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91742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与养殖池连接的增氧装置、排水装置、沼气池及光催化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稻田相结合,利用稻田水进行循环,为养殖池内的高密度水产品提供更优的水质,结构中设置了增氧装置及排水装置,均无运动机构,结构简单,工作高效;同时采用光催化网进行杀菌,杀菌不用药,降低投入成本,不影响水质。

A high density cultivation system of circulating water in paddy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产品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及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几年来我国工厂化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养殖废水中所含的剩余饵料、化学品残留物、以及富含氮、磷、有机质和毒性物质的养殖生物排泄物会加剧养殖邻近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和水质污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同时水体污染反过来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养殖废水。目前,大多数的水产养殖均将这些养殖废水排放而不加以回收利用,而排放的废水会造成自然水体的水质的污染,同时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我国又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对养殖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对我们的水产养殖很有必要。因此,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目前高密度养殖系统的循环水系统设计研究并不成熟,整体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系统中涉及大量运动机构,同时大多采用药物进行水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处理成本,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技术研制了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检索,未发现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系统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与养殖池连接的增氧装置、排水装置、沼气池及光催化网;所述养殖池呈上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端面中部具有一空腔,内壁上沿周向均布若干导向板;所述增氧装置包括设置在养殖池外部的水泵、与水泵连接的导液管、与导液管同轴设置的导气管、与导气管相连通的进气管;所述导液管与导气管贯穿养殖池侧壁并延伸至养殖池内,所述导液管内壁均布若干导流板A,外壁均布若干导流板B,所述导气管内壁与导流板B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水装置嵌套设置在空腔内,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出水管及废料排出组件;所述出水管上端部侧壁均布若干通孔,下端贯穿底盘,并连接一设置在养殖池外侧的排水管;所述底盘上端具有一深度逐步增大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深度大的一侧具有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沼气池之间连接有排料管;所述废料排出组件设置在螺旋槽内,包括架设在螺旋槽上端两侧的转轴、固定在转轴上并处在螺旋槽内的网板、固定在转轴上并支撑在出料口上端的底盘上端面的防偏板。优选的,所述导气管延伸至养殖池内的一侧端部凸出导液管端部设置,所述导气管端部所在平面与养殖池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0°~145°。优选的,所述导向板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层阻流板及沿倾斜方向设置的下层导流板,所述上层阻流板下端面与导气管中轴线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优选的,所述螺旋槽由深度小的一侧向深度大的一侧的环向与若干所述下层导流板由上至下的倾斜方向的水平投影形成的环向相同。优选的,所述防偏板包括沿水平设置的支撑板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立板,所述支撑板远离转轴的一侧架设在出料口上端的底盘上端面,所述立板固定在支撑板远离转轴的一侧,竖直端面的面积小于网板端面的面积。优选的,所述光催化网沿水平方向套装固定在出水管上端部。优选的,所述光催化网沿水平方向呈环形固定在养殖池内壁上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与稻田相结合,利用稻田水进行循环,为养殖池内的高密度水产品提供更优的水质,结构中设置了增氧装置及排水装置,均无运动机构,结构简单,工作高效;同时采用光催化网进行杀菌,杀菌不用药,降低投入成本,不影响水质。(2)导液管内部的导流板A能够使水流旋转流出,相较于直流的水流而言,旋转的水流能够将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动能,水流处的压力进一步降低,从而使得更多空气由进气管内压入。(3)排水装置采用双排水结构,上清液从出水管上端流出,经过排水管流向稻田,养殖池底的杂质水经过网板从出料口流出,并经过排料管流向沼气池。