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6827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汽车,车载充电装置包括:交流充电接口、电机、电压调整模组和电池包;电机包括:相隔离的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电池包通过电压调整模组与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交流充电接口通过第一开关模组与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模组与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当电池包处于充电状态时,第一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当电池包处于放电状态时,第一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第二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大功率车载充电的隔离,有利于提高充电安全性。

A vehicle charging devic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如图1为现有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拓扑结构,包括:电池包11、电压调整模组12、电机13、交流充电接口14;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当需要控制电机13运行时,继电器S1,S2,S3闭合,继电器S4,S5,S6断开,即交流充电接口断开,电池包11放电,经过直流-直流(DC-DC)电路调整电压,并经过开关管Q1,Q2,Q3,Q4,Q5,Q6进行逆变处理,输出交流电控制电机运转;当需要充电时,继电器S1,S2,S3断开,继电器S4,S5,S6闭合,市电经过电机13中的三个电感,而后由开关管Q1,Q2,Q3,Q4,Q5,Q6进行整流,并经过DC-DC电路调整后的直流电向电池包11供电。这种车载充电装置的拓扑结构是非隔离拓扑结构,在充电时不能检测电池的绝缘电阻,存在电池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及汽车,以解决现有车载充电装置为非隔离拓扑结构,存在电池安全风险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交流充电接口、电机、电压调整模组和电池包;所述电机包括:相隔离的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电压调整模组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通过第一开关模组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模组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输入端连接;当所述电池包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当所述电池包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可选的,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设置于所述电机的定子槽内,且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之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之间设有绝缘层。可选的,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为三相定子绕组。可选的,所述三相定子绕组为星形连接三相绕组。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交流充电接口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绕组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相绕组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的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相绕组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均闭合;当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均断开。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和第六开关;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绕组通过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绕组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相绕组通过所述第五开关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相绕组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相绕组通过所述第六开关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相绕组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四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均闭合;当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第四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和所述第六开关均断开。可选的,所述电压调整模组包括整流/逆变电路和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电池包依次通过所述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整流/逆变电路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方案中,当所述电池包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即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相隔离构成变压器,将交流充电接口处的电压向电池传输;当所述电池包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处于闭合状态,即电机与交流充电接口之间断开,第一定子绕组结构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并联作为电机的定子绕组。该方案通过对电机的复合使用,减小了电动汽车充电,电机控制方案的成本,避免增加车载充电装置的体积,同时实现了大功率车载充电的隔离,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表示非隔离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拓扑结构;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框图之一;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的定子槽的示意图;图4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框图之二;图5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载充电装置的拓扑结构;图6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汽车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1、交流充电接口;22、电机;23、电压调整模组;24、电池包;25、第一开关模组;26、第二开关模组;27、电机控制器;28、配电盒;221、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2、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3、定子槽;224、绝缘层;2211、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绕组;2212、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相绕组;2213、第一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相绕组;2221、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绕组;2222、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二相绕组;2223、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三相绕组;231、整流/逆变电路;232、直流-直流变换电路;251、第一开关;252、第二开关;253、第三开关;261、第四开关;262、第五开关;263、第六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交流充电接口21、电机22、电压调整模组23和电池包24。所述电机22包括:相隔离的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所述电池包24通过所述电压调整模组23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21通过第一开关模组25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模组26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其中,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断开状态;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闭合状态。具体的,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充电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断开状态,使得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相隔离构成变压器。这样交流充电接口21的交流电通过变压器的原边侧(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传输至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充电接口(21)、电机(22)、电压调整模组(23)和电池包(24);/n所述电机(22)包括:相隔离的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n所述电池包(24)通过所述电压调整模组(23)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21)通过第一开关模组(25)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模组(26)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n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断开状态;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闭合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充电接口(21)、电机(22)、电压调整模组(23)和电池包(24);
所述电机(22)包括:相隔离的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
所述电池包(24)通过所述电压调整模组(23)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交流充电接口(21)通过第一开关模组(25)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开关模组(26)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的输入端连接;
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断开状态;当所述电池包(24)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处于断开状态,所述第二开关模组(26)处于闭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设置于所述电机(22)的定子槽(223)内,且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位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之间设有绝缘层(224)。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绕组结构(221)和第二定子绕组结构(222)为三相定子绕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定子绕组为星形连接三相绕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组(25)包括第一开关(251)、第二开关(252)和第三开关(253);
所述交流充电接口(2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251)与所述第二定子绕组结构的第一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春鹏肖胜然苏伟蒋荣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