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205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具有下端部的冲洗区及上端部的水循环区;养殖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分流板、垂直于分流板设置的一级滤网及隔板,并将池体内部分隔为第一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给水腔及回水腔;所述冲洗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下端,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给水腔及回水腔内的若干分流组件;所述水循环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上端以及第二空腔与第三空腔内,区域内设置有一对水泵及与水泵连接的导流管、设置在安装板上端的净化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传统的养殖池下端设置了冲洗区,用于对养殖池底部沉积的水产品粪便进行冲刷去除,避免了传统的养殖池底部粪便无法清理的问题。

A double track aquacultur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中,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产发育,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合适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养殖动物就能顺利生长发育,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生物的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养殖动物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据统计,85%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所以,水质管理对水产养殖业至关重要。而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在水循环过程中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水质,但是水产品产生的粪便会沉积在养殖池底部,长时间后水质大大受影响,而常规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内的水流速度较慢,也无法将沉积在养殖池底部的粪便冲走,因此本技术研制了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检索,未发现与本技术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水产品产生的粪便沉积在养殖池底部无法清理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包括下端部的冲洗区及上端部的水循环区;所述养殖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分流板、垂直于分流板设置的一级滤网及隔板;所述分流板沿池体长轴方向设置在池体中部,下端面及一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一级滤网;所述一级滤网两端固定在池体内壁上,下端面的高度大于池体底面高度;所述隔板设置在池体远离一级滤网的一侧,下端面及两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一级滤网与远离隔板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隔板、分流板及远离一级滤网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及第三空腔;所述一级滤网、隔板及分流板之间形成给水腔及回水腔;所述给水腔与第二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回水腔与第三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第一空腔下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一级滤网下端及池体内壁上;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二级滤网,与所述第三空腔相对的隔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的分流板下端面与池体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水流通口;所述给水腔与回水腔内部设置有限位网板,所述限位网板与安装板处在同一水平面内;所述冲洗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下端,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给水腔及回水腔内的若干分流组件,所述分流组件包括固定轴及安装在固定轴上的塑料软板,所述给水腔内塑料软板安装在固定轴偏向一级滤网的一侧,所述回水腔内塑料软板安装在固定轴远离一级滤网的一侧;所述水循环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上端以及第二空腔与第三空腔内,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第二空腔内的一对水泵及与水泵连接的导流管、设置在安装板上端的净化组件;所述导流管贯穿隔板及限位网板延伸至给水腔下端。优选的,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固定在池体内壁上的若干辫带生物填料、固定在安装板上的曝气管及与曝气管连接的曝气泵。优选的,所述回水腔内的限位网板靠近隔板的一端铰接一转板,所述转板呈网状,与池体长轴方向平行且远离池体内壁的一侧端部与限位网板铰接。优选的,所述池体靠近一级滤网一侧的两个顶角处内壁均呈圆弧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1)本技术在传统的养殖池下端设置了冲洗区,用于对养殖池底部沉积的水产品粪便进行冲刷去除,避免了传统的养殖池底部粪便无法清理的问题。(2)由于水泵、导流管及分流组件的设计,塑料软板下方的水流速度远远大于上方的水流速度,因此下方水流用于对粪污进行冲刷,上方水流进行水循环,同时经过净化组件进行净化,保证水质。(3)净化组件采用辫带生物填料,辫带生物填料上会粘附大量微生物菌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染物得到降解,使水体得以净化。(4)冲刷后的粪污最终会堆积在回水腔靠近隔板的一端,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堆积的粪污进行清理,因此设计可翻转的转板便于粪污的清理。