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245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转轴结构,其包括:一横向枢轴,是由一主轴两端的轴杆分别架设于一支架上,且其中的一轴杆与一支架间轴向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使主轴得以前后回转;一纵向枢轴,是由一从轴底部径向连接于主轴,其上方轴柱顶端是与一长条形板架套接,且从轴具有一固定段,其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一固定片及一旋转片,该固定片及旋转片是形成贴合关系,使板架相对于主轴得以左右回转而成。(*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转轴结构,尤指一种兼具前后向及左右向回转功能的转轴结构。
技术介绍
具掀盖的消费性电子产品,诸如手提电脑、电子辞典及携带型影音播放装置…等,大体上,是将主体部置于下半部,并藉转轴与上半部的盖体部连结;使盖体部相对于主体部可作的开合。因此,转轴是决定上述产品的一大要素。事实上,良好的转轴,除必须的停滞效果外,尚须使其不致因反覆操作,而产生松弛。同时对于异音的消除,以及开合时角度的限制等,亦为转轴设计所须考量的要素。但近年来,数码相机及数码摄影机的风行,确实改变摄影的生态,基本上,该等数码影像检索设备,为方便观察及浏览,通常会机体上固设有一小型显示屏幕,而较佳者则在机体与显示屏幕设有一转轴,使该显示屏幕可为之开合,固然此方式使显示屏幕可回动,以形成视觉较佳的观赏效果。但在某些场合,则希望该显示屏幕具较大的回转范围,以至前述的单一旋转方式的转轴即无法适应,进而降低该等数码影像检索设备的附加价值,而失去产品的竞争力。有鉴于此,本技术申请人本着多年来从事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转轴设计及产销的经验,期能克服前述单一旋转方向的转轴不便现象,经再三实验与测试,进而发展出本技术的『转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该结构包括一横向枢轴,是由一主轴两端的轴杆分别架设于一支架上,且其中的一轴杆与一支架间轴向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使主轴得以前后回转;一纵向枢轴,是由一从轴底部径向连接于主轴,其上方轴柱顶端是与一长条形板架套接,且从轴具有一固定段,其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一固定片及一旋转片,该固定片及旋转片是形成贴合关系,使板架相对于主轴得以左右回转而成。本技术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该结构的轴杆设有一连动段,以便套接一与其连动的限位片,其朝向邻接支架方向突伸一卡掣端,而该支架顶缘则分别形成一前、后挡缘,以作为该卡掣端前后回转的限制。本技术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该结构的固定片周缘突设一挡片,而旋转片对应伸出一限位端,以致旋转片旋转时,是以该挡片两端作为回转的起始与终点。经由本技术的实施,其不仅令转轴结构具备基本的掀合功能外,同时具有左右旋转的功能。此外,经由限位片的卡掣端与支架的两挡缘的设计,可界定出掀开角度。再者,由旋转片的限位端与固定片的挡片的设计,可界定出板架的回转角度。特别是凸钮与凹孔和卡钮与卡孔的设置,兼具有定位及上锁的功能,诚为同类物品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附图说明为进一步揭示本技术的具体
技术实现思路
,首先请参阅图式图1为本技术转轴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a)及图2(b)为本技术组立后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显示未操作状态;图3(a)及图3(b)为本技术正在操作唯板架呈0度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为本技术正在操作唯板架呈90度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5(a)及图5(b)为本技术正在操作唯板架呈180度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6(a)及图6(b)为本技术正在操作唯板架呈270度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转轴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a)及图8(b)为图7组立后的两不同视角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b所示,基本上,本技术的转轴结构是由一横向枢轴1,及一纵向枢轴2所组合而成。