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柱式起落架
本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柱式起落架。
技术介绍
起落架为飞行器着陆装置,用于支持载机,吸收着陆能量,缓冲着陆和滑跑冲击载荷。为满足地面稳定性,通常将起落架外撇以增加横向轮距。常见的构型有两种起落架,一种是外撇支柱式起落架,另一种是外撇摇臂式起落架。常见的外撇支柱式起落架如图3所示,由缓冲支柱、侧撑杆5、上扭力臂12、下扭力臂4和机轮3等组成,起落架通过缓冲支柱的外筒1上端的关节及侧撑杆5一端的双耳与机身固定连接,侧撑杆5另一端与外筒1固定连接,在着陆过程中,机轮带动活塞杆6沿外筒1轴向运动,缓冲支柱外撇后,由于缓冲支柱、机身(图中虚线)、侧撑杆5的形成刚性连接的三角形固定结构,机轮沿机身垂向向上运动的同时,沿机身侧向向机身对称面运动,机轮会发生侧滑现象。外撇摇臂式起落架,在着陆过程中横向轮距保持不变,但结构重量代价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撇支柱式起落架,在着陆过程中机轮不会发生侧滑现象。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柱式起落架,包括缓冲支柱、撑杆(5)、上扭力臂(2)、下扭力臂(4)和机轮(3),其中支柱式起落架分别通过缓冲支柱的外筒(1)的上部关节轴承和撑杆(5)一端与机身连接,撑杆(5)另一端与上扭力臂(2)连接,上扭力臂(2)通过连接销与缓冲支柱外筒(1)连接,下扭力臂(4)通过连接销与缓冲支柱的活塞杆(6)连接,上扭力臂(2)与缓冲支柱的外筒(1)的连接位置位于缓冲支柱的靠机轮(3)侧,下扭力臂(4)与缓冲支柱的活塞杆(6)的连接位置位于缓冲支柱的另一侧,上扭力臂(2)和下扭力臂(4)连接,机轮(3)固定在活塞杆端部的轮轴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柱式起落架,包括缓冲支柱、撑杆(5)、上扭力臂(2)、下扭力臂(4)和机轮(3),其中支柱式起落架分别通过缓冲支柱的外筒(1)的上部关节轴承和撑杆(5)一端与机身连接,撑杆(5)另一端与上扭力臂(2)连接,上扭力臂(2)通过连接销与缓冲支柱外筒(1)连接,下扭力臂(4)通过连接销与缓冲支柱的活塞杆(6)连接,上扭力臂(2)与缓冲支柱的外筒(1)的连接位置位于缓冲支柱的靠机轮(3)侧,下扭力臂(4)与缓冲支柱的活塞杆(6)的连接位置位于缓冲支柱的另一侧,上扭力臂(2)和下扭力臂(4)连接,机轮(3)固定在活塞杆端部的轮轴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柱式起落架,其中撑杆(5)的形状为梯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兰明,黄建新,陶周亮,解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