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3033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固定连接于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的压力传感器主体,通过在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形成具有同轴环形结构的压力传感器主体,当外电极层感受到外部压力而产生形变时,外电极层向内贴附到电介质层与内电极层共同形成电极/电介质/电极的电容器结构,且外电极层与内电极层的对接面积随着外部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形成电容的容量发生改变,通过电容检测装置获取的电量具体变化,推测知晓外部压力的数值,实现实时检测介入导管头部所受外部压力变化的目的。压力传感器主体具备力学柔韧性能,可随介入导管任意弯曲,适应介入体内弯曲血管的应用场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治疗用微型压力传感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
技术介绍
在我国,针对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微波治疗或者以上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由于恶性肿瘤具有发病隐秘和复发转移率高的特点,常规治疗手段存在精准性差、副作用大和疗效差的弊端。近年,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其治疗方式是局部的,有别于传统内、外科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而逐渐被公认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肿瘤介入治疗手术的成败在于能否实现精准的局部靶向药物灌注和栓塞剂注射。影响注射的因素包括微导管的头端位置、靶向血管的直径及分支数量、局部血液的流动速度、栓塞剂的颗粒直径和粘稠度等。其中,局部血液的流速是关键因素。医生需依据微导管出药口附近血流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注射速度和注射量,使药物注射与脉动血流趋于同步,尽可能减少返流现象的发生,才能将药物精准送达靶向血管且不对其他非靶向血管产生影响。医生必须耐心操作,稍有失误便可能引起放射性药物放置失败、栓塞不足或过度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带来后遗症。因此,为保证手术精度,医生不得不长时间操作,承受大量X射线辐照所带来的职业风险。为改变以上现状,开发智能药物自动推注设备更为重要,智能药物自动推注设备,首先需要准确获取介入微导管头部出药口附近的局部血液流速信息,然后基于算法自动控制药物推注的速度和流量,并且基于血液的脉动变化做出药物推注的动态实时调整,从而获得比医生凭借手感和经验操作更为精准的靶向给药。目前的血液流速测量方法都无法实现对于处于身体内部且狭窄弯曲的血管内脉动血液的压力信息的无干扰、实时、精准检测,这成为了开发智能药物自动推注设备的首要瓶颈。因此需要设计一款能获取导管头部血液压力信息的传感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于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的环形压力传感器主体,所述压力传感器主体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内电极层、良好离子传导性的电介质层、不导电的间隔层、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外电极层、封装层,上述的内电极层、电介质层、间隔层及外电极层、封装层的拉伸幅度均不小于介入导管的拉伸幅度,内电极层和外电极层分别连接导电引线。导电引线为生物兼容性材料制成或者外表面包裹生物兼容性材料,导电引线与介入导管粘附在一起,与外部的电容检测装置连接。所述间隔层可选用完全空气层或间断分布有支撑结构的不完全空气层,支撑结构由非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封装层外表面喷涂有拉伸幅度与介入导管一致的生物兼容性热隔离膜。所述封装层采用生物兼容性材料制成。内电极层和外电极层选用兼具力学柔韧性和良好导电子能力的材质,优选但不限于如下材质,如金属镀膜或石墨烯膜或碳纳米管膜或银纳米线膜。所述电介质层选用兼具力学柔韧性和良好离子传导性的材质,优选但不限于如下材质,如离子凝胶聚合物。所述介入导管的直径为0.5-3mm,介入导管头部固定微型压力传感器后的整体直径加粗0.01-2mm。一种上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S1、将石墨烯油墨搅拌均匀后倒置烧杯中,在介入导管(1)的一端管口处塞入PFA塑料塞,将管口堵住,然后将带有PFA塑料塞的介入导管(1)一端垂直浸入石墨烯油墨中,蘸取后垂直拔出,通过自然风干10-14小时成膜,形成内电极层(21),然后在内电极层(21)的某处连接上导电引线;S2、将包覆有内电极层(21)的介入导管(1)垂直浸入离子凝胶原液中,蘸取离子凝胶后垂直拔出,自然风干3-4小时后,包覆的离子凝胶原液中的大部分水分挥发,形成凝胶态电介质层(22);S3、在曝光条件下,取足量光刻胶于烧杯中,将带有电介质层(22)的介入导管(1)垂直置于光刻胶中,蘸取光刻胶后垂直拔出,静置10-15分钟后,在离子凝胶有效温度范围内烘干,使光刻胶薄膜进行固化;S4、在曝光条件下,将包覆有光刻胶薄膜的介入导管(1)垂直置于石墨烯导电油墨中,蘸取后垂直拔出,通过自然风干10-14小时成膜,形成外电极层(24);S5、将带有外电极层(24)的介入导管(1)置于足量的去胶液中,洗去光刻胶薄膜,形成具有空气的间隔层(23),外电极层和电介质层之间由残余的微量光刻胶连接在一起,在外电极层(24)的某处连接导电引线,再贴上封装层(25),形成微型压力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离子凝胶原液的制备过程为:将聚乙烯醇、水和磷酸按比例混合,搅拌条件下逐渐加热至80-100℃,直至混合液变得清澈透明,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离子凝胶原液;所述聚乙烯醇、水和磷酸的质量比为0.8-1.2:8-10:0.8-1.2。