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9152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4 22:06
一种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包括由蓄电池槽和蓄电池盖构成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六个单格,各单格内分别装配极群组,各极群组的板耳顶部连接汇流排,相邻极群组由汇流排直接连接;蓄电池槽内相邻单格间的中隔上部设有汇流排装配槽,各汇流排位于相邻两极群组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各汇流排的相邻极群连接处及密封圈压入汇流排装配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示蓄电池的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生产的蓄电池相比现有技术电池的10倍率放电时间提高20%以上,10S放电电压约为现有蓄电池的1.02倍,完全可以满足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在通讯领域的应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及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及制作方法,特别是便携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及制造方法,蓄电池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是通讯电源系统的关键设备,一旦市电发生故障全靠蓄电池及时供电,倘若电池不能满足供电容量和质量的要求,就会造成通信瘫痪或通讯质量差。随着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通信系统分散供电体制的实行,对铅酸蓄电池提出比能量大、投资少、易维护、无污染等要求,阀控式密封蓄电池是符合这些要求的更新换代产品。但是现有常规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在某些性能上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如某种便携式户外起动备用电源,要求电池的10倍率放电时间不低于2.5min,40倍率放电5s电压不低于7.2v,而现有铅酸蓄电池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特别是高倍率放电性能低下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在通讯领域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可明显提高蓄电池高倍率放电能力、满足通讯领域用户使用要求的便携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及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包括由蓄电池槽和蓄电池盖构成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六个单格,各单格内分别装配极群组,各极群组的板耳顶部连接汇流排,相邻极群组由汇流排直接连接;蓄电池槽内相邻单格间的中隔上部设有汇流排装配槽,各汇流排位于相邻两极群组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各汇流排的相邻极群连接处及密封圈压入汇流排装配槽内。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所述密封圈为三元乙丙橡胶材质,密封圈为矩形,密封圈顶部开口对接,密封圈的内壁与汇流排紧密贴合,密封圈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呈环形设置在密封圈的外壁,汇流排装配槽嵌入限位槽的两侧及底部。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盖的设有边部沟槽,蓄电池盖对应各密封圈的位置分别设有密封圈压紧面,在密封圈压紧面两侧对应蓄电池槽中隔的位置设有中隔槽。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所述密封圈宽度尺寸为4-6毫米,密封圈限位槽的槽深为0.5毫米,密封圈的壁厚为1.5-2.2毫米。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密封圈上表面低于汇流排装配槽1-1.5毫米。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包括极群组焊接、极群整体入槽、蓄电池密封、加酸、电池内化成工序,所述极群组焊接工序,将配好组的极群组分别对应放入定位夹紧工装的极群槽内,定位夹紧工装配合人工对极群进行整理,对极板的上部和下部同时进行矫正,确保证极板处于垂直状态,夹紧极群;安装焊接梳板,焊接汇流排;焊接完成后卸下焊接梳板,在各汇流排的相邻极群组连接处安装密封圈;所述极群整体入槽工序,将焊接了汇流排好的极群整体压入蓄电池槽内,各极群组分别进入所对应的蓄电池槽单格内,各汇流排的极群连接处及密封圈对应压入汇流排安装槽内;所述蓄电池密封工序,在蓄电池盖边部沟槽和中隔槽内加胶,将蓄电池槽与蓄电池盖扣合,密封圈压紧面压紧在密封圈上部,蓄电池槽的边部和中隔分别嵌入边部构成和中隔槽内,实现蓄电池的密封;所述加酸工序在密封后的蓄电池各单格内加入电解液;然后进行内化成充。所述化成工序将蓄电池进行内化成。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定位夹紧工装包括工装架、夹紧机构、极群校正机构和极群托架机构,工装架上设有六组极群槽,相邻极群槽之间由活动板分隔,相邻极群组之间设有弹簧;夹紧机构设有夹紧气缸,夹紧气缸活塞杆连接端部活动板;所述极群校正机构设有四台极群校正气缸,四台极群校正气缸两两对应安装在工装架两端的下部,各极群校正气缸活塞杆连接校正杆,校正杆连接校正头,校正头与极板下部对应。上述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极群托板机构包括极群托板气缸、托板联动轴、连接板和极群托板,两台极群托板气缸对称铰接在工装架一端,连接板套装在联动轴上,极群托板气缸的活塞杆铰接位于端部的连接板,各位于中部的连接板分别与与极群托板固定,极群托板气缸活塞杆的伸出或缩回带动极群托板呈竖直或水平状态。