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郝良义专利>正文

内塑金属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874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安全防护和液流输导的新型金属软管,它是由镀锌钢带卷制成的,在卷制成金属软管的同时内衬塑料衬层,并使二者牢固结合成一体。它可取代现有编织金属软管及其它单一功能的金属软管,集防水、防油、防烫、耐压于一体,可显著提高其安全防护的性能。(*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安全防护和液流输导的新型金属软管。目前,作为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和冷却液等液流的输导,均要求采用安全防护措施,也就是要采用既能进行柔性造型,又能对电气线路和输液进行安全防护的用品。现有的防护用品都是只具单一功能的金属软管,如P3型金属软管,不防水、不防油,其功能单一,为柔性造型用;SP3型金属软管虽能防水、防油,但不能防烫、不耐压;BSP3型金属软管能防水、防油、防烫,但只能输导限定压力的液流,且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实际应用中缺少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金属软管,即既能防水、防油、防烫,起保护作用,又能输导一定压力流体的耐压金属软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内塑金属软管,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防水、防油、防烫、耐压,可显著提高安全防护的性能。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附图和实施例可得以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体结构的示意图。本技术的外形结构与现有的金属软管相同,是采用镀锌钢带卷制成的。该金属软管1在卷制的同时,将塑料衬层2均布于金属软管1内壁,并采用加热挤压的工艺方法,使塑料衬层2与金属软管1牢固结合成一体。塑料衬层2的厚度为0.5-1.0mm,主要根据金属软管1的公称直径选取。一般情况下推荐塑料衬层厚度如下当金属软管1的公称直径为8-20mm时,塑料衬层2的厚度为0.5mm;公称直径为25-51mm时,厚度为1.0mm。塑料衬层2的原料优先选用电缆工业用软聚氯乙稀塑料。由于本技术内塑金属软管的外形结构及制造工艺基本上同现有普通金属软管的相近,内衬塑料衬层的热压工艺简单,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容易掌握其制造工艺,所以本技术很容易实施。特别是该产品既能满足柔性造型要求,又能起到安全可靠的防护和液流输导的作用。根据使用性能的要求,只要选用合适的塑料衬层的厚度,就能实现防水、防油、防烫、耐压等功能。又因为其结构简单,制造工艺容易掌握,成品率高,可明显降低能源和原料的消耗,故可拓宽其应用价值和应用范围,是取代编织软管和其它单一功能金属软管的理想的安全防护用品。权利要求1.一种由镀锌钢带卷制成的内塑金属软管,其特征是在金属软管内壁均布塑料衬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其特征是塑料衬层的厚度为0.5-1.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其特征是塑料衬层的原料优先选用电缆工业用软聚氯乙稀塑料。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安全防护和液流输导的新型金属软管,它是由镀锌钢带卷制成的,在卷制成金属软管的同时内衬塑料衬层,并使二者牢固结合成一体。它可取代现有编织金属软管及其它单一功能的金属软管,集防水、防油、防烫、耐压于一体,可显著提高其安全防护的性能。文档编号F16L11/00GK2077072SQ90219548公开日1991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19日专利技术者郝良义 申请人:郝良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镀锌钢带卷制成的内塑金属软管,其特征是在金属软管内壁均布塑料衬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良义
申请(专利权)人:郝良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