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374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5 0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面板、外框和感应线圈,所述光伏面板的边缘固定在所述外框内,所述感应线圈沿外框固定,所述光伏面板的中部开设一用于穿过电缆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感应线圈持续产生感应电能,弥补光伏面板在光线不足的无法产生电能,从而提供持续输出的电能;同时,将感应线圈设于所述光伏面板的下部,提高了光伏组件的空间利用率。

A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continuous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属于光伏发电领域。
技术介绍
光伏组件主要包括光伏面板,太阳光照射光伏面板时,光伏面板中的硅电池片发生电子跃迁,进而产生电能。光伏面板1’的四周通过一铝合金外框2’将其固定,铝合金外框2’上设有固定板3’,固定板3’上分布有螺栓孔,螺栓4’通过螺栓孔将外框固定在安装支架上,如图1所示,由于固定板3’上要插接螺栓4’,因此,固定板3’和光伏面板1’间必然存在一用于容纳螺栓4’尾部的空间5’,为了保证光伏面板1’稳定安装于外框2’,光伏面板1’和固定板3’间还设有支撑板6’。现有光伏组件常应用于为小型用电设备提供电源,例如,安装于高压输电线铁塔上的小型用电设备等,光伏组件为其提供稳定的电源,然而,光伏面板在夜晚或者阴雨连绵的季节,会出现因光线不足而无法产生足够电能保证高压输电线铁塔上小型用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有必要对安装在高压输电线铁塔上的光伏组件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其利用电磁感应发电,并与光伏面板通过外框结合,解决了光伏组件在夜晚或阴雨天等光线不足时,无法产生电能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面板、外框和感应线圈,所述光伏面板的边缘固定在所述外框内,所述感应线圈沿外框固定,所述光伏面板的中部开设一用于穿过电缆的通孔。更优地,所述感应线圈设于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固定于所述外框上。更优地,所述外框由多条框边首尾连接而成,所述容纳腔与框边一体成型。更优地,所述感应线圈由多段铁芯通过绕组串联组成,所述绕组设有两接线端。更优地,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光伏面板的下表面。更优地,所述通孔与电缆之间设置一密封圈。更优地,所述感应线圈通过调压模块、整流滤波稳压模块后连接储能模块或直流输出。更优地,所述感应线圈通过防雷模块连接所述调压模块。更优地,所述光伏面板通过稳压模块后连接所述储能模块或直流输出。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通过感应线圈持续产生感应电能,弥补光伏面板在光线不足的无法产生电能,从而提供持续输出的电能;2、本技术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将感应线圈设于所述外框的下部,提高了光伏组件的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外框的纵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框正视图;图4为图3中AA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外框结合光伏面板的纵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框边和容纳腔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一应用电路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光伏面板;2’、铝合金外框;3’、固定板;4’、螺栓;5’、空间;6’、支撑板;1、光伏面板;2、外框;21、框边;3、感应线圈;31、铁芯;32、绕组;33、接线端;4、通孔;5、电缆;6、容纳腔;7、储能模块;8、调压模块;9、整流滤波稳压模块;11、直流输出;12、防雷模块;13、稳压模块;14、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2和图3,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面板1、外框2、和感应线圈3,所述光伏面板1的边缘固定在所述外框2内,所述感应线圈3沿外框2固定,所述光伏面板1的中部开设一用于穿过电缆5的通孔4。由于光伏面板1是由多层电路结构叠加组成,为避免通孔4开孔内侧渗入液体破坏光伏面板1结构,所述通孔4与所述电缆5之间设置一密封圈14。所述光伏面板1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产生电能,为外部设备提供电源。安装本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时,将电缆5穿过所述通孔4,电缆5可较优地选择高压输电线,电缆5中的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5,交变磁场使得感应线圈3中的磁通产生变化,进而产生感应电能。在阳光充足时,光伏面板1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为外部设备供电,在夜晚或阴雨天气,光伏面板1不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通过感应线圈3得到的感应电能能够弥补其不足,因此,本技术光伏组件不受天气影响,具备持续供电的功能,为外部设备尤其是小型用电设备提供持续电源。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感应线圈3沿外框2周部设置,感应电圈3的产生的电量更大。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感应线圈3设于容纳腔6内,所述容纳腔6固定设于所述外框2上,容纳腔6可以采用方管并将其固定安装在外框2上,也可以让容纳腔6与外框2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为二者一体结构,是将现有外框2型材变形得到,容纳腔6直接设在外框2内部。通过容纳腔6固定所述感应线圈3,且将其与外框2结合,提高了光伏组件尤其是光伏面板1和外框2之间的空间利用率。为了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请参阅图6,所述外框2由多条框边21首尾连接而成,所述容纳腔6与框边21一体成型,将现有外框型材中支撑板6’适当外移以扩大型材内部空间形成上述容纳腔6。较优地,所述容纳腔6位于所述光伏面板1的下表面,使整体结构更紧凑,且容纳腔6不会遮挡光伏面板1上表面,还充分利用了光伏面板1和外框2之间的空间。所述感应线圈3由多段铁芯31通过绕组32串联组成,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因为光伏面板1为长方形,因此包括4段铁芯31,每段铁芯31均设有绕组32,相邻铁芯31间绕组相互串联,且所述绕组32整体设有用于电能输出的两接线端33。请参阅图7,所述感应线圈3通过调压模块8、整流滤波稳压模块9后连接储能模块7或直流输出11。较优地,所述感应线圈3的接线端33先连接防雷模块12,再由防雷模块12连接所述调压模块8。所述光伏面板1通过稳压模块13后连接所述储能模块7或直流输出11。所述储能模块7可以选用锂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蓄电池。所述光伏面板1通过稳压模块13后连接所述储能模块7或直流输出1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所述光伏面板1产生的电能可储存在储能模块7中,也可直接通过直流输出11对外供电,所述电缆5垂直光伏面板1穿过通孔4,电缆5中交变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在感应线圈3内产生感应电能,所述感应线圈3持续产生的电能也储存在储能模块7中或直接通过直流输出11对外供电,也可以选择将所有电能统一储存在储能模块7中,再由储能模块7统一对外供电。在光伏面板1无法提供充足电能时,由于感应线圈3仍能持续产生感应电能,因此,本技术光伏组件能够对外部小型用电设备持续提供电源。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面板(1)和外框(2),所述光伏面板(1)的边缘固定在所述外框(2)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应线圈(3),所述感应线圈(3)沿外框(2)固定,所述光伏面板(1)的中部开设一用于穿过电缆(5)的通孔(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面板(1)和外框(2),所述光伏面板(1)的边缘固定在所述外框(2)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应线圈(3),所述感应线圈(3)沿外框(2)固定,所述光伏面板(1)的中部开设一用于穿过电缆(5)的通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3)设于容纳腔(6)内,所述容纳腔(6)固定于所述外框(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2)由多条框边(21)首尾连接而成,所述容纳腔(6)与框边(21)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持续供电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3)由多段铁芯(31)通过绕组(32)串联组成,所述绕组(32)设有两接线端(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其秀周辉
申请(专利权)人:绿华能源福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