进一步的,所述封装层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热隔离膜(3),所述热隔离膜(3)采用喷涂法形成,厚度为0.001-0.500mm;所述热隔离膜(3)选用兼具力学柔韧性和生物兼容性的材质,为聚对二甲苯或聚四氟乙烯,压力传感器主体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热量,热隔离膜具有隔绝温度的作用,使产生的热量不易作用于人体血管,对血管造成损伤,同时热隔离膜具有较好的柔性,不易对介入导管和压力传感器主体的使用造成影响。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引线的厚度为0.01-1.00mm。进一步的,S3中所述光刻胶选用与去胶液相溶的材质,优选但不限于如下材质,如正性光刻胶树脂,正性光刻胶树脂是一种叫做线性酚醛树脂的酚醛甲醛,提供光刻胶的粘附性、化学抗蚀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特点是:本专利技术采用薄膜涂层形式的电极层,借助于介入导管或介质导丝自身的柔性,直接固定在其上,形成同轴环状,实现了在毫米级管或柱体上柔性附着,能随着介入导管弯曲而弯曲,不会发生剥落,形成的为一种电容式微压力传感器,相对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受温度影响小,灵敏度更高,在血液微压力的变化下能有很大的电容数值变化;且呈环状固定在介入导管头部,能在整个传感器接触面都进行信号的采集,几乎没有测量盲区,制作成本比较低,具有经济性。本专利技术的显著进步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形成具有同轴环形结构的压力传感器主体,当外电极层感受外部压力而变形时,外电极层向内贴附电介质层与内电极层形成电极/电介质/电极的电容器结构,且外电极层与内电极层的对接面积随着外部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形成电容的容量发生改变,通过外部电容检测装置,获得电量的具体变化,推导知晓外部压力的数值,从而实现实时检测介入导管所受外部压力变化的目的,且压力传感器主体尺寸微小、厚度薄,其结构材质具备力学柔韧性能,使其外观形状在不同弯曲状态下能够切合介入导管的对称性圆柱外形,可随介入导管任意弯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于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的环形压力传感器主体,所述压力传感器主体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内电极层、良好离子传导性的电介质层、不导电的间隔层、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外电极层、封装层,上述的内电极层、电介质层、间隔层及外电极层、封装层的拉伸幅度均不小于介入导管的拉伸幅度,内电极层和外电极层分别连接导电引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介入治疗集成于导管头部外壁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连接于介入导管头部外壁上的环形压力传感器主体,所述压力传感器主体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分布的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内电极层、良好离子传导性的电介质层、不导电的间隔层、具有电子传导性的外电极层、封装层,上述的内电极层、电介质层、间隔层及外电极层、封装层的拉伸幅度均不小于介入导管的拉伸幅度,内电极层和外电极层分别连接导电引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外表面喷涂有拉伸幅度与介入导管一致的生物兼容性热隔离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采用生物兼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内电极层(21)和外电极层(24)为金属镀膜、石墨烯膜、碳纳米管膜或银纳米线膜;所述电介质层(22)为离子凝胶聚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入导管的直径为0.5-3mm,介入导管头部固定微型压力传感器后的整体直径加粗0.01-2mm,所述导电引线的厚度为0.01-1.00mm。


6.一种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步骤为:
S1、将石墨烯油墨搅拌均匀后倒置烧杯中,在介入导管(1)的一端管口处塞入PFA塑料塞,将管口堵住,然后将带有PFA塑料塞的介入导管(1)一端垂直浸入石墨烯油墨中,蘸取后垂直拔出,通过自然风干10-14小时成膜,形成内电极层(21),然后在内电极层(21)的某处连接上导电引线;
S2、将包覆有内电极层(21)的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垂舟荆茂盛刘吉晓郭士杰王鹏王曼菲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