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4237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7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包括从场地准备、施工器械准备以及人员准备,直至在连桥底部完成整个悬挂轨道系统的安装的各个详尽的施工步骤,并针对各个施工步骤详尽的展开了说明,以及对每个施工步骤应注意的事项也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该施工方法步骤详尽、实施简单,可复制性较强,尤其针对于高空操作这种特殊的作业环境,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uspension track system at the bottom of a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超高层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相邻两栋超高层建筑之间通过连桥进行连接,可以实现两栋超高层建筑之间交通上的快速转换,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现有超高层建筑多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部围护结构,而位于连桥下方的玻璃幕墙由于连桥的存在,导致无法从屋面直接使用擦窗机对玻璃幕墙进行日常的清洗和围护。若想要对连桥下方的玻璃幕墙进行清洁,就需要在连桥下方安装擦窗机;若要在连桥下方安装擦窗机,则需要在连桥的底部安装轨道支撑座,并利用轨道支撑座固定安装轨道梁,并由若干根轨道梁组成擦窗机支撑和行走所需的悬挂轨道系统。但是现有技术中,针对在高空连桥上安装悬挂轨道系统并没有很好的施工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通过该施工方法可在连桥底部安装轨道悬挂系统,进而实现擦窗机的安装,以便能够利用擦窗机对连桥下方的玻璃幕墙进行清洗。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S1,场地布置以及施工准备:S1a,场地布置:清理连桥下方的裙楼屋面或者在连桥下方搭设操作平台,利用裙楼屋面或者操作平台作为连桥下方的施工场地;S1b,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动吊篮运输至连桥下方的施工场地,每一台电动吊篮上均配备安装手动操作或者电动操作的葫芦;每两台电动吊篮分为一组,每安装一根轨道梁至少需要一组电动吊篮;按照设计要求,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梁运输至连桥上;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支撑座随电动吊篮一起运输至连桥下方的施工场地;S2,连桥开孔:根据设计的悬挂轨道系统平面布置图,在连桥的桥面上开设若干可供轨道梁上下贯穿通过的吊装孔和可供钢丝绳上下贯穿通过的若干圆形孔;每一个吊装孔对应有两个圆形孔,所对应的两个圆形孔分别位于吊装孔的左右两侧;S3,电动吊篮提升准备:将电动吊篮提升用的提升钢丝绳的一端固定锁紧在连桥的上部,所述提升钢丝绳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圆形孔后与电动吊篮连接,使电动吊篮处于可提升状态;每一个圆形孔内安装一根提升钢丝绳,每一根提升钢丝绳对应用于提升一台电动吊篮;在正式安装轨道梁时,每一台用于安装轨道梁的吊篮里面至少要保证有一个操作人员;电动吊篮提升时,应对天气进行测定,电动吊篮提升阶段的天气应确保风速小于或者等于14m/s、风压小于或者等于125Pa,否则应停止电动吊篮的提升工作;S4:悬挂轨道系统安装;S4a,轨道支撑座的施工安装:利用电动吊篮将轨道支撑座向上提升至连桥底部,并按照设计图纸将轨道支撑座依次临时固定连接在连桥底部;S4b,单根轨道梁的施工安装:先进行轨道梁模拟试吊,在确保模拟试吊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正式的轨道梁吊装;若不符合要求,则继续调整模拟,直至符合轨道梁的施工要求;单根轨道梁的吊装过程:模拟试