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880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包括U形主体、设置于U形主体两臂末端的喷水推进结构以及设置于U形主体内部的控制装置;喷水推进结构包括设置于U形主体两臂内部且与U形主体两臂平行的流道;设置于流道内的喷水推进器,流道前端设置有进水口,流道末端设置有喷水口,进水口位于U形主体上下表面上;进水口进入的水流依次经流道、喷水推进器至喷水口流出水面自动救生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水面自动救生设备结构简单、可实用性强、尺寸最小化且便于存储、坚固可靠且救生效率高,且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投放。

Automatic lifesaving equipment on water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面自动救生设备
本技术涉及救生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
技术介绍
如今海上游玩已成为一种盛行的旅游方式,去海边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每年溺水的人数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中不乏一些救援人员。因为落水者往往出于求救的本能,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或抱住救援人员,若救援人员无法及时挣脱落水者,体力消耗完时则也会溺水而亡。若单纯的将救生圈抛向落水者,落水者可能因为紧张等原因,很难将圆形救生圈套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落水者不发及时得到救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技术了一种带有推动装置的救生圈,可以够通过遥控该救生圈到达落水者所处的位置进行施救,但是该类救生圈大多结构复杂,在实现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可实施性较弱。同时现有带有推动装置的救生圈在复杂环境下的投放还可能会导致救生圈的翻转,从而使得带有推动装置的救生圈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可实施性强,且可在复杂环境下,即使正反面翻转的情况下也可正常工作的水面自动救生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带有推动装置的救生圈结构复杂,可实施性弱,且在较复杂的环境下投放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包括u形主体、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末端的喷水推进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内部的控制装置;所述喷水推进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内部且与所述u形主体两臂平行的流道;设置于所述流道内的喷水推进器,所述流道前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流道末端设置有喷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u形主体上下表面上;水流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流道后依次经过所述喷水推进器和所述喷水口流出所述水面自动救生设备。优选的是,包括如下特征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进水口对应的所述流道部分为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为所述流道总长度的1/2-2/3;所述进水口为鞍桥式栅格状。优选的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运动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运动控制模块连接的驱动模块、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和蓄电池,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喷水推进器连接。优选的是,所述定位模块包括分别与所述运动控制模块连接的磁力计、加速计、陀螺仪、声纳以及全球定位系统。优选的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表面上且与所述运动控制模块连接的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位置传感器和生命体传感器。优选的是,还包括控制所述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工作状态的开关结构,所述开关结构包括收放通道、以及设置于所述收放通道内的急停按钮、带有弹性结构的磁铁和与所述磁铁配套使用的霍尔常闭开关;所述磁铁与所述急停按钮同步运动。优选的是,所述开关结构位于所述U形主体的主轴线上。优选的是,还包括位于所述U形主体外侧表面上的至少一个把手。优选的是,还包括位于所述把手上的光信标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位于所述U形主体上下表面的翼型流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应用本技术提供的水面自动救生设备结构简单、可实用性强、尺寸最小化且便于存储、坚固可靠且救生效率高,同时可在较复杂的环境下进行任意投放,在投放过程中即使进行了翻转,本技术水面自动救生设备也可以通过自动切换进水口以使得本技术水面自动救生设备结构正常工作,解决了现有带有推动装置的救生圈投放环境有限,容易出现投放失误导致救生圈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达到快速救援对目的,也可作为休闲航海设备的使用。同时小尺寸也保证了其在复杂海况的巡航能力和易用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水面自动救生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水面自动救生设备俯视图;其中,1为U形主体,2为U形主体两臂,3为控制装置,4为进水口,5为喷水推进器,6为喷水口,7为开关结构,8为翼型流道结构,9为温度传感器,10为距离传感器,11为生命体传感器,12为把手,13为光信标装置,14为通信模块,15为驱动模块,16为运动控制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一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水面自动救生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水面自动救生设备俯视图。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包括U形主体1、设置于U形主体两臂2末端的喷水推进结构和设置于U形主体1内部的控制装置3。本技术水面自动救生设备上下面为对称设计,因此其投入水上不区别上下面。喷水推进结构包括设置于U形主体两臂2内部且与U形主体两臂2平行的流道;设置于流道内的喷水推进器5;流道前端设置有进水口4,流道末端设置有喷水口6;进水口4位于U形主体上下表面上;水流从进水口4进入流道依次经过喷水推进器5和喷水口6流出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具体地,流道设置于U形主体两臂2内部,其与U形主体两臂2平行。优选地,流道为圆柱状,流道靠近U形主体两臂2末端的一端为流道末端,另一端为流道前端。进水口4位于U形主体1的上下表面上,设置于流道前端位置。设定进水口4对应的流道部分为进水流道,优选地,进水流道长度为流道总长度的1/2-2/3。且优选地,进水口4为鞍桥式栅格状,该种设计可有效稳固被救人员以在驾驶人员(或落水人员)腋下形成防滑落的岸桥,有效保障驾驶人员的安全;同时鞍桥式栅格状的设计也更加符合流体力学的动力分布特征。喷水推进器5设置于距离流道尾端的1/3处,喷水推进器5的出水口与喷水口6位置对应。控制装置3包括运动控制模块16、驱动模块15、定位模块(未标出来)、通信模块14和蓄电池17,驱动模块15、定位模块、通信模块14和蓄电池17分别与运动控制模块16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主体、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末端的喷水推进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内部的控制装置;/n所述喷水推进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内部且与所述U形主体两臂平行的流道;设置于所述流道内的喷水推进器,所述流道前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流道末端设置有喷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U形主体上下表面上;水流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流道后依次经过所述喷水推进器和所述喷水口流出所述水面自动救生设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面自动救生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主体、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末端的喷水推进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内部的控制装置;
所述喷水推进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U形主体两臂内部且与所述U形主体两臂平行的流道;设置于所述流道内的喷水推进器,所述流道前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流道末端设置有喷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U形主体上下表面上;水流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流道后依次经过所述喷水推进器和所述喷水口流出所述水面自动救生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特征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进水口对应的所述流道部分为进水流道,所述进水流道为所述流道总长度的1/2-2/3;
所述进水口为鞍桥式栅格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运动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运动控制模块连接的驱动模块、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和蓄电池,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喷水推进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模块包括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玉军郑伟波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捷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