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93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用于缠绕线,所述线包括与所述绕线结构缠绕住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能够转动且带动所述线进行缠绕,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端水平位置的限位件及带动所述限位件在预设范围水平移动的转动机构。通过采用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二动力机构的相互配合,将线均匀且准确的缠绕到绕线轴上,结构简单,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结构
本技术涉及绕线
,特别是一种绕线结构。
技术介绍
绕线结构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工件上的设备,通常用于铜线缠绕。现有的绕线结构,是采用软件或者是PLC控制绕线,使线分布在绕线轴上。目前,采用这些绕线结构进行绕线,不能达到较好的绕线精度,且结构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绕线结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用于缠绕线,所述线包括与所述绕线结构缠绕住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能够转动且带动所述线进行缠绕,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端水平位置的限位件及带动所述限位件在预设范围水平移动的转动机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绕线马达、绕线齿轮箱和绕线轴,所绕线齿轮箱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绕线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绕线齿轮箱设有带动所述绕线轴转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绕线轴固定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齿轮箱包括绕线齿轮箱壳、第一绕线齿轮和第二绕线齿轮,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绕线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齿轮与所述绕线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第二绕线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绕线齿轮箱壳包覆于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第二绕线齿轮外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还包括导轨,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导轨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绕线轴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动力机构还包括摆线马达、摆线齿轮箱和旋转轴,所述摆线齿轮箱设有随所述摆线马达转动的第二输出端,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限位件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摆线齿轮箱包括第一摆线齿轮、第二摆线齿轮和摆线齿轮箱壳,所述第一摆线齿轮与所述摆线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摆线齿轮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摆线齿轮与所述第二摆线齿轮相互啮合,所述摆线齿轮箱壳包覆于所述第一摆线齿轮与所述第二摆线齿轮外部。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旋转臂、运动轴和摆臂,所述旋转臂与所述摆臂通过所述运动轴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臂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摆臂远离所述运动轴的一端与所述限位件活动连接。本技术包括以下优点:本申请通过采用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二动力机构的相互配合,将线均匀且准确的缠绕到绕线轴上,结构简单,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绕线结构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绕线结构的结构框图。1绕线马达、2绕线齿轮箱、3绕线轴、4线、5摆线马达、6摆线齿轮箱、7旋转轴、8旋转臂、9运动轴、10摆臂、11限位件和12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核心构思之一在于,通过采用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二动力机构的相互配合,将线4均匀且准确的缠绕到绕线轴3上,结构简单,成本低。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绕线结构的结构框图,绕线结构用于缠绕线4,线4包括与绕线结构缠绕住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端固定设置,第一动力机构能够转动且带动线4进行缠绕,第二动力机构包括限制第二端水平位置的限位件11及带动限位件11在预设范围水平移动的转动机构。本申请中的第一动力机构缠绕线4,第二动力机构用于限制线4在水平方向的缠绕位置,使得线4能够均匀的缠绕在指定的区域,第二动力机构设有限位件11,第二动力机构能够带动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的预设范围内移动,线4的第一端缠绕与第一动力机构上,第二端限制于限位件11内,使得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从而改变线4在第一动力机构上的缠绕位置,使得线4均匀的缠绕在第一动力机构上。通过控制第二动力机构中限位件11的移动位置便能精确的控制线4缠绕的位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绕线马达1、绕线齿轮箱2和绕线轴3,所绕线齿轮箱2的第一输入端与绕线马达1固定连接,绕线齿轮箱2设有带动绕线轴3转动的第一输出端,第一端与绕线轴3固定设置。绕线马达1通过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带动绕线齿轮箱2的第一输入端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绕线齿轮箱2的第一输出端转动,绕线齿轮箱2的第一输出端带动绕线轴3转动,通过预先将线4的第一端固定设置于绕线轴3的一端,随着绕线轴3的转动,带动线4在绕线轴3上缠绕,通过第二动力机构带动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线4的第二端也随着限位件11移动,从而改变线4在绕线轴3上缠绕的位置,通过控制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进一步控住线4在绕线轴3上缠绕的宽度,进而实现精确的缠绕,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在本实施例中,绕线齿轮箱2包括绕线齿轮箱2壳、第一绕线齿轮和第二绕线齿轮,第一绕线齿轮与绕线马达1固定连接,第二绕线齿轮与绕线轴3固定连接,第一绕线齿轮与第二绕线齿轮相互啮合,绕线齿轮箱2壳包覆于第一绕线齿轮与第二绕线齿轮外部。第一动力机构中通过第一绕线齿轮与第二绕线齿轮的相对运动关系,实现绕线马达1带动第一绕线齿轮转动,与第一绕线齿轮相啮合的第二绕线齿轮随之转动,通过设置第一绕线齿轮的齿轮参数及第二绕线齿轮的齿轮参数,可以改变绕线齿轮箱2壳体的传动比,满足不同的传动需求。第二绕线齿轮与绕线轴3固定连接,从而带动绕线轴3沿自身轴线方向上转动,线4的第一端与绕线轴3固定设置,另一端随着绕线轴3的转动,可以实现线4在绕线轴3上的缠绕。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机构还包括导轨12,限位件11与导轨12滑动连接。上述导轨12用于限制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使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更加稳定,同时也给限位件11提供支撑力,减小限位件11的连接应力,加强限位件11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导轨12长度小于等于绕线轴3长度。上述导轨12水平设置,且与外部装置固定设置,导轨12的行程方向与绕线轴3的轴线方向平行。将导轨12的长度设置小于等于绕线轴3的长度,限制了线4在绕线轴3上的缠绕距离,避免线4在绕线轴3上滑脱,通过改变滑轨的长度及滑轨与绕线轴3在竖直方向上投影的相对位置,能够控制线4缠绕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机构还包括摆线马达5、摆线齿轮箱6和旋转轴7,摆线齿轮箱6设有随摆线马达5转动的第二输出端,旋转轴7与第二输出端固定连接,转动机构的一端与限位件1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轴7转动连接。摆线马达5通过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带动摆线齿轮箱6的第一输入端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摆线齿轮箱6的第一输出端转动,摆线齿轮箱6的第一输出端带动旋转轴7转动,通过转动机构带动限位件1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线4的第二端也随着限位件11移动,从而改变线4在绕线轴3上缠绕的位置,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用于缠绕线,所述线包括与所述绕线结构缠绕住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能够转动且带动所述线进行缠绕,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端水平位置的限位件及带动所述限位件在预设范围水平移动的转动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结构,所述绕线结构用于缠绕线,所述线包括与所述绕线结构缠绕住的第一端和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动力机构能够转动且带动所述线进行缠绕,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限制所述第二端水平位置的限位件及带动所述限位件在预设范围水平移动的转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绕线马达、绕线齿轮箱和绕线轴,所绕线齿轮箱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绕线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绕线齿轮箱设有带动所述绕线轴转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绕线轴固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齿轮箱包括绕线齿轮箱壳、第一绕线齿轮和第二绕线齿轮,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绕线马达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齿轮与所述绕线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第二绕线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绕线齿轮箱壳包覆于所述第一绕线齿轮与所述第二绕线齿轮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力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武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朗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