(5)池体靠近一级滤网一侧的两个顶角处内壁均呈圆弧形结构,避免直角形结构削弱水流速度,而使沉积在池体底部的粪污冲刷效率降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所述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结构将限位网板及辫带生物填料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养殖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局部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池体;2、分流板,21、水流通口;3、一级滤网;4、隔板,41、凹槽;5、第一空腔,51、安装板,52、辫带生物填料,53、曝气管,54、曝气泵;6、第二空腔,61、水泵,62、导流管;7、第三空腔,71、二级滤网;8、给水腔,9、回水腔;10、限位网板,101、转板;11、固定轴,12、塑料软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包括下端部的冲洗区及上端部的水循环区。如图3、图4所示,养殖池包括池体1、设置在池体1内的分流板2、垂直于分流板2设置的一级滤网3及隔板4;分流板2沿池体1长轴方向设置在池体1中部,下端面及一侧端部与池体1内壁固定连接,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一级滤网3;一级滤网3两端固定在池体1内壁上,下端面的高度大于池体1底面高度;隔板4设置在池体1远离一级滤网3的一侧,下端面及两侧端部与池体1内壁固定连接;池体1靠近一级滤网3一侧的两个顶角处内壁均呈圆弧形结构,避免直角形结构削弱水流速度,而使沉积在池体1底部的粪污冲刷效率降低。一级滤网3与远离隔板4一侧的池体1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5,隔板4、分流板2及远离一级滤网3一侧的池体1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6及第三空腔7;一级滤网3、隔板4及分流板2之间形成给水腔8及回水腔9;给水腔8与第二空腔6设置在分流板2同侧,回水腔9与第三空腔7设置在分流板2同侧。第一空腔5下端设置有安装板51,安装板51固定在一级滤网3下端及池体1内壁上;第三空腔7内设置有二级滤网71,与第三空腔7相对的隔板4上设置有凹槽41,凹槽41下端面的高度高于二级滤网71的高度;第二空腔6与第三空腔7之间的分流板2下端面与池体1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水流通口21;给水腔8与回水腔9内部设置有限位网板10,限位网板10与安装板51处在同一水平面内,回水腔9内的限位网板10靠近隔板4的一端铰接一转板101,转板101呈网状,与池体1长轴方向平行且远离池体1内壁的一侧端部与限位网板10铰接。冲洗区包括安装板51与限位网板10的下端,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给水腔8及回水腔9内的若干分流组件,如图2、图5所示,分流组件包括固定轴11及安装在固定轴11上的塑料软板12,给水腔8内塑料软板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包括下端部的冲洗区及上端部的水循环区;/n所述养殖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分流板、垂直于分流板设置的一级滤网及隔板;所述分流板沿池体长轴方向设置在池体中部,下端面及一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一级滤网;所述一级滤网两端固定在池体内壁上,下端面的高度大于池体底面高度;所述隔板设置在池体远离一级滤网的一侧,下端面及两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n所述一级滤网与远离隔板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隔板、分流板及远离一级滤网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及第三空腔;所述一级滤网、隔板及分流板之间形成给水腔及回水腔;所述给水腔与第二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回水腔与第三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第一空腔下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一级滤网下端及池体内壁上;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二级滤网,与所述第三空腔相对的隔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的分流板下端面与池体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水流通口;所述给水腔与回水腔内部设置有限位网板,所述限位网板与安装板处在同一水平面内;/n所述冲洗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下端,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给水腔及回水腔内的若干分流组件,所述分流组件包括固定轴及安装在固定轴上的塑料软板,所述给水腔内塑料软板安装在固定轴偏向一级滤网的一侧,所述回水腔内塑料软板安装在固定轴远离一级滤网的一侧;/n所述水循环区包括安装板与限位网板的上端以及第二空腔与第三空腔,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在第二空腔内的一对水泵及与水泵连接的导流管、设置在安装板上端的净化组件;所述导流管贯穿隔板及限位网板延伸至给水腔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跑道式水产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包括下端部的冲洗区及上端部的水循环区;
所述养殖池包括池体、设置在池体内的分流板、垂直于分流板设置的一级滤网及隔板;所述分流板沿池体长轴方向设置在池体中部,下端面及一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端部设置有一级滤网;所述一级滤网两端固定在池体内壁上,下端面的高度大于池体底面高度;所述隔板设置在池体远离一级滤网的一侧,下端面及两侧端部与池体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一级滤网与远离隔板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隔板、分流板及远离一级滤网一侧的池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及第三空腔;所述一级滤网、隔板及分流板之间形成给水腔及回水腔;所述给水腔与第二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回水腔与第三空腔设置在分流板同侧;所述第一空腔下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一级滤网下端及池体内壁上;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二级滤网,与所述第三空腔相对的隔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的分流板下端面与池体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水流通口;所述给水腔与回水腔内部设置有限位网板,所述限位网板与安装板处在同一水平面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滨郭洁琼黄超张娜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活跃量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