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纶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059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涤纶纱,包括金属涤纶纤维的涤纶纱本体,涤纶纱本体设置有两条且分别定义为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沿其长度方向形成若干相交点,相交点处设置有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第一辅助纱线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一端的相交点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且均相交于相交点,第二辅助纱线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另一端的相交点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且均相交于相交点,相邻的两相交点之间设置有活性炭球,活性炭球沿其断轴方向设置有贯穿于活性炭球的气孔,上述装置解决了传统的涤纶纱中存在的透气性差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涤纶纱的使用性能和涤纶纱的使用舒适性,扩大了涤纶纱的使用范围。

A kind of polyester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涤纶纱
本技术涉及纺织
,特别涉及一种涤纶纱。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纺织业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饰材料,人们对服饰材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纺织品本身外表的美观时尚外,人们还特别关注产品的舒适性、透气性以及健康性。涤纶纱织成的面料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多的一种化纤服装面料,涤纶纱是指生产涤纶所用的棉纱,涤纶是一类聚合物经纺丝而制成的纤维,目前多指以苯二甲酸乙二酯为原料生产的纤维,简称PET纤维,它所具备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抗皱性和保形性,通常会采用涤纶纱线做成面料来制作各种各样的外套。但是现有的涤纶纱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使用涤纶纱做成的衣服吸湿性非常差,夏天穿着涤纶纱所制作的衣物时,常常会感到闷热,并且透气性较差,影响了织物的舒适性,另外传统的涤纶纱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其表面会产生大量的毛球,影响涤纶纱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涤纶纱,解决了传统的涤纶纱中存在的透气性差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涤纶纱的使用性能和涤纶纱的使用舒适性,扩大了涤纶纱的使用范围。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涤纶纱,包括涤纶纱本体,所述涤纶纱本体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涤纶纱本体分别定义为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所述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均设置为金属涤纶纤维,所述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若干相交点,所述相交点处设置有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所述第一辅助纱线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一端的相交点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且均相交于相交点,所述第二辅助纱线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另一端的相交点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且均相交于相交点,所述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沿涤纶纱本体长度方向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均设置于涤纶纱线的两侧且关于涤纶纱线呈中心对称,所述相邻的两相交点之间设置有活性炭球,所述活性炭球设置为椭球状,所述活性炭球沿其断轴方向设置有贯穿于活性炭球的气孔,所述气孔设置有若干个均相交于活性炭球的中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涤纶纱设置为两条形成相交点的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且第一涤纶纱和第二涤纶纱均为金属涤纶纤维,避免了涤纶纱中存在的表面起毛球的现象,提高了涤纶纱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另外,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相交于相交点,从而确定了两个相邻的相交点之间的位置大小,并在其间的活性炭球的作用下使得涤纶纱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与透气性,且气孔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涤纶纱的透气性,进而提高了涤纶纱的使用范围。作为优选,所述活性炭球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六个卡槽,所述六个卡槽沿活性炭球的外轮廓并沿长轴方向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活性炭球的外侧壁设置卡槽,使得活性炭球可以实现在两相邻的相交点之间的准确定位,防止活性炭球发生脱离涤纶纱的现象,结构简单。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均设置为腈纶纤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腈纶纤维具有较强的强度和耐腐蚀性,所以设置腈纶材质的第一辅助纱线和第二辅助纱线有助于提升涤纶纱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进而提高涤纶纱的使用性能。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辅助纱线远离活性炭球的一侧设置有倒置的T型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接有防静电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传统的涤纶易带静电、沾污灰尘,影响美观和舒适性,通过防静电层的设置可避免涤纶纱的易粘连灰尘的问题,提高了涤纶纱的美观度。