吊符合要求以后,在连桥的上部固定安装葫芦,将单根轨道梁与连桥上部安装的葫芦固定连接→站在连桥上的工作人员拉动连桥上部的葫芦,并利用该葫芦将该轨道梁竖直吊起,并使该轨道梁的轴线上下垂直于吊装孔,同时该轨道梁的下端对准吊装孔的中心→连桥上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葫芦,继续缓慢将轨道梁往下放,直至轨道梁的下端贯穿吊装孔→待轨道梁的下端穿过吊装孔后,位于轨道梁下方左侧电动吊篮内的工作人员,将左侧电动吊篮内的葫芦连接至轨道梁的下端→连桥上的工作人员继续缓慢下放轨道梁,待轨道梁的中部向下穿过吊装孔→待轨道梁的中部向下穿过吊装孔后,位于轨道梁下方右侧电动吊篮内的工作人员,将右侧电动吊篮内的葫芦连接至该轨道梁的中部以上位置→站在连桥上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连桥上部的葫芦,直至该轨道梁完全脱离吊装孔,同时将连桥上部的葫芦和该轨道梁分离开;左侧电动吊篮和右侧电动吊篮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各自的葫芦,将轨道梁缓慢拉至两个电动吊篮中间位置;左侧电动吊篮内的工作人员和右侧电动吊篮内的工作人员,分别通过拉动各自电动吊篮上的葫芦拉动轨道梁,并使轨道梁处于轴线水平状态并维持;继续操作左侧电动吊篮和右侧电动吊篮一并向上提升,直至轨道梁与轨道支撑座完成定位贴合,并对轨道梁的安装位置进行检验;轨道梁与轨道支撑座的安装位置和水平度符合施工要求并检验合格后,完成轨道支撑座与连桥的永久性固定连接,同时完成轨道梁与轨道支撑座的永久性固定连接;S4c,重复S4a和S4b的施工安装步骤,直至完成整个轨道悬挂系统的安装。进一步:所述步骤S3和S4中包括在电动吊篮的提升阶段,在与电动吊篮相邻两侧两栋超高层建筑的楼层上设置揽风绳,并利用揽风绳保证电动吊篮提升和降落时不会左右大幅度摇晃。进一步:所述施工步骤S4中包括当电动吊篮上升到顶部位置停靠时,在相邻两台电动吊篮之间增加设置连杆,利用连杆将两台电动吊篮固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一步:所述施工步骤S1至S4中,在连桥与电动吊篮之间增加设置了钢梁,所述钢梁固定连接在连桥上,在钢梁上固定连接有钢丝绳挂耳,钢丝绳挂耳的耳孔中心与圆形孔的空心上下相对。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开创性的提供了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提供了一种在两栋高层建筑之间的连桥下部安装悬挂轨道系统的施工步骤。该施工方法步骤详尽、实施简单,可复制性较强,尤其针对于高空操作这种特殊的作业环境,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同时,该施工方法提供了清洗连桥下方幕墙的另一种思路,通过在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以利于擦窗机的安装,以便可对连桥下方的幕墙进行清洗。由于该方法使用环境较为特殊,因此目前也属于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为本行业的其它单位提供参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连桥上开设吊装孔和圆形孔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轨道支撑座和轨道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轨道梁在连桥上竖向吊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主要是为了能够在连桥1底部安装悬挂轨道系统。连桥1位于两栋超高层建筑顶部之间,而连桥1也是两栋超高层建筑在高空连通的唯一通道。