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下部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743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一种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抑制蓄电池的振动的车身下部结构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蓄电池封装体和左右的侧框架。蓄电池封装体设置在地板的下方,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有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封装体具备支架。支架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和第二延伸设置部。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单体托架。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壳体的左右的侧壁部,且在左右的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Under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下部结构体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5月25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8-100967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下部结构体。
技术介绍
在车身下部结构体之中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即,在左右的边梁(以下,称为左右的下边梁)之间设置地板,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封装体。蓄电池封装体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有蓄电池(多个蓄电池单体)。蓄电池封装体借助左侧框架安装在左下边梁,借助右侧框架安装在右下边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28193号)。这样,在日本特开2013-28193号的车身下部结构体中,蓄电池封装体借助左侧框架安装在左下边梁,借助右侧框架安装在右下边梁。因此,可以认为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产生的振动向蓄电池封装体内的蓄电池传递。另外,对于日本特开2013-28193号的蓄电池封装体而言,例如,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的蓄电池与蓄电池壳体的侧面没有固定。因此,可以认为在车辆的行驶中蓄电池会产生振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提供一种例如能够在车辆的行驶中抑制蓄电池的振动的车身下部结构体。(1)本专利技术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在地板的下方,且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蓄电池单体;侧框架,其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以及支架,其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和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二延伸设置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单体,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纵壁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在所述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根据上述(1)的方案,将支架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单体,将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壳体的纵壁部(侧壁部)。因此,例如,能够使在车辆的行驶中施加于蓄电池单体的振动经由支架向壳体传递。由此,能够在例如车辆的行驶中抑制壳体的内部的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的振动。另外,通过将支架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单体,将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壳体的纵壁部(侧壁部),由此能够提高蓄电池单体的安装强度。此外,将支架的第二延伸设置部设置在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将第二延伸设置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利用支架抑制侧框架向蓄电池单体侧进行位移的位移量。即,能够利用支架提高蓄电池单体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蓄电池单体不受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影响。(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支架具有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设置的脆弱部。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在支架的第二延伸设置部设置脆弱部,由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容易压溃第二延伸设置部。由此,通过利用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适当地压溃第二延伸设置部,能够利用第二延伸设置部吸收冲击载荷。(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脆弱部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筋条构成。根据上述(3)的方案,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筋条来形成脆弱部,由此能够将脆弱部形成为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侧方的冲击载荷容易适当地压溃。因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适当地压溃脆弱部(即,第二延伸设置部)。由此,能够利用第二延伸设置部良好地吸收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另外,通过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筋条来形成脆弱部,由此能够针对由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引起的上下振动提高脆弱部的刚性。因此,例如,能够使在车辆的行驶中作用于蓄电池单体(蓄电池)的上下方向的振动经由支架适当地向壳体传递。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壳体的内部的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的振动。(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多个横梁,多个所述横梁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上的外端部固定在所述壳体,在多个所述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之间设有所述支架。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多个横梁的车身前后方向之间设有支架。因此,利用支架加强壳体中的横梁之间的部位,由此能够确保横梁之间的部位的刚性。能够将壳体内的横梁的根数抑制为较少,能够确保壳体内的空间较大。由此,能够在不减少在壳体内收纳的蓄电池单体的个数的情况下,在没有设置横梁的位置,提高针对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的强度。(5)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横梁,所述横梁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所述横梁的车宽方向上的外端部固定在所述壳体,所述横梁由至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这两个构件构成,延伸至比所述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所述第二横梁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纵壁部。根据上述(5)的方案,利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构成了横梁。此外,使第二横梁延伸至比第一横梁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仅将第二横梁固定在壳体的纵壁部(即,侧壁部)。因此,与将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这两个构件固定在壳体的纵壁部的情况相比,在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能够适当地压溃横梁。由此,能够利用横梁良好地吸收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另外,例如,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了过大的冲击载荷时,能够利用第一横梁抑制壳体的纵壁部的变形(位移)。由此,能够抑制在壳体内收纳的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的变形(位移)。(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横梁的强度高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使第一横梁的强度高于第二横梁的强度。即,能够使第二横梁比第一横梁容易适当地压溃。因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适当地压溃第二横梁,能够利用第一横梁确保第二横梁的压溃量(即,碰撞行程)良好。由此,能够良好地吸收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并且使冲击载荷不向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传递。即,能够保护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不受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影响。(7)在上述(5)或(6)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横梁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的外端部侧设置的横梁脆弱部。根据上述(7)的方案,在第二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侧设有横梁脆弱部,由此,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从车身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能够积极地(即,更适当地)容易压溃第二横梁。因此,能够确保第二横梁的压溃量(即,碰撞行程)更良好。由此,能够更良好地保护蓄电池单体(即,蓄电池)不受由侧面碰撞导致的冲击载荷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将支架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蓄电池单体,将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壳体的纵壁部。由此,例如,在车辆的行驶中能够抑制蓄电池的振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从后部左斜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体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体的蓄电池封装体去除掉壳体罩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体的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体,其中,/n所述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n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在地板的下方,且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蓄电池单体;/n侧框架,其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以及/n支架,其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和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二延伸设置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单体,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纵壁部,/n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在所述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525 JP 2018-100967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体,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体具备:
蓄电池封装体,其设置在地板的下方,且在壳体的内部收纳有蓄电池单体;
侧框架,其在所述蓄电池封装体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用于对所述蓄电池封装体进行支承;以及
支架,其具有车宽方向内侧的第一延伸设置部和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二延伸设置部,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蓄电池单体,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纵壁部,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在所述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内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架具有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设置的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其中,
所述脆弱部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筋条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体,其中,
所述车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露崎匠小泽裕之筱田龙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