(4)导气管延伸至养殖池内的一侧端部凸出导液管端部设置,导气管端部所在平面与养殖池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0°~145°,合理的夹角设置使得水流流出后能够沿养殖池内壁最大限度的呈旋转流出,从而使得水流呈涡流状,杂质沉入养殖池底,便于废液排出。(5)导向板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层阻流板及沿倾斜方向设置的下层导流板,上层阻流板由于沿竖直方向设置,因此具有一定的阻流作用,下层导流板呈倾斜方向设置,具有导流作用,因此从导气管端部流出的液体流至导向板位置处时,上方的水流速度会低于下方的水流速度,从而上方的压力相对增加,下方的压力相对减小,进一步使液体中的杂质向下压,工作效率提高。(6)废料排出组件的设计能够实现翻转,正常状态下含有杂质的液体沉入养殖池底,并经过网板从出料口流出,网板及架设在转轴与出料口上端的支撑板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水产品跑出,但是当养殖池内出现死亡的水产品时,由于水流作用会封堵在网板端面,此时由于压力作用,网板处的压力会大于立板处的压力,废料排出组件会发生翻转,使得堵在网板处的死亡水产品由出料口排出,排出后立板处的压力又会大于网板处的压力,废料排出组件会继续复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所述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增氧装置的局部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导气管端部所在平面与养殖池侧壁之间的夹角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所述排水装置中废料排出组件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所述排水管与排料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结构设置方向及水流方向的示意图;其中:1、养殖池,2、增氧装置,3、排水装置,4、沼气池,5、光催化网,6、空腔,7、导向板,8、上层阻流板,9、下层导流板,10、水泵,11、导液管,12、导气管,13、进气管,14、导流板A,15、导流板B,16、底盘,17、出水管,18、通孔,19、螺旋槽,20、出料口,21、转轴,22、网板,23、支撑板,24、立板,25、排水管,26、排料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用于将稻田与养殖池1相连,实现养殖池1内水的循环,主要包括养殖池1、与养殖池1连接的增氧装置2、排水装置3、沼气池4及光催化网5。其中,如图2所示,养殖池1呈上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端面中部具有一空腔6,内壁上沿周向均布若干导向板7;导向板7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层阻流板8及沿倾斜方向设置的下层导流板9,该导向板7与增氧装置2的出水端对齐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由于上层阻流板8具有阻流作用,下层导流板9具有导流作用,使得由增氧装置2流出的液体经过导向板7时,上方的水流速度会低于下方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与养殖池连接的增氧装置、排水装置、沼气池及光催化网;所述养殖池呈上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端面中部具有一空腔,内壁上沿周向均布若干导向板;所述增氧装置包括设置在养殖池外部的水泵、与水泵连接的导液管、与导液管同轴设置的导气管、与导气管相连通的进气管;所述导液管与导气管贯穿养殖池侧壁并延伸至养殖池内,所述导液管内壁均布若干导流板A,外壁均布若干导流板B,所述导气管内壁与导流板B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水装置嵌套设置在空腔内,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出水管及废料排出组件;所述出水管上端部侧壁均布若干通孔,下端贯穿底盘,并连接一设置在养殖池外侧的排水管;所述底盘上端具有一深度逐步增大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深度大的一侧具有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沼气池之间连接有排料管;所述废料排出组件设置在螺旋槽内,包括架设在螺旋槽上端两侧的转轴、固定在转轴上并处在螺旋槽内的网板、固定在转轴上并支撑在出料口上端的底盘上端面的防偏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与养殖池连接的增氧装置、排水装置、沼气池及光催化网;所述养殖池呈上端开口的筒状结构,下端面中部具有一空腔,内壁上沿周向均布若干导向板;所述增氧装置包括设置在养殖池外部的水泵、与水泵连接的导液管、与导液管同轴设置的导气管、与导气管相连通的进气管;所述导液管与导气管贯穿养殖池侧壁并延伸至养殖池内,所述导液管内壁均布若干导流板A,外壁均布若干导流板B,所述导气管内壁与导流板B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排水装置嵌套设置在空腔内,包括底盘、设置在底盘上的出水管及废料排出组件;所述出水管上端部侧壁均布若干通孔,下端贯穿底盘,并连接一设置在养殖池外侧的排水管;所述底盘上端具有一深度逐步增大的螺旋槽,所述螺旋槽深度大的一侧具有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与沼气池之间连接有排料管;所述废料排出组件设置在螺旋槽内,包括架设在螺旋槽上端两侧的转轴、固定在转轴上并处在螺旋槽内的网板、固定在转轴上并支撑在出料口上端的底盘上端面的防偏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田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延伸至养殖池内的一侧端部凸出导液管端部设置,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滨郭洁琼黄超张娜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活跃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