本案中,在连桥1底部安装悬挂轨道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施工步骤:S1,场地布置以及施工准备:S1a,场地布置:当连桥1下方为裙楼屋面时,在进行悬挂轨道系统施工前需要将连桥1下方的裙楼屋面清理干净,以作为施工场地;当连桥1下方为裙楼采光井时,在进行悬挂轨道系统施工前需要在连桥1下方搭设操作平台,利用操作平台作为悬挂轨道系统的施工场地;S1b,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动吊篮6调运至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每两台电动吊篮6分为一组;按照设计要求,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梁4利用塔吊吊运至连桥1上,并整齐排列轨道梁4以备用;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支撑座3随电动吊篮6一起调运至连桥1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施工步骤:/nS1,场地布置以及施工准备:/nS1a,场地布置:清理连桥(1)下方的裙楼屋面或者在连桥(1)下方搭设操作平台,利用裙楼屋面或者操作平台作为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nS1b,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动吊篮(6)运输至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每一台电动吊篮(6)上均配备安装手动操作或者电动操作的葫芦(8);每两台电动吊篮(6)分为一组,每安装一根轨道梁(4)至少需要一组电动吊篮(6);按照设计要求,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梁(4)运输至连桥(1)上;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支撑座(3)随电动吊篮(6)一起运输至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nS2,连桥(1)开孔:根据设计的悬挂轨道系统平面布置图,在连桥(1)的桥面上开设若干可供轨道梁(4)上下贯穿通过的吊装孔(11)和可供钢丝绳上下贯穿通过的若干圆形孔(12);每一个吊装孔(11)对应有两个圆形孔(12),所对应的两个圆形孔(12)分别位于吊装孔(11)的左右两侧;/nS3,电动吊篮(6)提升准备:将电动吊篮(6)提升用的提升钢丝绳的一端固定锁紧在连桥(1)的上部,所述提升钢丝绳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圆形孔(12)后与电动吊篮(6)连接,使电动吊篮(6)处于可提升状态;每一个圆形孔(12)内安装一根提升钢丝绳,每一根提升钢丝绳对应用于提升一台电动吊篮(6);在正式安装轨道梁(4)时,每一台用于安装轨道梁(4)的吊篮里面至少要保证有一个操作人员;/n电动吊篮(6)提升时,应对天气进行测定,电动吊篮(6)提升阶段的天气应确保风速小于或者等于14m/s、风压小于或者等于125Pa,否则应停止电动吊篮(6)的提升工作;/nS4:悬挂轨道系统安装;/nS4a,轨道支撑座(3)的施工安装:利用电动吊篮(6)将轨道支撑座(3)向上提升至连桥(1)底部,并按照设计图纸将轨道支撑座(3)依次临时固定连接在连桥(1)底部;/nS4b,单根轨道梁(4)的施工安装:先进行轨道梁(4)模拟试吊,在确保模拟试吊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正式的轨道梁(4)吊装;若不符合要求,则继续调整模拟,直至符合轨道梁(4)的施工要求;/n单根轨道梁(4)的吊装过程:模拟试吊符合要求以后,在连桥(1)的上部固定安装葫芦(8),将单根轨道梁(4)与连桥(1)上部安装的葫芦(8)固定连接→站在连桥(1)上的工作人员拉动连桥(1)上部的葫芦(8),并利用该葫芦(8)将该轨道梁(4)竖直吊起,并使该轨道梁(4)的轴线上下垂直于吊装孔(11),同时该轨道梁(4)的下端对准吊装孔(11)的中心→连桥(1)上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葫芦(8),继续缓慢将轨道梁(4)往下放,直至轨道梁(4)的下端贯穿吊装孔(11)→待轨道梁(4)的下端穿过吊装孔(11)后,位于轨道梁(4)下方左侧电动吊篮(6)内的工作人员,将左侧电动吊篮(6)内的葫芦(8)连接至轨道梁(4)的下端→连桥(1)上的工作人员继续缓慢下放轨道梁(4),待轨道梁(4)的中部向下穿过吊装孔(11)→待轨道梁(4)的中部向下穿过吊装孔(11)后,位于轨道梁(4)下方右侧电动吊篮(6)内的工作人