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397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贴靠异形变厚板的边部,包括长度靠边、与长度靠边相连的宽度靠边,及连于宽度靠边上的检验量尺;长度靠边贴靠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宽度靠边贴靠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宽度靠边上设有基准点;检验量尺设置呈矩形长条形,一端连于基准点上,表面上依次设有第一段等厚区、第一段过渡区、第二段等厚区、第二段过渡区和第三段等厚区,相邻区域连接位置上设有检验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单且使用方便,检验质量也不受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检验准确标准,提高了生产检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
本技术涉及异形变厚板检测器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
技术介绍
变厚板,是一种在长度方向上厚度呈规律性不断变化的冷轧板,是近几年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汽车零部件用板。其生产工序一般为变厚轧制、变厚剪切成矩形板交付用户使用。但在热冲压领域,则需要以异形变厚板的形式交付,所以要对矩形变厚板进行落料或者直接变厚卷落料。变厚板落料后其异形四周是不规则的形状且具有不同的厚度分布和长度分布,在检验时,需要根据拍样图角度摆放,然后人工拉尺寻找拐点检验,因拉尺的起点难以确定,经常需要多次拉尺才能找到较为准确的拐点进行检验。上述方法因放置位置的不同,水平角度及卷尺摆放的不同,测量结果都会有较大差异,造成人工对其尺寸分布无法精确检验,测量结果误差较大,严重影响生产检验效率及检验判定质量。因此,需通过设计出适合异形变厚板尺寸分布检验的简易工具,以适应快速准确检验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简单且使用方便,检验质量也不受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检验准确标准,提高了生产检验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贴靠于异形变厚板的边部,包括长度靠边、与长度靠边相连的宽度靠边,及连于宽度靠边上的检验量尺;所述长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所述宽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宽度靠边上设有基准点;所述检验量尺设置呈矩形长条形状,一端连于基准点上,其表面上依次设有第一段等厚区、第一段过渡区、第二段等厚区、第二段过渡区和第三段等厚区,相邻区域的连接位置上还设有检验线;所述检验线,包括设于第一段等厚区与第一段过渡区之间的薄变厚起始拐点,设于第一段过渡区与第二段等厚区之间的薄变厚结束拐点,设于第二段等厚区与第二段过渡区之间的厚变薄起始拐点,及设于第二段过渡区与第三段等厚区之间的厚变薄结束拐点;所述检验量尺一端部与薄变厚起始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一段等厚区的标准长度,薄变厚起始拐点与薄变厚结束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一段过渡区的标准长度,厚变薄起始拐点与厚变薄结束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二段过渡区的标准长度,厚变薄结束拐点与检验量尺另一端部之间间距为第三段等厚区的标准长度。所述检验线上还设有相应的标准厚度。所述第一段等厚区、第一段过渡区、第二段过渡区和第三段等厚区上均还设有相应的标准长度。所述第二段等厚区上还设有异形变厚板的零件号。所述长度靠边的一端与宽度靠边的上端相连,所述基准点位于宽度靠边的下半部位置。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还具有以下几点有益效果:1)本技术检具检验时,将检具直接靠放在落料后的异形变厚板上,卡紧两边靠边,利用千分尺在拐点处测量厚度,根据厚度公差和长度公差进行检验判定,准确率高,简单易用;2)本技术检具在检验判定时间上大幅缩短,提升了生产及检验效率;3)本技术检具尺寸准确,坚固耐用,避免了原有卷尺活动的测量误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检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请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贴靠于异形变厚板1的边部(长度边和宽度边),包括长度靠边2、与长度靠边2相连的宽度靠边3,及连于宽度靠边3上的检验量尺4。较佳的,所述长度靠边2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1长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1长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5、6的连接线相重合。