其中,横向枢轴1是由一主轴11两端的轴杆111套接于两呈相向设置的支架12的架孔121,使其得以前后回转。该两支架12供与一物品,诸如机体连结。该主轴11其中的一轴杆111表面设有一连动段112,例如具至少一铣面,以便依序穿套至少一弹性体13,例如碟形弹片,但不以此限,该弹性体13实施时亦可以弹簧为之,以便提供适当的摩擦扭矩。而为进一步限制该横向枢轴1的开合角度,所以,该连动段112于弹性体13外侧另行套接一限位片14,其顶缘侧向延伸一卡掣端141,以便容置于同侧支架12顶部的一前挡缘122及一后挡缘123,以便藉由该卡掣端141的前后回动分别触及该前、后挡缘122和123,以作为外张及闭合的止限,如图所示,若该前后挡缘122和123的夹角为90度,当卡掣端14触及后挡缘123为0度,则表示呈未操作的闭合状,唯触及前挡缘122时,则表示该主轴11旋转90度,而呈掀开状。此外,为使限位片14与支架12于回转过程中形成卡扣效果,该支架12在前、后挡缘122和123下方内壁突设至少一凸钮124,而限位片14对应表面则凹设至少一凹孔142,如图所示,是等角设置四只凹孔142,以便藉由凸钮124卡扣于凹孔142,即可形成定位及上锁效果。再者,该两圆柱形轴杆111端部与架孔121间是以旋压方式结合,所以,其得各自套接一垫片125,以便形成铆接效果,唯不以此为限,其两者间亦得以现有的扣接或螺合方式连结,在此不拟赘述。纵向枢轴2是由一从轴21径向连接于主轴11,例如以底部的固定杆211穿套主轴11中央轴板113的板孔114后,与一垫片115,然后以旋压方式结合为一体。该从轴21上段具有一轴柱212,其设有一呈阶级状的固定段213,例如具至少一铣面,并将至少一弹性体22,例如碟形弹片或弹簧套接于固定段213,再将一固定片23套接于该固定段213,使固定片23与从杆21间形成摩擦扭矩,该固定片23径向突伸一挡片231。其中该弹性体22与固定片23外得套接一尺寸较大的套环24,使其间的间隙,得以令线材如电源线及/或信号线通过,使其不致纠结,并有效地保护线材。随后将一旋转片25套接于轴柱212,其两端分别向上及向下伸出一段扣接端251及一限位端252,该限位端252是可沿着固定片23周缘移动,并以挡片231两端作为左右回转角度的起始与终点。而一长条形板架26以中央的板槽261与轴柱212套接,其对应扣接端251位置形成一扣合槽262,以供其嵌插扣接,使板架26与旋转片25形成连动。该板架26两侧开具接孔263,以便供另一物品,诸如显示屏幕的固定。最后将伸出板架26的轴柱212套接至少一垫片264,并以旋压方式使前述各元件结合于轴柱212之上。尤有进者,该旋转片25另伸出至少一侧翼253,其底面突设一卡钮254,而固定片23周缘则开具若干卡孔232,较佳是等角开具四只卡孔232,使旋转片25于回转过程中,当卡钮254落入卡孔232内,即形成卡扣定位效果。本技术经由上述的说明,经组立后,即形成如图2(a)及图2(b)所示,此时,横向枢轴1及纵向枢轴2均是处于未操作的状态。请参阅图3(a)至图6(b),本技术欲操作时,首先将纵向枢轴1上翻,使卡掣端141触及前挡缘122,且一对凸钮124卡扣于两相对的凹孔142,而形成掀开90度且上锁状(如图3(a)及图3(b)所示)。然后逆时针旋转板架26,使旋转片25与其连动,当两卡钮254扣入一对卡孔232时,该板架26是旋转90度(如图4(a)及图4(b)所示)。当两卡钮254扣入另一对卡孔232时,该板架26是旋转180度,而与主轴11平行(如图5(a)及图5(b)所示)。此时,再逆时针旋转板架26,使两卡钮254再扣入第一对卡孔232时,则代表该板架26旋转270度,而与主轴11呈垂直(如图6(a)及图6(b)所示)。请参阅图7至图8(b),其是揭示本技术转轴结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横向枢轴,是由一主轴两端的轴杆分别架设于一支架上,且其中的一轴杆与一支架间轴向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使主轴得以前后回转;    一纵向枢轴,是由一从轴底部径向连接于主轴,其上方轴柱顶端是与一长条形板架套接,且从轴具有一固定段,其套接至少一弹性体、一固定片及一旋转片,该固定片及旋转片是形成贴合关系,使板架相对于主轴得以左右回转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国铭
申请(专利权)人:骍吉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