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辅助纱线远离活性炭球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辅助纱线上相同的T型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接有蚕丝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涤纶纱本身质感较硬,在较长时间与皮肤接触时易产生不适感,蚕丝层的设置使得涤纶纱具有较柔软的触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用于展示卡槽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涤纶纱本体;101、第一涤纶纱;102、第二涤纶纱;2、相交点;3、第一辅助纱线;4、第二辅助纱线;5、活性炭球;6、气孔;7、槽;8、卡槽;9、防静电层;10、蚕丝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涤纶纱,包括涤纶纱本体1,其中,涤纶纱本体1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涤纶纱本体1分别定义为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且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均设置为金属涤纶纤维,通过将涤纶纱设置为两条形成相交点2的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且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均为金属涤纶纤维,避免了涤纶纱中存在的表面起毛球的现象,提高了涤纶纱的强度和使用寿命;另外,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若干相交点2,相交点2处设置有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均设置为腈纶纤维,由于腈纶纤维具有较强的强度和耐腐蚀性,所以设置腈纶材质的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有助于提升涤纶纱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进而提高涤纶纱的使用性能;其次,第一辅助纱线3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第二辅助纱线4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另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沿涤纶纱本体1长度方向的缠绕方向相反,且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均设置于涤纶纱线的两侧且关于涤纶纱线呈中心对称,另外,相邻的两相交点2之间设置有椭球状的活性炭球5,活性炭球5的侧壁均匀设置有六个卡槽87,且六个卡槽87沿活性炭球5的外轮廓并沿长轴方向设置,通过在活性炭球5的外侧壁设置槽7,使得活性炭球5可以实现在两相邻的相交点2之间的准确定位,防止活性炭球5发生脱离涤纶纱的现象,结构简单;最后,活性炭球5沿其断轴方向设置有贯穿于活性炭球5的气孔6,且气孔6设置有若干个均相交于活性炭球5的中心,通过将涤纶纱设置为两条形成相交点2的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且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相交于相交点2,从而确定了两个相邻的相交点2之间的位置大小,并在其间的活性炭球5的作用下使得涤纶纱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与透气性,另外,气孔6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涤纶纱的透气性,进而提高了涤纶纱的使用范围。进一步的,第一辅助纱线3远离活性炭球5的一侧设置有倒置的T型卡槽8,并在卡槽8内卡接有防静电层9,由于传统的涤纶易带静电、沾污灰尘,影响美观和舒适性,通过防静电层9的设置可避免涤纶纱的易粘连灰尘的问题,提高了涤纶纱的美观度;其次,第二辅助纱线4远离活性炭球5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辅助纱线3上相同的T型卡槽8,且在此处的卡槽8内卡接有蚕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涤纶纱,包括涤纶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纱本体(1)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涤纶纱本体(1)分别定义为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所述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均设置为金属涤纶纤维,所述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若干相交点(2),所述相交点(2)处设置有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所述第二辅助纱线(4)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另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沿涤纶纱本体(1)长度方向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均设置于涤纶纱线的两侧且关于涤纶纱线呈中心对称,所述相邻的两相交点(2)之间设置有活性炭球(5),所述活性炭球(5)设置为椭球状,所述活性炭球(5)沿其断轴方向设置有贯穿于活性炭球(5)的气孔(6),所述气孔(6)设置有若干个均相交于活性炭球(5)的中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涤纶纱,包括涤纶纱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纱本体(1)设置有两条且两条涤纶纱本体(1)分别定义为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所述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均设置为金属涤纶纤维,所述第一涤纶纱(101)和第二涤纶纱(102)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形成若干相交点(2),所述相交点(2)处设置有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所述第二辅助纱线(4)的两端绕过处于涤纶纱本体(1)另一端的相交点(2)并依次交替绕过下一个相交点(2)且均相交于相交点(2),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沿涤纶纱本体(1)长度方向的缠绕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辅助纱线(3)和第二辅助纱线(4)均设置于涤纶纱线的两侧且关于涤纶纱线呈中心对称,所述相邻的两相交点(2)之间设置有活性炭球(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建荣
申请(专利权)人:桐乡市诚神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