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54877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及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为钣金材料件,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为1mm‑2mm;第二加强板,设在第一加强板上,第二加强板在第一加强板上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加强板的厚度为0.5mm‑1.5mm;补强板,设在第二加强板上,补强板在第二加强板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位置相对应,补强板的厚度为1.5mm‑2.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通过在第一加强板上设置第二加强板和补强板,有效增强乘员乘坐时胸部位置冲击防护。该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总体厚度较薄,重量较轻,不仅降低了加工成本,还降低了整车油耗。

Structure of B-pillar stiffener assembly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和具有该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普及,驾乘人员尤为关注汽车碰撞安全。针对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来说,车身B柱加强板结构对吸收冲击能量和传递冲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汽车在吸收侧面碰撞的冲击力后,B柱加强板对应的乘员胸部位置所能承受的冲击能量较小。因此,车身B柱加强板结构尤其在对应乘员胸部位置需要设计较高的强度以抵抗冲击,进而减小冲击能量侵入。现有的B柱加强板结构,没有对B柱加强板结构对应于乘员胸部位置进行局部加强,无法满足汽车侧面碰撞时,乘员胸部对应B柱加强板结构位置的冲击能量的侵入量要求,降低乘员乘坐的安全性。同时,现有的B柱加强板结构,总体尺寸较厚,导致B柱加强板结构的整体重量较大,不仅加工成本高,还增加整车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身B柱加强板结构尤其在对应乘员胸部位置没有进行局部加强,导致乘员在车辆发生侧碰时,乘员胸部容易受到冲击的问题。本技术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降低现有技术中B柱加强板结构的厚度,减轻B柱加强板的整体重量。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包括:第一加强板,设在车身上且位于相邻两个车门之间;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相对应;补强板,设在所述第二加强板上,所述补强板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补强板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位置相对应。进一步地,所述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为钣金材料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为1mm-2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厚度为0.5mm-1.5mm。进一步地,所述补强板的厚度为1.5mm-2.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一端的尺寸大于其另一端的尺寸,且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尺寸大的一端与车身底盘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补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点焊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点焊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补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配合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之间配合限定出第二容纳腔,所述补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加强板上分别设有多组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且相互对穿的开孔,以用于涂装电泳液。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分别在所述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2.5mm-3.5mm。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本技术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采用钣金材料加工形成,保证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该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以第一加强板作为主要支撑,在第一加强板的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加强板,增强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位置冲击防护。同时该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在第二加强板的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补强板,进一步对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进行局部加强,使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在对应乘员胸部位置具有较高的强度以抵抗冲击,进而减小冲击能量侵入,提高乘员乘坐的安全性。此外,该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中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为1mm-2mm,第二加强板的厚度为0.5mm-1.5mm,补强板的厚度为1.5mm-2.5mm,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总体厚度较薄,降低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整体重量,不仅降低了加工成本,还降低了整车油耗。进一步地,本技术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补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之间配合限定出第一容纳腔,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之间配合限定出第二容纳腔,并且通过在补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一加强板上分别加工有多组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且相互对穿的开孔,可以用于涂装电泳液,有利于形成电泳保护膜,保证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具有优异的防腐性能,延长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使用寿命。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侧面方向的爆炸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前后方向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图3中线A-A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线B-B的剖视图;图6是图3的区域C中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装配后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3的区域C中第二加强板与补强强板装配后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20;补强板30;第一容纳腔40;第二容纳腔41;开孔50;焊点60。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可以采用钣金材料加工形成,钣金材料本身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保证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在车辆侧碰时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减少冲击能量侵入驾驶室对乘员造成伤害。如图1至图3所示,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主要由第一加强板10、第二加强板20和补强板30组成。其中,第一加强板10安装在车身上,并且第一加强板10位于相邻两个车门之间。第一加强板10可以作为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的主要支撑件,也就是主加强板。第一加强板10可以采用热成型工艺加工而成。第一加强板10的厚度为1mm-2mm,优选为1.4mm。第二加强板20安装在第一加强板10上,第二加强板20可以作为副加强板。第二加强板20沿第一加强板1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第二加强板20在第一加强板10上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相对应,第二加强板20可以用于对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进行局部加强,提高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100在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的抗冲击能力,减少该位置的冲击能量的侵入,对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进行进一步保护(具体参见图1至图3)。第二加强板20可以采用型号为HC340/590DP(加强钢材料)的钣金件加工形成,HC340/590DP不仅费用低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第二加强板20的厚度可以加工为0.5mm-1.5mm,优选为1mm。参见图1至图3,补强板30可以安装在第二加强板20上,补强板30沿第二加强板2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补强板30在第二加强板20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位置相对应,通过安装补强板30可以对乘员乘坐时胸部的位置进行局部加强,减少车辆侧碰时,对应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加强板,设在车身上且位于相邻两个车门之间;/n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相对应;/n补强板,设在所述第二加强板上,所述补强板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补强板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位置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强板,设在车身上且位于相邻两个车门之间;
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所述第二加强板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加强板在所述第一加强板上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臀部到肩部的位置相对应;
补强板,设在所述第二加强板上,所述补强板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补强板在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位置与乘员乘坐时的胸部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为钣金材料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厚度为1mm-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厚度为0.5mm-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B柱加强板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强板的厚度为1.5mm-2.5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帅杜文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