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线管控制阀和包括该螺线管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007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3:33
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螺线管控制阀。在螺线管控制阀(300)中,固定铁芯(332)具有:嵌合部(332b1),所述嵌合部(332b1)与形成于螺线管外壳(331)的端面(331d)的嵌合孔(331e)嵌合;以及突出部(332b2),所述突出部(332b2)从螺线管外壳(331)的端面(331d)朝向阀主体(311)突出,并且所述突出部(332b2)具有内部空间。此外,突出部(332b2)的前端侧部位(332b3)与形成于阀主体(311)的嵌合孔(314)嵌合,从而使阀主体(311)与螺线管外壳(331)经由固定铁芯(332)而一体化。固定铁芯(332)的突出部(332b2)的所述内部空间构成对阀芯(341)进行收容的阀室(33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螺线管控制阀和包括该螺线管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线管控制阀,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可变容量压缩机的螺线管控制阀和包括该螺线管控制阀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螺线管控制阀的一例,已知有一种专利文献1记载的螺线管阀。专利文献1记载的螺线管阀1包括:阀主体(阀壳)4,上述阀主体4形成有对阀芯3b进行收容的阀室3a和阀座(阀孔)3c;螺线管部2,上述螺线管部2配置于阀主体4的一侧,并对阀芯3b施加闭阀方向的作用力;以及波纹管组装件10,上述波纹管组装件10配置于阀主体4的另一侧,并响应于压力而对阀芯3b施加开阀方向的作用力。螺线管部2构成为包括:线圈2a;柱塞(可动铁芯)2b,上述柱塞(可动铁芯)2b经由阀杆5及螺线管侧杆5c而与阀芯3b连结;以及中心柱(固定铁芯)2c,通过向线圈2a供给电流,从而使柱塞2b被朝中心柱2c吸引,以产生与电流值相应的作用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826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螺线管阀1中,构成为在阀主体4的螺线管部2侧的端部处内嵌有中心柱2c的端部,并且外嵌有螺线管部2的外壳构件。也就是说,阀主体4的螺线管部2侧的上述端部具有内外两层的嵌合部(参照图1)。因此,存在不容易进行阀主体4的尺寸管理且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变高这样的技术问题。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线管控制阀,与以往相比,能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螺线管控制阀包括:阀主体,所述阀主体形成有阀孔,所述阀孔构成流体通路的一部分;阀单元,所述阀单元具有将所述阀孔打开、关闭的阀芯;螺线管部,所述螺线管部具有固定铁芯、可动铁芯、线圈和螺线管外壳,所述螺线管外壳对所述固定铁芯、所述可动铁芯和所述线圈进行保持或收容,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而使所述可动铁芯朝向所述固定铁芯移动,从而使闭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以及感压装置,所述感压装置响应于外部压力而使开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所述固定铁芯具有嵌合部和突出部,所述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端面的第一嵌合孔嵌合,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所述端面朝向所述阀主体突出,并且所述突出部具有内部空间,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侧部位与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第二嵌合孔嵌合,从而使所述阀主体与所述螺线管外壳经由所述固定铁芯而一体化。此外,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内部空间构成对所述阀芯进行收容的阀室或是作用有所述外部压力的感压室。专利技术效果在所述螺线管控制阀中,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所述端面的所述第一嵌合孔嵌合,并且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前端侧部位与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所述第二嵌合孔嵌合,由此使所述阀主体与所述螺线管外壳经由所述固定铁芯而一体化。即,所述阀主体仅内嵌有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前端侧部位。因此,与阀主体具有内外两层的嵌合部的现有技术相比,容易进行阀主体的尺寸管理,可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由于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内部空间构成阀室或所述感压室,因此,即使在所述固定铁芯具有所述突出部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所述螺线管控制阀的轴向长度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适用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示意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用于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控制阀(螺线管控制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图。图4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图。图5是表示上述控制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是表示上述控制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图8是图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适用的斜板式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示意结构的剖视图。上述可变容量压缩机构成为主要适用于车用空调系统的无离合器压缩机。可变容量压缩机100包括:缸体101,上述缸体101形成有多个缸膛101a;前壳102,上述前壳102设于缸体101的一端侧;以及缸盖104,上述缸盖104隔着阀板103设于缸体101的另一端侧。