本专利技术认为减少电池内阻是解决阀控式密封铅酸蓄高倍率放电性能不佳的关键。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将现有蓄电池单格极群借助中间极柱的跨桥式连接方式改进为由汇流排直接连接,取消中间极柱及极柱连接件,从而大大降低电池内阻;此外,本专利技术为保持电池内化成的优点,在汇流排两组极群的连接处设置了密封圈,并通过蓄电池壳体和上盖的结构改进,使密封圈可靠定位及单格间的可靠密封,避免因直联结构导致电池内部各单体间密封不严而发生电解液流通的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生产的蓄电池相比现有技术电池的10倍率放电时间提高20%以上,10S放电电压约为现有蓄电池的1.02倍,完全可以满足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在通讯领域的应用要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结构示意图(去掉蓄电池盖);图2是极群组连接示意图;图3是蓄电池槽的示意图;图4是蓄电池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夹紧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的B向视图;图9是极群托板收起状态的示意图;图10是极群托板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为:1、蓄电池槽,2、汇流排,3、密封圈,3-1、限位槽,4、端极柱,5、极群组,6、中隔,7、汇流排装配槽,8、蓄电池盖,9、密封圈压紧面,10、中隔槽,11、边部沟槽,12、工装架,13、极群槽,14、活动板,15、弹簧,16、极群校正气缸,17、极群托板气缸,18、夹紧气缸,19、极群托板,20、连接板,21、托板联动轴,22、校正杆,23、校正头。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经深入研究并对影响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导致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1、电池活性物质利用率高;2、电池放电过程中压降过快,3、放电过程中电池温升较高。针对上述因素,结合便携式电池重量、体积较小的特点要求,上述第一个因素不宜做为改进因素考虑,因为要降低电池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就要增加活性物质的量,这样势必要增加电池的重量和体积,而这一结果不符合用户对电池便携式的要求。对2、3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认为都是由于电池内阻过大所致。针对这一结论对电池进行局部剖析,然后在不同的放电倍率下分别测量不同部位的电压降,经过反复测量发现现有阀控式密封铅酸蓄中间连接部位的电压降最大。现有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通常由汇流排、中间极柱和中间极柱构成跨桥式连接,要想降低这部分的电压降,在放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必需要降低这部位的电阻,显然改进连接结构、减少连接元件是降低电池内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直联式结构,即去掉中间极柱和中间极柱的连接,经汇流排直接连接各单格极群组和端极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电阻,还可以省去与之相关的零部件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包括由蓄电池槽(1)和蓄电池盖(8)构成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六个单格,各单格内分别装配极群组(5),其特征在于:各极群组的板耳顶部连接汇流排(2),相邻极群组由汇流排直接连接;蓄电池槽内相邻单格间的中隔(6)上部设有汇流排装配槽(7),各汇流排位于相邻两极群组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3),各汇流排的相邻极群连接处及密封圈压入汇流排装配槽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包括由蓄电池槽(1)和蓄电池盖(8)构成的外壳,在外壳内设有六个单格,各单格内分别装配极群组(5),其特征在于:各极群组的板耳顶部连接汇流排(2),相邻极群组由汇流排直接连接;蓄电池槽内相邻单格间的中隔(6)上部设有汇流排装配槽(7),各汇流排位于相邻两极群组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3),各汇流排的相邻极群连接处及密封圈压入汇流排装配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为三元乙丙橡胶材质,密封圈为矩形,密封圈顶部开口对接,密封圈的内壁与汇流排紧密贴合,密封圈设有限位槽(3-1),限位槽呈环形设置在密封圈的外壁,汇流排装配槽嵌入限位槽的两侧及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盖的设有边部沟槽(11),蓄电池盖对应各密封圈的位置分别设有密封圈压紧面(9),在密封圈压紧面两侧对应蓄电池槽中隔的位置设有中隔槽(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宽度尺寸为4-6毫米,密封圈限位槽的槽深为0.5毫米,密封圈的壁厚为1.5-2.2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密封圈上表面低于汇流排装配槽1-1.5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联式内化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群组焊接、极群整体入槽、蓄电池密封、加酸、电池内化成工序,
所述极群组焊接工序,将配好组的极群组分别对应放入定位夹紧工装的极群槽内,定位夹紧工装配合人工对极群进行整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从印许丽丽李亚辉王亚辉王文玲刘建楼刘勤发
申请(专利权)人:风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