员,将右侧电动吊篮(6)内的葫芦(8)连接至该轨道梁(4)的中部以上位置→站在连桥(1)上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连桥(1)上部的葫芦(8),直至该轨道梁(4)完全脱离吊装孔(11),同时将连桥(1)上部的葫芦(8)和该轨道梁(4)分离开;/n左侧电动吊篮(6)和右侧电动吊篮(6)的工作人员继续操作各自的葫芦(8),将轨道梁(4)缓慢拉至两个电动吊篮(6)中间位置;左侧电动吊篮(6)内的工作人员和右侧电动吊篮(6)内的工作人员,分别通过拉动各自电动吊篮(6)上的葫芦(8)拉动轨道梁(4),并使轨道梁(4)处于轴线水平状态并维持;继续操作左侧电动吊篮(6)和右侧电动吊篮(6)一并向上提升,直至轨道梁(4)与轨道支撑座(3)完成定位贴合,并对轨道梁(4)的安装位置进行检验;轨道梁(4)与轨道支撑座(3)的安装位置和水平度符合施工要求并检验合格后,完成轨道支撑座(3)与连桥(1)的永久性固定连接,同时完成轨道梁(4)与轨道支撑座(3)的永久性固定连接;/nS4c,重复S4a和S4b的施工安装步骤,直至完成整个轨道悬挂系统的安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层建筑连桥底部悬挂轨道系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施工步骤:
S1,场地布置以及施工准备:
S1a,场地布置:清理连桥(1)下方的裙楼屋面或者在连桥(1)下方搭设操作平台,利用裙楼屋面或者操作平台作为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
S1b,根据施工要求将电动吊篮(6)运输至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每一台电动吊篮(6)上均配备安装手动操作或者电动操作的葫芦(8);每两台电动吊篮(6)分为一组,每安装一根轨道梁(4)至少需要一组电动吊篮(6);按照设计要求,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梁(4)运输至连桥(1)上;将组成悬挂轨道系统所需的轨道支撑座(3)随电动吊篮(6)一起运输至连桥(1)下方的施工场地;
S2,连桥(1)开孔:根据设计的悬挂轨道系统平面布置图,在连桥(1)的桥面上开设若干可供轨道梁(4)上下贯穿通过的吊装孔(11)和可供钢丝绳上下贯穿通过的若干圆形孔(12);每一个吊装孔(11)对应有两个圆形孔(12),所对应的两个圆形孔(12)分别位于吊装孔(11)的左右两侧;
S3,电动吊篮(6)提升准备:将电动吊篮(6)提升用的提升钢丝绳的一端固定锁紧在连桥(1)的上部,所述提升钢丝绳的另一端由上至下穿过圆形孔(12)后与电动吊篮(6)连接,使电动吊篮(6)处于可提升状态;每一个圆形孔(12)内安装一根提升钢丝绳,每一根提升钢丝绳对应用于提升一台电动吊篮(6);在正式安装轨道梁(4)时,每一台用于安装轨道梁(4)的吊篮里面至少要保证有一个操作人员;
电动吊篮(6)提升时,应对天气进行测定,电动吊篮(6)提升阶段的天气应确保风速小于或者等于14m/s、风压小于或者等于125Pa,否则应停止电动吊篮(6)的提升工作;
S4:悬挂轨道系统安装;
S4a,轨道支撑座(3)的施工安装:利用电动吊篮(6)将轨道支撑座(3)向上提升至连桥(1)底部,并按照设计图纸将轨道支撑座(3)依次临时固定连接在连桥(1)底部;
S4b,单根轨道梁(4)的施工安装:先进行轨道梁(4)模拟试吊,在确保模拟试吊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正式的轨道梁(4)吊装;若不符合要求,则继续调整模拟,直至符合轨道梁(4)的施工要求;
单根轨道梁(4)的吊装过程:模拟试吊符合要求以后,在连桥(1)的上部固定安装葫芦(8),将单根轨道梁(4)与连桥(1)上部安装的葫芦(8)固定连接→站在连桥(1)上的工作人员拉动连桥(1)上部的葫芦(8),并利用该葫芦(8)将该轨道梁(4)竖直吊起,并使该轨道梁(4)的轴线上下垂直于吊装孔(11),同时该轨道梁(4)的下端对准吊装孔(11)的中心→连桥(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萍任志平侯春明张兴志杜福祥戴超武雄飞赵云鹏马靖华刘旭冉赵长江王丹吕桂元陈春辉毋敏谭亚江胡洪海杨军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