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414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楼板之间连接装置的技术领域,是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楼板、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第一预留口、第二楼板、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第二预留口、U型固定装置、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压块,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楼板的右端与第二楼板的左端相连接,第一凸起卡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凸起卡在第一凹槽内,对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的左右移动起到限制作用,然后将固定装置放置在第一预留口与第二预留口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并将固定装置左端与右端手动推进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内,通过固定装置与压块限制了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发生上下移动的趋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建筑中楼板之间简易连接或没有连接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A connecting device of floor and fl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楼板之间连接装置的
,是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建造过程中仅将楼板与墙体上端进行固定连接,但是当楼板与楼板之间的没有连接或者是连接不牢靠,当发生地震或者遇到其他突发情况时楼板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松动后会对人身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一种加强楼板之间连接限制的连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其克服了以上技术的不足,有效解决了建筑中楼板之间连接不牢靠或没有连接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楼板、呈L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第一预留口、第二楼板、呈L状的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第二预留口、U型固定装置、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压块,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楼板的右端上部并与第一楼板右端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预留口设置在第一楼板右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楼板左端下部并与第二楼板左端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与第二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与第一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楼板的左端与第一楼板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预留口设置在第二楼板左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一预留孔设置在第一预留口左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一楼板内部,所述第二预留孔设置在第二预留口右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二楼板内部,所述第一预留口与第二预留口在同一水平线上且相互连通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前侧面下端均设有通槽,所述固定装置两端可滑动的穿插在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内,所述固定装置中部位于通槽内,所述压块放置在安装空间内,所述压块的尺寸与安装空间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安装空间的尺寸与固定装置的尺寸相吻合。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的优化和/或改进: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钢筋。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楼板的右端与第二楼板的左端相连接,第一凸起卡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凸起卡在第一凹槽内,对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的左右移动起到限制作用,然后将固定装置放置在第一预留口与第二预留口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并将固定装置左端与右端手动推进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内,此时固定装置的中部位于通槽内部,不会占用安装空间的空间,最后将压块放置在安装空间内,压块顶着固定装置,避免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发生上下震动时,固定装置会被震出,通过固定装置与压块限制了第一楼板与第二楼板发生上下移动的趋势,减少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楼板与楼板之间连接不可靠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本技术有效解决了建筑中楼板之间简易连接或没有连接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最佳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第一楼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附图1中第二楼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附图5的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附图1中压块、固定装置、安装空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附图8为附图7中安装空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9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第一楼板,2为第一凸起,3为第一凹槽,4为第一预留口,5为第二楼板,6为第二凸起,7为第二凹槽,8为第二预留口,9为固定装置,10为第一预留孔,11为第二预留孔,12为压块,13为安装空间,14为通槽。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不受下列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行描进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2、3、4、5、6、7、8、9所示,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楼板1、呈L状的第一凸起2、第一凹槽3、第一预留口4、第二楼板5、呈L状的第二凸起6、第二凹槽7、第二预留口8、U型固定装置9、第一预留孔10、第二预留孔11、压块12、安装空间13、通槽14,所述第一凸起2设置在第一楼板1的右端上部并与第一楼板1右端形成第一凹槽3,所述第一预留口4设置在第一楼板1右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6设置在第二楼板5左端下部并与第二楼板5左端形成第二凹槽7,所述第一凸起2的尺寸与第二凹槽7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凸起6的尺寸与第一凹槽3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楼板5的左端与第一楼板1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起6位于第一凹槽3内,所述第一凸起2位于第二凹槽7内,所述第二预留口8设置在第二楼板5左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一预留孔10设置在第一预留口4左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一楼板1内部,所述第二预留孔11设置在第二预留口8右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二楼板5内部,所述第一预留口4与第二预留口8在同一水平线上且相互连通形成安装空间13,所述安装空间13前侧面下端均设有通槽14,所述固定装置9两端可滑动的穿插在第一预留孔10与第二预留孔11内,所述固定装置9中部位于通槽14内,所述压块12放置在安装空间13内,所述固定装置9的尺寸与安装空间13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压块12的尺寸与安装空间13的尺寸相吻合。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楼板1的右端与第二楼板5的左端相连接,第一凸起2卡在第二凹槽7内,第二凸起6卡在第一凹槽3内,对第一楼板1与第二楼板5的左右移动起到限制作用,然后将固定装置9放置在第一预留口4与第二预留口8形成的安装空间13内,并将固定装置9左端与右端手动推进第一预留孔10与第二预留孔11内,此时固定装置9的中部位于通槽14内部,不会占用安装空间13的空间,最后将压块12放置在安装空间13内,压块12顶着固定装置9,避免第一楼板1与第二楼板5发生上下震动时,固定装置9会被震出,通过固定装置9与压块12限制了第一楼板1与第二楼板5发生上下移动的趋势,减少了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楼板与楼板之间连接不可靠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本技术有效解决了建筑中楼板之间简易连接或没有连接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或/和改进:如图1、2、3、4、5、6、7、8所示,所述固定装置9为固定钢筋。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技术最佳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的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楼板、呈L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第一预留口、第二楼板、呈L状的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第二预留口、U型固定装置、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压块,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楼板的右端上部并与第一楼板右端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预留口设置在第一楼板右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楼板左端下部并与第二楼板左端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与第二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与第一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楼板的左端与第一楼板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预留口设置在第二楼板左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一预留孔设置在第一预留口左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一楼板内部,所述第二预留孔设置在第二预留口右端下部并延伸至第二楼板内部,所述第一预留口与第二预留口在同一水平线上且相互连通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安装空间前侧面下端均设有通槽,所述固定装置两端可滑动的穿插在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内,所述固定装置中部位于通槽内,所述压块放置在安装空间内,所述压块的尺寸与安装空间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安装空间的尺寸与固定装置的尺寸相吻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楼板与楼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楼板、呈L状的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第一预留口、第二楼板、呈L状的第二凸起、第二凹槽、第二预留口、U型固定装置、第一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压块,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楼板的右端上部并与第一楼板右端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预留口设置在第一楼板右端上侧面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楼板左端下部并与第二楼板左端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起的尺寸与第二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与第一凹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第二楼板的左端与第一楼板的右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吐鲁番恒通赛木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