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飞专利>正文

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843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槽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滑板底部的四周均焊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延伸至凹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的底部与凹槽内部的底部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车身、滑槽、滑板、凹槽、车轮、第一微型气缸、第一限位槽、支撑杆、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角度调节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尾翼无法对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该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可以对尾翼的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优点,方便汽车调节不同阶段的附着力,增强汽车的稳定性。

An improved rear wing of car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
本技术涉及汽车尾翼
,具体为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
技术介绍
汽车尾翼的专业名称为“汽车扰流器”,专业的叫法为扰流板,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尾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如果车尾的升力比车头的升力大,就容易导致车辆过度转向、后轮抓地力减少以及高速稳定性变差。目前安装尾翼已经成为年轻车主彰显时尚个性的一种方式,安装大气美观的尾翼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然而貌似简单的尾翼安装也有一定的学问,而现有的汽车尾翼仅仅是固定安装在车身后面,对汽车阻力的引导作用也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不同车速和载重对汽车进行附着力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具备可以对尾翼的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尾翼无法对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槽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滑板底部的四周均焊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延伸至凹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的底部与凹槽内部的底部相接触,所述滑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微型气缸,所述第一微型气缸远离滑槽内壁的一端与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槽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滑板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穿过第一限位槽并延伸至车身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的底部设置有角度调节结构。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开设于第一限位槽的后方,所述滑板顶部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微型气缸,所述第二微型气缸的顶部穿过第二限位槽并延伸至车身的外部与第一扰流板的底部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微型气缸的顶部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顶部与第一扰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顶部与第一扰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的外形均为流线型,所述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的材质均为碳纤维。优选的,所述滑板的顶部与滑槽内部的顶部相接触,所述滑板的底部与滑槽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优选的,所述滑板的长度要大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之间的距离,所述支撑杆与第二微型气缸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车身、滑槽、滑板、凹槽、车轮、第一微型气缸、第一限位槽、支撑杆、第一扰流板、第二扰流板和角度调节结构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尾翼无法对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该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可以对尾翼的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优点,方便汽车调节不同阶段的附着力,增强汽车的稳定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槽和第二微型气缸的配合使用,可以对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的受力角度进行调节,能够有效增强附着力,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块,能够使第二微型气缸将第一扰流板进行平稳的顶起,通过设置第二支撑块,能够便于第二扰流板以第二支撑块为圆心进行角度调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右视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角度调节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身、2滑槽、3滑板、4凹槽、5支架、6车轮、7第一微型气缸、8第一限位槽、9支撑杆、10第一扰流板、11第二扰流板、12角度调节结构、121第二限位槽、122第二微型气缸、13第一支撑块、14第二支撑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包括车身1,车身1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3,滑槽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4,滑板3底部的四周均焊接有支架5,支架5的底部延伸至凹槽4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6,车轮6的底部与凹槽4内部的底部相接触,滑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微型气缸7,第一微型气缸7远离滑槽2内壁的一端与滑板3的侧面固定连接,滑槽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8,滑板3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的顶部穿过第一限位槽8并延伸至车身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扰流板10,第一扰流板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扰流板11,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设置有角度调节结构12,角度调节结构12包括第二限位槽121,第二限位槽121开设于第一限位槽8的后方,滑板3顶部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微型气缸122,第二微型气缸122的顶部穿过第二限位槽121并延伸至车身1的外部与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活动连接,第二微型气缸122的顶部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支撑块13,第一支撑块13的顶部与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杆9的顶部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第二支撑块14,第二支撑块14的顶部与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扰流板10和第二扰流板11的外形均为流线型,第一扰流板10和第二扰流板11的材质均为碳纤维,滑板3的顶部与滑槽2内部的顶部相接触,滑板3的底部与滑槽2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滑板3的长度要大于第一限位槽8和第二限位槽121之间的距离,支撑杆9与第二微型气缸122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槽121和第二微型气缸122的配合使用,可以对第一扰流板10和第二扰流板11的受力角度进行调节,能够有效增强附着力,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块13,能够使第二微型气缸122将第一扰流板10进行平稳的顶起,通过设置第二支撑块14,能够便于第二扰流板11以第二支撑块14为圆心进行角度调节,通过设置车身1、滑槽2、滑板3、凹槽4、支架5、车轮6、第一微型气缸7、第一限位槽8、支撑杆9、第一扰流板10、第二扰流板11和角度调节结构12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尾翼无法对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问题,该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可以对尾翼的引导面积和引导角度进行调节的优点,方便汽车调节不同阶段的附着力,增强汽车的稳定性。使用时,当汽车在进行行驶时,车速开始提升后,通过外设控制器启动第一微型气缸7,第一微型气缸7带动滑板3在滑槽2的内部进行滑动,此时,支架5和车轮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所述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3),所述滑槽(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4),所述滑板(3)底部的四周均焊接有支架(5),所述支架(5)的底部延伸至凹槽(4)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6),所述车轮(6)的底部与凹槽(4)内部的底部相接触,所述滑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微型气缸(7),所述第一微型气缸(7)远离滑槽(2)内壁的一端与滑板(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槽(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8),所述滑板(3)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的顶部穿过第一限位槽(8)并延伸至车身(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扰流板(10),所述第一扰流板(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扰流板(11),所述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设置有角度调节结构(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所述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3),所述滑槽(2)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4),所述滑板(3)底部的四周均焊接有支架(5),所述支架(5)的底部延伸至凹槽(4)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6),所述车轮(6)的底部与凹槽(4)内部的底部相接触,所述滑槽(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微型气缸(7),所述第一微型气缸(7)远离滑槽(2)内壁的一端与滑板(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槽(2)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限位槽(8),所述滑板(3)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杆(9),所述支撑杆(9)的顶部穿过第一限位槽(8)并延伸至车身(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扰流板(10),所述第一扰流板(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扰流板(11),所述第一扰流板(10)的底部设置有角度调节结构(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轿车稳定性的尾翼,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结构(12)包括第二限位槽(121),所述第二限位槽(121)开设于第一限位槽(8)的后方,所述滑板(3)顶部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微型气缸(122),所述第二微型气缸(122)的顶部穿过第二限位槽(121)并延伸至车身(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
申请(专利权)人:陈飞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