中冷却油和制冷介质未完全分离部分被循环抽入到压缩机2中并再次进行分离循环,直至完全分离,这样可以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效率。冷凝结构5包括换热介质循环结构以及换热导流结构,所述换热导流结构分别连通油分离腔4和高压腔6,所述换热循环结是包裹在换热导流结构外围的容置空间,且包含用于换热介质进出的开口,这样能够将高温气化的制冷介质换热,液化冷凝制冷介质,便于后续加压循环,且可以有效回收余热,更加节能环保。高压腔6分别与混液腔3和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这样高压腔6中高压液态制冷介质通入到低压循环腔7中,可以推动促进低压循环腔7内未完全气化的制冷介质强制循环,并与高压腔6直接进入混液腔3中的制冷介质混合,再进入散热器1内用于制冷。这样的设计制冷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能耗比。实施例2请参阅图2-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换热介质循环结构由壳体51两侧贯穿进液管53和出液管54构成,换热介质通过进液管53进入壳体51内,换热后通过出液管54排出,所述换热导流结构包括螺旋导管52,所述螺旋导管52为螺旋形铜基材质管道,所述螺旋导管52两端分别贯穿所述壳体51两侧壁,且分别与油分离腔4和高压腔6相连通;所述壳体51内还设有通过旋转促进换热的旋流机构,所述旋流机构由两组平行相对的垫片57之间固定连接多组叶片56组成,所述垫片57端面和壳体51内壁之间通过转动轴承55转动连接。这样换热介质进入壳体51后能够带动叶片56和垫片57通过转动轴承55在壳体51内转动,从而促进换热介质和螺旋导管52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冷却油和制冷介质未完全分离部分被循环抽入到压缩机2中并再次进行分离循环,直至完全分离,这样可以提高冷却油的回收效率;热介质进入壳体51后能够带动叶片56和垫片57通过转动轴承55在壳体51内转动,从而促进换热介质和螺旋导管52接触,从而提高换热效果;高压腔6中高压液态制冷介质通入到低压循环腔7中,可以推动促进低压循环腔7内未完全气化的制冷介质强制循环,并与高压腔6直接进入混液腔3中的制冷介质混合,再进入散热器1内用于制冷,这样的设计制冷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能耗比。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的散热器(1)、压缩机(2)、油分离腔(4)、冷凝结构(5)、制冷介质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介质储存结构由于冷凝结构(5)相连通的高压腔(6)、连通高压腔(6)的低压循环腔(7)以及分别与高压腔(6)和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的混液腔(3)组成,所述混液腔(3)和散热器(1)相连通,所述散热器(1)和压缩机(2)通过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通形成回路的散热器(1)、压缩机(2)、油分离腔(4)、冷凝结构(5)、制冷介质储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介质储存结构由于冷凝结构(5)相连通的高压腔(6)、连通高压腔(6)的低压循环腔(7)以及分别与高压腔(6)和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的混液腔(3)组成,所述混液腔(3)和散热器(1)相连通,所述散热器(1)和压缩机(2)通过低压循环腔(7)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1)为蛇形铜基管道弯曲形成的制冷介质通过结构,所述散热器(1)两端分别与低压循环腔(7)和混液腔(3)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强制供液的高效换热型氟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油分离腔(4)内和压缩机(2)之间双向连通形成循环。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纪明陈风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润爽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