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316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进液口、电解室、电解棒和控制面板,所述壳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室,电解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棒,所述电解室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转筒,所述电解室一侧的壳体底部设有驱动腔体,驱动腔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所述驱动腔体上方的壳体内部设有动力腔体,动力腔体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所述电解室远离动力腔体一侧的壳体底部设有存液腔体,存液腔体上方的壳体内部设有输送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回收效果,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环保性,而且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回收装置
,具体为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资讯、电子、通讯等高科技快速进步与发展,导致上述各种高科技产品推陈出新且大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含铜微蚀废液,而含铜微蚀废液中含有大量铜物质,需对其回收加以利用,因此需使用到相应的回收装置。目前市面上的回收装置多种多样,但功能性较为单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此类回收装置不具备搅拌与加热的功能,其回收效果一般,时常困扰着人们;2、传统的此类回收装置不具备相应的过滤排放功能,废液直接排放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其环保性一般;3、传统的此类回收装置不具备相应液位监测的功能,其精准性一般,还需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回收装置无法搅拌与加热、无法过滤排放以及无法液位监测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进液口、电解室、电解棒和控制面板,所述壳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室,电解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棒,所述电解室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转筒,所述电解室一侧的壳体底部设有驱动腔体,驱动腔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且第二水泵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的底部,第二水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壳体的外部,所述驱动腔体上方的壳体内部设有动力腔体,动力腔体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架,所述支架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且转轴的一端延伸至电解室的内部并与转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解室远离动力腔体一侧的壳体底部设有存液腔体,存液腔体上方的壳体内部设有输送腔体,所述输送腔体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水泵,且第一水泵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的内部,第一水泵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存液腔体的内部,所述壳体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且进液口的底端延伸至电解室的内部,所述壳体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排液口,且排液口的一端延伸至存液腔体的内部,所述壳体表面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水泵、电机、第二水泵以及电解棒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壳体底端的拐角位置处皆设有支脚。优选的,所述存液腔体内部的顶端设有过滤箱。优选的,所述转筒一侧的电解室内壁上设有液位计,且液位计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同时控制面板一侧的壳体表面设有透明观察窗,透明观察窗表面的一侧设有刻度线。优选的,所述进液口与排液口的一端皆螺纹连接有密封盖。优选的,所述电解棒两侧的电解室底部皆设有加热块,且加热块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不仅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回收效果,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环保性,而且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精准性;1、通过在电解室一侧内壁上设转筒,动力腔体底部一侧设支架,支架顶端中心位置处设电机,电机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转轴,电解棒两侧电解室底部设加热块,实现了回收装置搅拌与加热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回收效果;2、通过在电解室远离动力腔体一侧壳体底部设存液腔体,存液腔体上方壳体内部设输送腔体,输送腔体内部中心位置处设第一水泵,壳体一侧外壁上设排液口,存液腔体内部顶端设过滤箱,实现了回收装置过滤排放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环保性;3、通过在转筒一侧电解室内壁上设液位计,控制面板一侧壳体表面设透明观察窗,透明观察窗表面一侧设刻度线,实现了回收装置液位监测的功能,从而提高了回收装置使用时的精准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系统框架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存液腔体;3、过滤箱;4、输送腔体;5、第一水泵;6、转筒;7、密封盖;8、进液口;9、液位计;10、转轴;11、电机;12、动力腔体;13、支架;14、第二水泵;15、支脚;16、驱动腔体;17、电解室;18、电解棒;19、加热块;20、排液口;21、透明观察窗;22、刻度线;23、控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进液口8、电解室17、电解棒18和控制面板23,壳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室17,电解室17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棒18,该电解棒18的型号可为CD60,电解棒18两侧的电解室17底部皆设有加热块19,该加热块19的型号可为FCD-HM50GI,且加热块19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23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便于对废液加热,壳体1底端的拐角位置处皆设有支脚15,便于设备的支撑,电解室17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转筒6,转筒6一侧的电解室17内壁上设有液位计9,该液位计9的型号可为HG-5,且液位计9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23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同时控制面板23一侧的壳体1表面设有透明观察窗21,透明观察窗21表面的一侧设有刻度线22,便于液位监测,电解室17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驱动腔体16,驱动腔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14,该第二水泵14的型号可为200QJ32-65/5,且第二水泵14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底部,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驱动腔体16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动力腔体12,动力腔体12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架13,支架13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11,该电机11的型号可为Y112M-2,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10,且转轴10的一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并与转筒6的一端固定连接,电解室17远离动力腔体12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存液腔体2,存液腔体2内部的顶端设有过滤箱3,便于进行过滤,存液腔体2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输送腔体4,输送腔体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水泵5,该第一水泵5的型号可为150QJ20-54/9,且第一水泵5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第一水泵5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存液腔体2的内部,壳体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8,且进液口8的底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进液口8与排液口20的一端皆螺纹连接有密封盖7,提高了设备的密封性,壳体1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排液口20,且排液口20的一端延伸至存液腔体2的内部,壳体1表面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23,该控制面板23的型号可为GC-1,且控制面板23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进液口(8)、电解室(17)、电解棒(18)和控制面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室(17),电解室(17)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棒(18),所述电解室(17)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转筒(6),所述电解室(17)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驱动腔体(16),驱动腔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14),且第二水泵(14)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底部,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驱动腔体(16)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动力腔体(12),动力腔体(12)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架(13),所述支架(13)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11),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10),且转轴(10)的一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并与转筒(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解室(17)远离动力腔体(12)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存液腔体(2),存液腔体(2)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输送腔体(4),所述输送腔体(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水泵(5),且第一水泵(5)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第一水泵(5)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存液腔体(2)的内部,所述壳体(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8),且进液口(8)的底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所述壳体(1)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排液口(20),且排液口(20)的一端延伸至存液腔体(2)的内部,所述壳体(1)表面的一侧设有控制面板(23),且控制面板(23)内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水泵(5)、电机(11)、第二水泵(14)以及电解棒(1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铜微蚀废液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进液口(8)、电解室(17)、电解棒(18)和控制面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室(17),电解室(17)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解棒(18),所述电解室(17)一侧的内壁上设有转筒(6),所述电解室(17)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驱动腔体(16),驱动腔体(16)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二水泵(14),且第二水泵(14)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底部,第二水泵(14)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壳体(1)的外部,所述驱动腔体(16)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动力腔体(12),动力腔体(12)底部的一侧设有支架(13),所述支架(13)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电机(11),电机(11)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10),且转轴(10)的一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并与转筒(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解室(17)远离动力腔体(12)一侧的壳体(1)底部设有存液腔体(2),存液腔体(2)上方的壳体(1)内部设有输送腔体(4),所述输送腔体(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第一水泵(5),且第一水泵(5)的输入端通过导管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第一水泵(5)的输出端通过导管延伸至存液腔体(2)的内部,所述壳体(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设有进液口(8),且进液口(8)的底端延伸至电解室(17)的内部,所述壳体(1)一侧的外壁上设有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水华童毅李聘珍
申请(专利权)人:博罗县华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