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015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千斤顶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该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包括底板、缸体和加压装置,所述的缸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并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内壳体的内部为抬升腔,所述的抬升腔内设有顶杆;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泵体和加压杆,所述泵体的轴线相对于顶杆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所述的顶杆与内壳体之间设有过渡组件,所述的过渡组件套设在顶杆外并与顶杆同轴设置,所述的过渡组件与顶杆和内壳体分别滑动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密封件。以上所述的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改变加压装置的设置和运动方向,从而从原理上降低立式千斤顶的总高,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车型。

A multi section ultra thin vertical j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
本技术涉及千斤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
技术介绍
在汽车进行换胎等维修操作时,经常会使用立式千斤顶作为辅助工具,对汽车进行部分抬高。但由于很多汽车的底盘较低,常规的立式千斤顶由于加压装置的活动空间限制,总高相对较大,很难放入,限制了千斤顶的适用范围,也影响了汽车的维修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改变加压装置的设置和运动方向,从而从原理上降低立式千斤顶的总高,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车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包括底板、缸体和加压装置,所述的缸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并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内壳体的内部为抬升腔,所述的抬升腔内设有顶杆;所述的加压装置包括泵体和加压杆,所述泵体的轴线相对于顶杆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所述的泵体内设有加压腔,所述的加压腔上设有与储油腔连通的进油口,及与抬升腔连通的出油口;所述的泵体内还设有集成阀块,所述的集成阀块包括控制液压油从储油腔单向流至加压腔的进液阀,及控制液压油从加压腔单向流至抬升腔的出液阀;所述的顶杆与内壳体之间设有过渡组件,所述的过渡组件套设在顶杆外并与顶杆同轴设置,所述的过渡组件与顶杆和内壳体分别滑动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密封件。由于所述泵体的轴线相对于顶杆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泵体以及加压杆的安装和操作空间可以向水平方向扩展,降低泵体和加压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达到降低千斤顶整体高度的目的,以适应不同底盘高度的车辆。另外,将进油阀和出液阀集合至集成阀块内,提高了千斤顶整体的模块化生产,降低了底板的加工难度,同时在装配的过程中,阀体完全集中在集成阀块内,无需在底板各处分别安装,安装程序简化,效率提高。作为优选,所述泵体与加压杆共同确定的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5°~30°,且所述的加压杆斜向上设置。由于底板的厚度较小,泵体距离地面的高度有限,将操作杆倾斜设置,可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作为优选,所述的过渡组件为多节伸缩结构,以多节伸缩的形式来弥补千斤顶高度的不足,确保千斤顶抬升高度足够。作为优选,所述的集成阀块还包括用于限制加压腔内最大压力的安全阀。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中泵体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中集成阀块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中集成阀块另一视角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包括底板5、缸体3和加压装置4,所述的缸体3包括内壳体33和外壳体31,并在内壳体33与外壳体31之间形成储油腔32,所述内壳体33的内部为抬升腔,所述的抬升腔内设有顶杆1;所述的加压装置4包括泵体41和加压杆42,所述泵体41的轴线相对于顶杆1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所述泵体41与加压杆42共同确定的平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5°~30°,即图1中的α角,且所述的加压杆42斜向上设置。由于底板5的厚度较小,泵体41距离地面的高度有限,将操作杆倾斜设置,可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如图4所示,所述的泵体41内设有加压腔,所述的加压腔上设有与储油腔32连通的进油口44,及与抬升腔连通的出油口43;所述的泵体41内还设有集成阀块6,所述的集成阀块6包括控制液压油从储油腔32单向流至加压腔的进液阀62,及控制液压油从加压腔单向流至抬升腔的出液阀61。所述的集成阀块6还包括用于限制加压腔内最大压力的安全阀63。如图1所示,所述的顶杆1与内壳体33之间设有过渡组件2,所述的过渡组件2套设在顶杆1外并与顶杆1同轴设置,所述的过渡组件2与顶杆1和内壳体33分别滑动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密封件。所述的过渡组件2为多节伸缩结构,以多节伸缩的形式来弥补千斤顶高度的不足,确保千斤顶抬升高度足够。如图1所示,由于所述泵体41的轴线相对于顶杆1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泵体41以及加压杆42的安装和操作空间可以向水平方向扩展,降低泵体41和加压杆42在竖直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达到降低千斤顶整体高度的目的,以适应不同底盘高度的车辆。另外,如图4-图6所示,将进油阀和出液阀61集合至集成阀块6内,提高了千斤顶整体的模块化生产,降低了底板5的加工难度,同时在装配的过程中,阀体完全集中在集成阀块6内,无需在底板5各处分别安装,安装程序简化,效率提高。以上所述的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改变加压装置的设置和运动方向,从而从原理上降低立式千斤顶的总高,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的车型。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包括底板(5)、缸体(3)和加压装置(4),所述的缸体(3)包括内壳体(33)和外壳体(31),并在内壳体(33)与外壳体(31)之间形成储油腔(32),所述内壳体(33)的内部为抬升腔,所述的抬升腔内设有顶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装置(4)包括泵体(41)和加压杆(42),所述泵体(41)的轴线相对于顶杆(1)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所述的泵体(41)内设有加压腔,所述的加压腔上设有与储油腔(32)连通的进油口(44),及与抬升腔连通的出油口(43);所述的泵体(41)内还设有集成阀块(6),所述的集成阀块(6)包括控制液压油从储油腔(32)单向流至加压腔的进液阀(62),及控制液压油从加压腔单向流至抬升腔的出液阀(61);所述的顶杆(1)与内壳体(33)之间设有过渡组件(2),所述的过渡组件(2)套设在顶杆(1)外并与顶杆(1)同轴设置,所述的过渡组件(2)与顶杆(1)和内壳体(33)分别滑动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密封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节超薄型立式千斤顶,包括底板(5)、缸体(3)和加压装置(4),所述的缸体(3)包括内壳体(33)和外壳体(31),并在内壳体(33)与外壳体(31)之间形成储油腔(32),所述内壳体(33)的内部为抬升腔,所述的抬升腔内设有顶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装置(4)包括泵体(41)和加压杆(42),所述泵体(41)的轴线相对于顶杆(1)的轴线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所述的泵体(41)内设有加压腔,所述的加压腔上设有与储油腔(32)连通的进油口(44),及与抬升腔连通的出油口(43);所述的泵体(41)内还设有集成阀块(6),所述的集成阀块(6)包括控制液压油从储油腔(32)单向流至加压腔的进液阀(62),及控制液压油从加压腔单向流至抬升腔的出液阀(61);所述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华其
申请(专利权)人:海盐华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