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镀膜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28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底以及镀制于所述玻璃基底表面的用于减少室内反光的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金属膜层、第一介质膜层、第二金属膜层、第二介质膜层,所述第一金属膜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与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之间。该膜系结构简单,一方面通过第一金属膜层与第二金属膜层配合可以提高对光的吸收率,从而降低该镀膜玻璃的透过率,实现遮阳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该四层膜结构镀制在玻璃内表面从而实现玻璃内表面无反光,改善室内感官舒适性,使得该镀膜玻璃既具有能够降低室内表面反射的效果,又具有能够吸收太阳光、起到遮阳的效果。

A kind of coated gla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镀膜玻璃
本技术涉及玻璃材料领域,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一种镀膜玻璃。
技术介绍
幕墙玻璃是当代的一种新型墙体,它赋予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将建筑美学、建筑功能、建筑节能和建筑结构等因素有机统一起来。目前,幕墙玻璃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在玻璃基体组成中添加微量的Fe、Ni、Co、Se等来着色。但是该方法引入的着色剂成分多,比例难以控制,而且制备周期长,效率低。除添加着色剂外,在线镀膜也是幕墙玻璃的主要生产方法。在线镀膜是指在浮法原片生产过程中直接进行镀金属膜的方法,其镀膜方式是高温热解喷涂成膜。但这种方法存在工艺较为复杂、成本高、生产的幕墙玻璃反射率高等缺点。由于在线镀膜法存在上述诸多缺点,使得离线镀膜法因具有生产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优点而被大家推崇。然而离线镀膜法在玻璃基底镀制的金属膜使得玻璃内表面反射率高,强烈的反光使得室内的舒适性严重降低。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降低玻璃内表面反射率且对太阳光有吸收的镀膜膜系结构,以解决上述离线镀膜法制造的幕墙玻璃存在的玻璃内表面高反光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镀膜玻璃,该镀膜玻璃既具有降低玻璃内表面反射、又具有吸收太阳光起到遮阳的效果。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底以及镀制于所述玻璃基底表面的用于减少室内反光的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金属膜层、第一介质膜层、第二金属膜层、第二介质膜层,所述第一金属膜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与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50-200nm,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厚度为1-20nm,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厚度为30-120nm,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厚度为1-15nm,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厚度为20-90n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75-195nm,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厚度为5-15nm,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厚度为80-110nm,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厚度为3-10nm,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厚度为50-85n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86.9nm,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厚度为8.2nm,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厚度为96nm,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厚度为4.8nm,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厚度为77.9n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材料包括铬、镍铬合金、镍铬铁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为低折射率介质膜,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折射率为1.3-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材料为铬、镍铬合金、镍铬铁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介质膜层为低折射率介质膜,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折射率为1.3-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膜层、所述第一介质膜层、所述第二金属膜层和所述第二介质膜层依次通过蒸发镀膜或者溅射镀膜的方式沉积于所述玻璃基底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底以及镀制于所述玻璃基底表面的用于减少室内反光的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金属膜层、第一介质膜层、第二金属膜层、第二介质膜层,所述第一金属膜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与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之间。该膜系结构简单,一方面通过第一金属膜层与第二金属膜层配合可以提高对光的吸收率,从而降低该镀膜玻璃的透过率,实现遮阳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该四层膜结构镀制在玻璃内表面从而实现玻璃内表面无反光,改善室内感官舒适性,使得该镀膜玻璃既具有能够降低室内表面反射的效果,又具有能够吸收太阳光、起到遮阳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定。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镀膜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镀膜玻璃的透过率光谱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镀膜玻璃的反射率光谱图;图4为对比例1的玻璃基底上镀金属铬膜的透射率光谱图;图5为对比例1的玻璃基底镀金属铬膜的反射率光谱图;图6为对比例2的镀膜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对比例3的镀膜玻璃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玻璃基底;20、减反射膜;21、第一金属膜层;22、第一介质膜层;23、第二金属膜层;24、第二介质膜层。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本技术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技术理解为涵盖落入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在下文中,可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应注意到: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基底以及镀制于所述玻璃基底表面的用于减少室内反光的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金属膜层、第一介质膜层、第二金属膜层、第二介质膜层,所述第一金属膜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与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基底以及镀制于所述玻璃基底表面的用于减少室内反光的减反射膜,所述减反射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金属膜层、第一介质膜层、第二金属膜层、第二介质膜层,所述第一金属膜层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底与所述第一介质膜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50-200nm,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厚度为1-20nm,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厚度为30-120nm,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厚度为1-15nm,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厚度为20-90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75-195nm,其中,所述第一金属膜层的厚度为5-15nm,所述第一介质膜层的厚度为80-110nm,所述第二金属膜层的厚度为3-10nm,所述第二介质膜层的厚度为50-85n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镀膜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反射膜的厚度为186.9nm,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战永刚汤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束镀膜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