较佳的,所述宽度靠边3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1宽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宽度1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7、8的连接线相重合,同时在宽度靠边3靠下端位置设有基准点。宽度靠边3的上端与长度靠边2的左端固定相连,形成固定的夹角。较佳的,所述检验量尺4设置呈矩形长条形状,其左端与宽度靠边3上的基准点固定相连,检验量尺4平行于轧制方向,检验量尺4表面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段等厚区9、第一段过渡区10、第二段等厚区11、第二段过渡区12和第三段等厚区13,相邻区域的连接位置上还设置有检验线。较佳的,所述检验线,包括设置在第一段等厚区9与第一段过渡区10之间的薄变厚起始拐点14,设置在第一段过渡区10与第二段等厚区11之间的薄变厚结束拐点15,设置在第二段等厚区11与第二段过渡区12之间的厚变薄起始拐点16,及设置在第二段过渡区12与第三段等厚区13之间的厚变薄结束拐点17。较佳的,所述检验量尺4左端部与薄变厚起始拐点14之间间距为第一段等厚区9的标准长度(250mm),薄变厚起始拐点14与薄变厚结束拐点15之间间距为第一段过渡区10的标准长度(50mm),厚变薄起始拐点16与厚变薄结束拐点17之间间距为第二段过渡区12的标准长度(50mm),厚变薄结束拐点17与检验量尺4右部之间间距为第三段等厚区13的标准长度(250mm)。较佳的,所述检验线上还印有相应的标准厚度。较佳的,所述第一段等厚区9、第一段过渡区10、第二段过渡区12和第三段等厚区13上均还印有相应的标准长度。较佳的,所述第二段等厚区11上还印有异形变厚板1的零件号,不同零件号的异形变厚板1,所对应的标准厚度、标准长度均不相同。本技术检具测量时,将异形变厚板1上长度方向的两个突出点5、6,及宽度方向的两个突出点7、8分别紧贴在长度靠边2、宽度靠边3上,根据检验量尺4上标注的拐点位置进行测量,用千分尺分别测量薄变厚起始拐点14、薄变厚结束拐点15、厚变薄起始拐点16、厚变薄结束拐点17位置,各拐点位置测量值标准为薄变厚起始拐点14=1.3±0.05mm、薄变厚结束拐点15=1.6±0.05mm、厚变薄起始拐点16=1.6±0.05mm、厚变薄结束拐点17=1.3±0.05mm。当测量值超出公差范围,可在该拐点位置左右侧±2mm范围内再次测量,符合上述标准即可判定此零件合格,若仍是超差,则判定为不合格。本
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只要在本技术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贴靠于异形变厚板的边部,其特征在于:包括长度靠边、与长度靠边相连的宽度靠边,及连于宽度靠边上的检验量尺;/n所述长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n所述宽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宽度靠边上设有基准点;/n所述检验量尺设置呈矩形长条形状,一端连于基准点上,其表面上依次设有第一段等厚区、第一段过渡区、第二段等厚区、第二段过渡区和第三段等厚区,相邻区域的连接位置上还设有检验线;/n所述检验线,包括设于第一段等厚区与第一段过渡区之间的薄变厚起始拐点,设于第一段过渡区与第二段等厚区之间的薄变厚结束拐点,设于第二段等厚区与第二段过渡区之间的厚变薄起始拐点,及设于第二段过渡区与第三段等厚区之间的厚变薄结束拐点;/n所述检验量尺一端部与薄变厚起始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一段等厚区的标准长度,薄变厚起始拐点与薄变厚结束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一段过渡区的标准长度,厚变薄起始拐点与厚变薄结束拐点之间间距为第二段过渡区的标准长度,厚变薄结束拐点与检验量尺另一端部之间间距为第三段等厚区的标准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异形变厚板上尺寸分布的检具,贴靠于异形变厚板的边部,其特征在于:包括长度靠边、与长度靠边相连的宽度靠边,及连于宽度靠边上的检验量尺;
所述长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长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
所述宽度靠边贴靠于所述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的边部,并与异形变厚板宽度方向边部上两个最凸起点的连接线相重合,宽度靠边上设有基准点;
所述检验量尺设置呈矩形长条形状,一端连于基准点上,其表面上依次设有第一段等厚区、第一段过渡区、第二段等厚区、第二段过渡区和第三段等厚区,相邻区域的连接位置上还设有检验线;
所述检验线,包括设于第一段等厚区与第一段过渡区之间的薄变厚起始拐点,设于第一段过渡区与第二段等厚区之间的薄变厚结束拐点,设于第二段等厚区与第二段过渡区之间的厚变薄起始拐点,及设于第二段过渡区与第三段等厚区之间的厚变薄结束拐点;
所述检验量尺一端部与薄变厚起始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栋杰徐裕之江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宝钢包装钢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