此外,缸体101、前壳102、阀板103和缸盖104通过多个贯穿螺栓105紧固而构成压缩机外壳。此外,通过缸体101和前壳102形成曲柄室140,驱动轴110设置成横穿曲柄室140内。驱动轴110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上述压缩机外壳。另外,虽然在图中省略,但在前壳102与缸体101之间配置有中心垫圈,在缸体101与缸盖104之间,除了阀板103之外,还配置有缸垫圈、吸入阀形成板、吐出阀形成板和盖垫圈。在驱动轴110的轴向的中间部的周围配置有斜板111。斜板111经由连杆机构120而与固定于驱动轴110的转子112连结,从而与驱动轴110一起旋转。此外,斜板111构成为能改变相对于与驱动轴110的轴线O正交的平面的角度(以下称为“倾角”)。连杆机构120包括:第一臂112a,上述第一臂112a从转子112突出设置;第二臂111a,上述第二臂111a从斜板111突出设置;以及连杆臂121,上述连杆臂121的一端侧经由第一连结销122连结成相对于第一臂112a自由转动,另一端侧经由第二连结销123连结成相对于第二臂111a自由转动。供驱动轴110插通的斜板111的通孔111b形成为能供斜板111在最大倾角至最小倾角的范围内倾斜运动的形状。在通孔111b中形成有与驱动轴110抵接的最小倾角限制部。在将斜板111与驱动轴110的轴线O正交时的斜板111的倾角(最小倾角)设为0°的情况下,贯穿孔111b的上述最小倾角限制部形成为:当斜板111的倾角为大致0°时与驱动轴110抵接,并对斜板111更进一步的倾斜运动进行限制。此外,斜板111在其倾角为最大倾角时与转子112抵接以限制进一步的倾斜运动。在驱动轴110上安装有倾角减小弹簧114和倾角增大弹簧115,其中,上述倾角减小弹簧114将斜板111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减小的方向施力,上述倾角增大弹簧115将斜板111朝使斜板111的倾角增大的方向施力。倾角减小弹簧114配置于斜板111与转子112之间,倾角增大弹簧115安装于斜板111与固定于驱动轴110的弹簧支承构件116之间。在此,在斜板111的倾角为上述最小倾角时,设定为倾角增大弹簧115的作用力比倾角减小弹簧114的作用力大,在驱动轴110不旋转时,斜板111被定位于倾角减小弹簧114的作用力与倾角增大弹簧115的作用力平衡的倾角处。驱动轴110的一端(图1中的左端)在前壳102的轴套部102a内贯穿并延伸至前壳102的外侧。此外,在驱动轴110的上述一端连结有省略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在驱动轴110与轴套部102a之间设有轴封装置130,通过轴封装置130将曲柄室140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n阀主体,所述阀主体形成有阀孔,所述阀孔构成流体通路的一部分;/n阀单元,所述阀单元具有将所述阀孔打开、关闭的阀芯;/n螺线管部,所述螺线管部具有固定铁芯、可动铁芯、线圈和螺线管外壳,所述螺线管外壳对所述固定铁芯、所述可动铁芯和所述线圈进行保持或收容,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而使所述可动铁芯朝向所述固定铁芯移动,从而使闭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以及/n感压装置,所述感压装置响应于外部压力而使开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n所述固定铁芯具有嵌合部和突出部,所述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端面的第一嵌合孔嵌合,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所述端面朝向所述阀主体突出,并且所述突出部具有内部空间,/n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侧部位与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第二嵌合孔嵌合,从而使所述阀主体与所述螺线管外壳经由所述固定铁芯而一体化,/n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内部空间构成对所述阀芯进行收容的阀室或是作用有所述外部压力的感压室。/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509 JP 2017-0933871.一种螺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主体,所述阀主体形成有阀孔,所述阀孔构成流体通路的一部分;
阀单元,所述阀单元具有将所述阀孔打开、关闭的阀芯;
螺线管部,所述螺线管部具有固定铁芯、可动铁芯、线圈和螺线管外壳,所述螺线管外壳对所述固定铁芯、所述可动铁芯和所述线圈进行保持或收容,通过对所述线圈通电而使所述可动铁芯朝向所述固定铁芯移动,从而使闭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以及
感压装置,所述感压装置响应于外部压力而使开阀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所述阀单元,
所述固定铁芯具有嵌合部和突出部,所述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端面的第一嵌合孔嵌合,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螺线管外壳的所述端面朝向所述阀主体突出,并且所述突出部具有内部空间,
所述突出部的前端侧部位与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第二嵌合孔嵌合,从而使所述阀主体与所述螺线管外壳经由所述固定铁芯而一体化,
所述固定铁芯的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内部空间构成对所述阀芯进行收容的阀室或是作用有所述外部压力的感压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的外径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前端侧部位的外径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铁芯具有一端面侧的小径部和另一端面侧的大径部,所述小径部收容于所述螺线管外壳,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的直径,所述大径部的靠所述小径部一侧的部位构成所述嵌合部,所述大径部的除了所述嵌合部之外的部位构成所述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空间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面开口,
在所述突出部的除了所述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幸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汽车部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