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06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GB3、GB4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且同时连接面层和底层,并在面层和底层上形成网眼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利用经编双针床特有的双层结构工艺,把具有吸附和抗菌功能的咖啡碳聚酯纱线织入两层面料中间,此种编织结构使面料具有透水区域(网眼内的涤纶丝区域)和吸附区域(咖啡碳涤纶区域)。这两种区域的形成方便水顺利通过织物,并且让吸附区域有效吸附水中杂质和微生物,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

A high performance filter cloth with warp knitted double needle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
技术介绍
过滤网布,是一种利用网布纤维的透水、吸附等能力来过滤经过网布的液体。现有的过滤网布多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每个层面所采用的纱线多为单一材料制成,而待过滤的水流下落通常是集中在布面中央位置,中央位置的布面空隙易被颗粒堵塞,使得无法继续过滤,且吸附区域的网布易滋生微生物,不利于过滤网布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所述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所述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所述GB3、GB4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且同时连接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和底层形成透水区;所述中层形成吸附区域。进一步的,所述面层中GB1与GB2的组织结构为平面组织结构或网眼组织结构。其中,若GB1与GB2的组织结构为网眼组织结构,则网眼组织结构的网孔直径在0.5~3mm。进一步的,所述底层中GB5与GB6的组织结构为平面组织结构或网眼组织结构。其中,若GB5与GB6的组织结构为网眼组织结构,则网眼组织结构的网孔直径在0.5~3mm。进一步的,所述中层中GB3与GB4的组织结构为对称或不对称几何图形。进一步的,所述GB1、GB2、GB5、GB6均采用10D/1F~40D/1F涤纶单丝;所述GB3、GB4均采用75D~200D咖啡碳涤纶。本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利用经编双针床特有的双层结构工艺,把具有吸附和抗菌功能的咖啡碳聚酯纱线织入两层面料中间,此种编织结构使面料具有透水区域(面层和底层的涤纶丝区域)和吸附区域(咖啡碳涤纶区域)。这两种区域的形成方便水顺利通过织物,并且让吸附区域有效吸附水中杂质和微生物,起到过滤水质的作用。因过滤网布长时间使用后,会滋生细菌,吸附区域咖啡碳聚酯纱线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增加了使用寿命,降低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面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面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简略示意图。图4为常规过滤网布的滤水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滤水流程示意图。其中,面层1、中层2、底层3、网眼结构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所述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1;所述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3;所述GB3、GB4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2,且同时连接面层1和底层3。所述面层和底层形成透水区;所述中层形成吸附区域。1、采用机型:德国卡尔迈耶生产的双针床RD6经编机,6梳;E=22。2、采用的原料:前底部梳栉GB1、GB2:用30D/1F涤纶单丝中间梳栉GB3与GB4:用150D/144F咖啡碳涤纶DTY后底部梳栉GB5、GB6:用30D/1F涤纶单丝3、组织结构:GB1:2-3-3-3/1-0-0-0//,满穿GB2:1-0-0-0/1-2-2-2//,满穿GB3:(1-0-1-0/0-1-0-1)×3组/1-0-1-0/1-2-1-2/2-3-2-3/(3-4-3-4/4-3-4-3)×3组/3-4-3-4/3-2-3-2/2-1-2-1//,3穿,9空GB4:(3-4-3-4/4-3-4-3)×3/3-4-3-4/3-2-3-2/2-1-2-1/(1-0-1-0/0-1-0-1)×3组/1-0-1-0/1-2-1-2/2-3-2-3//,3穿,9空GB5:0-0-1-2/2-2-1-0//,满穿GB6:3-3-1-0/0-0-2-3//,满穿上述结构为:面层中GB1与GB2的组织结构为平面组织结构;底层中GB5与GB6的组织结构为平面组织结构;中层中GB3与GB4的组织结构为对称的正六边形,在面层1和底层3表面上形成正六边形的图案(该结构没有网孔)。实施例2:如图2,图3所示,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所述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1;所述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3;所述GB3、GB4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2,且同时连接面层1和底层3。所述面层和底层形成透水区;所述中层形成吸附区域。1、采用机型:德国卡尔迈耶生产的双针床RD6经编机,6梳;E=22。2、采用的原料:前底部梳栉GB1、GB2:用20D/1F涤纶单丝中间梳栉GB3与GB4:用100D/144F咖啡碳涤纶DTY后底部梳栉GB5、GB6:用20D/1F涤纶单丝3、组织结构:GB1:1-0-1-1/1-2-1-1/2-3-2-2/2-1-1-1//,1穿,1空GB2:2-3-2-2/2-1-2-2/1-0-1-1/1-2-2-2//,1穿,1空GB3:(0-1-0-1/1-0-1-0)×3组/(4-5-4-5/5-4-5-4)×3组//,4穿,4空GB4:(4-5-4-5/5-4-5-4)×3组/(0-1-0-1/1-0-1-0)×3组//4穿,4空GB5:2-2-2-3/2-2-2-1/2-2-1-0/1-1-1-2//,1穿,1空GB6:1-1-1-0/1-1-1-2/1-1-2-3/2-2-2-1//,1穿,1空该结构为面层中GB1与GB2的组织结构为网眼结构4,网孔2mm;底层中GB5与GB6的组织结构为网眼结构4,网孔2mm;中层中GB3与GB4的组织结构为对称的正四边形结构。如图4为常规过滤网布的滤水流程示意图,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水流直接通过过滤网布,水流中的杂质和微生物均匀分布在网布内。如图5为本技术的滤水流程示意图,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水流在网眼区域乡下渗透,渗透过程中杂质和微生物被吸附到咖啡碳涤纶中。这种横向的吸附一方面加快了水流通过过滤网布的速率,另一方面咖啡碳涤纶本身具有的抑菌效果可以抑制水流中的微生物的滋生。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所述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所述GB3、GB4 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且同时连接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和底层形成透水区;所述中层形成吸附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由GB1、GB2、GB3、GB4、GB5、GB6六把梳栉编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GB1、GB2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面层;所述GB5、GB6均采用涤纶丝编织成过滤网布的底层;所述GB3、GB4均采用咖啡碳涤纶编织成过滤网布的中层,且同时连接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和底层形成透水区;所述中层形成吸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中GB1与GB2的组织结构为平面组织结构或网眼组织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经编双针床高性能过滤网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眼组织结构的网孔直径在0.5~3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方信徐志祥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正方宜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