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84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滑板车。该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浮动组件、支撑轮和调节部,浮动组件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支撑轮分别与浮动组件相连接,两个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浮动组件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调节部与浮动组件相连接,以通过调节部驱动浮动组件动作以使两个支撑轮的轴线同轴。利用浮动组件改变两个支撑轮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通过调节部对浮动组件作用,以使浮动组件恢复形变,提高了滑板车的越障性能及平衡性能,并且使车体组件在无人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直立姿态。

Scoo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板车
本技术涉及交通运输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滑板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正三轮滑板车具有三个滚轮,即一个滚轮设置在滑板车的前方,两个滚轮设置在后方,这样设置使正三轮滑板车具有基本的稳定性;然而,正三轮滑板车在越障过程中,两个后滚轮因接触到的路障不同,会导致车身歪斜,并且,正三轮滑板车在转向过程中,两个后滚轮在车载重物向心力的作用下也会有倾倒的趋势,导致正三轮滑板车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滑板车在路径较差路段行驶的稳定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车体组件具有承载面;浮动组件,浮动组件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支撑轮,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支撑轮分别与浮动组件相连接,两个支撑轮的轴线均与承载面平行,两个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浮动组件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调节部,调节部与车体组件和浮动组件均相连接,以通过调节部驱动浮动组件动作以使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调节部为弹性件,弹性件与车体组件相连接,弹性件与浮动组件相抵接,以通过弹性件的弹力驱动浮动组件动作以使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两个支撑轮包括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浮动组件包括依次相铰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三连杆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第一连杆位于第三连杆的上方,第二连杆与第一支撑轮相连接,第四连杆与第二支撑轮相连接,其中,弹性件与第一连杆和/或第三连杆相抵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杆上设置有限位部,弹性件与限位部相抵接。进一步地,车体组件包括:车架;安装基体,安装基体与车架的端部相连接,安装基体的上端与第一连杆可转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的下端与第三连杆可转动地相连接,弹性件与安装基体相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杆本体,第一杆本体的第一端与第四连杆相铰接,第一杆本体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相铰接,第一杆本体的中部与安装基体相铰接;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设置于第一杆本体的第一端并与弹性件相抵接;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于第一杆本体的第二端并与弹性件相抵接;其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形成限位部,其中,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位于弹性件的同一侧。进一步地,弹性件的中部与安装基体固定连接,弹性件的第一端朝第一支撑轮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一限位件相抵接,弹性件的第二端朝第二支撑轮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二限位件相抵接。进一步地,弹性件为板簧,板簧与车体组件可拆卸地相连接,以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板簧改变板簧对浮动组件的弹力。进一步地,安装基体和车架一体成型设置,或安装基体和车架可拆卸地相连接。进一步地,滑板车还包括:导向轮,导向轮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导向轮与浮动组件具有预设距离地设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滑板车的车体组件和支撑轮之间设置浮动组件,并在浮动组件上设置调节部,利用浮动组件改变两个支撑轮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再通过调节部对浮动组件作用,以使浮动组件恢复形变,提高了滑板车的越障性能及平衡性能,并且使车体组件在无人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直立姿态。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滑板车的浮动组件和调节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滑板车的浮动组件和调节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滑板车的浮动组件和调节部的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车体组件;11、车架;1121、承载面;12、安装基体;20、浮动组件;21、第一连杆;211、第一杆本体;212、限位部;2121、第一限位件;2122、第二限位件;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第四连杆;30、导向轮;31、第一支撑轮;32、第二支撑轮;40、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10、浮动组件20、支撑轮和调节部,车体组件10具有承载面1121,浮动组件20与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支撑轮分别与浮动组件20相连接,两个支撑轮的轴线均与承载面1121平行,两个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以通过浮动组件20在预设线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10保持平衡,调节部与浮动组件20相连接,以通过调节部驱动浮动组件20动作以使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其中,不同的路况如平路、碎石路、土路等路面,路面可处于平整或不同起伏状态。预设线为垂直于承载面的直线。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滑板车的车体组件10和支撑轮之间设置浮动组件20,并在浮动组件20上设置调节部,利用浮动组件20改变两个支撑轮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以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再通过调节部对浮动组件20作用,以使浮动组件20恢复形变,提高了滑板车的越障性能及平衡性能,并且使车体组件在无人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直立姿态。如图1和图3所示,调节部为弹性件40,弹性件40与车体组件10相连接,弹性件40与浮动组件20相抵接,以通过弹性件40的弹力驱动浮动组件20动作以使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通过将调节部设置为弹性件40,弹性件40利用自身的弹力限制浮动组件20动作,并能通过弹力驱动浮动组件恢复形变,以使滑板车在平时停靠或者无人自动控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直立,并且不影响骑行体验。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部也可以为非弹性件,调节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驱动部,压力传感器与承载面1121相连接以接收承载面1121受到的压力信号,压力传感器与驱动部电连接,驱动部具有止挡件,止挡件具有避让浮动组件20的避让位置,以及具有限制浮动组件20动作的限制位置,当压力传感器没有接受到预设压力信号时,驱动部的止挡件位于避让位置,当压力传感器接受到预设压力信号时,驱动部的止挡件从避让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以限制浮动组件20摆动。如图2和图3所示,车体组件10具有承载面1121,两个支撑轮包括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组件(10),所述车体组件(10)具有承载面(1121);/n浮动组件(20),所述浮动组件(20)与所述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n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轮分别与所述浮动组件(20)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均与所述承载面(1121)平行,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通过所述浮动组件(20)在预设线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预设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1121);/n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车体组件(10)和所述浮动组件(20)均相连接,以通过所述调节部驱动所述浮动组件(20)动作以使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组件(10),所述车体组件(10)具有承载面(1121);
浮动组件(20),所述浮动组件(20)与所述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
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轮分别与所述浮动组件(20)相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均与所述承载面(1121)平行,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通过所述浮动组件(20)在预设线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预设线垂直于所述承载面(1121);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车体组件(10)和所述浮动组件(20)均相连接,以通过所述调节部驱动所述浮动组件(20)动作以使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为弹性件(40),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车体组件(10)相连接,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浮动组件(20)相抵接,以通过所述弹性件(40)的弹力驱动所述浮动组件(20)动作以使两个所述支撑轮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轮包括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所述浮动组件(20)包括依次相铰接的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所述第一连杆(21)与所述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与所述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位于所述第三连杆(23)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杆(22)与所述第一支撑轮(31)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杆(24)与所述第二支撑轮(32)相连接,其中,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第一连杆(21)和/或所述第三连杆(23)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1)上设置有限位部(212),所述弹性件(40)与所述限位部(212)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组件(10)包括:
车架(11);
安装基体(12),所述安装基体(12)与所述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卫宁薛超郝旭昶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