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325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上设置有连通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内水的通孔;在沉淀池内设置有排污装置,排污装置包括设置于沉淀池两侧的导轨和横跨于导轨上的横梁,导轨设置有两条,横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导轨,在横梁上设置有若干污泥泵,污泥泵连接有吸泥管和排泥管,吸泥管通向沉淀池底;在沉淀池靠近絮凝反应池区设置有若干用于冲洗沉淀池底部污泥的高压水管,高压水管内流通有高压水,高压水管的出口通向沉淀池底部靠近隔板的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隔板根部的污泥得到清理,避免爬轨。

A water treatme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属于净水领域。
技术介绍
为使长江水达到排入饮用水水质要求就需要对江水进行净水处理。净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净水处理一般采用絮凝后沉淀去除水中污泥,絮凝为使水在絮凝反应池内将水中小颗粒杂质通过絮凝反应聚集为大颗粒物质,然后在沉淀池中沉淀后通过除泥系统去除沉淀后的污泥。现有除泥装置多采用虹吸式吸泥机,虹吸式吸泥机工作时大梁及两侧四个行走驱动轮必须平行运动,在沉淀池前端即靠近絮凝反应池处受到泥沙外力作用,使四个驱动轮不能平行运动,且沉淀池底淤泥易出现板结,运动过程中造成爬轨、啃轨,掉出轨道等设备故障,进而导致工作量大、维修时间长、影响沉淀池正常生产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除泥装置易因沉淀池前端污泥阻力大造成爬轨、啃轨现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系统。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内水的通孔;在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沉淀池两侧的导轨和横跨于导轨上的横梁,所述导轨设置有两条,所述横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导轨,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若干污泥泵,所述污泥泵连接有吸泥管和排泥管,所述吸泥管通向所述沉淀池底;在所述沉淀池靠近所述絮凝反应池区设置有若干用于冲洗沉淀池底部污泥的高压水管,所述高压水管内流通有高压水,所述高压水管的出口通向所述沉淀池底部靠近所述隔板的区域。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水管沿所述隔板竖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高压水管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管道和水平设置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沿所述隔板根部设置,所述第二管道远离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封闭,在所述第二管道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出水口。进一步的,所述吸泥管靠近所述沉淀池底部的一端设置有松泥装置,所述松泥装置包括八字形分布于所述吸泥管两侧的刮板,所述刮板由吸泥管向下弧形过度至沉淀池底后转水平设置。进一步的,在所述导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滑块通过链条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链条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块相对的两侧,所述链条绕过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旋转。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为正反两转电机。本专利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本专利技术中的排污装置可往复运动,保证沉淀池中的污泥可定时得到清理;本专利技术在沉淀池前端设置高压水管可保证沉淀池前端的污泥在高压水的作用下冲洗松动,防止板结和堆积,另由于排污装置一般不会运动至隔板处,高压水管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隔板根部的污泥得到清理,避免爬轨;本专利技术沿隔板竖直设置若干根高压水管,可保证冲洗效率,若干高压水管分别连接电磁阀,通过控制器控制若干电磁阀轮流工作;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压水管包括竖直管道和水平管道,竖直管道沿隔板设置,保证了管道的稳定性,经竖直管道进入水平管道,再由水平管道侧壁的出水口喷出,一管道上可设置多个出水口,保证了冲洗效率,水向下喷出保证了冲洗力度;本专利技术中的排泥管采用软管,保证污泥泵运动过程中排泥管不被损坏。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中水处理系统主视图;图2本专利技术中水处理系统中高压水管布置结构图;图3本专利技术中洗泥管结构图;图4本专利技术中沉淀池俯视图;图中:1、絮凝反应池,2、沉淀池,3、隔板,301、通孔,4、进水管,5、出水管,6、折板,7、斜坡,8、高压水管,801、第一管道,802、第二管道,803、出水口,9、电磁阀,10、导轨,11、横梁,12、污泥泵,13、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5、链条,16、吸泥管,17、刮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说明,但应当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水处理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1和沉淀池2,絮凝反应池1与沉淀池2连接,之间设置有隔板3,隔板3材质可为水泥板或其它板材,在隔板3上设置有通孔301,絮凝反应池1连接有进水管4,沉淀池2连接有出水管5,污水由进水管4进入絮凝反应池1后发生絮凝反应,而后通过隔板3上的通孔301流至沉淀池2,在沉淀池2内进行沉淀后通过出水管5流出,絮凝反应池1内设置有折板6。为了便于由絮凝反应池1流至沉淀池2内的污水中的污泥堆积在隔板3与沉淀池2底形成的角落处(若集中在该角落处则易形成死角,极不利于清理),在该角度处设置斜坡7,由于沉淀池2前端即靠近絮凝反应池1处淤泥淤积较多,易导致板结,在该处设置用于冲洗该处淤泥的高压水管8,高压水管8设置有若干条,具体为四条,每条高压水管8均设置有电磁阀9,电磁阀9连接控制箱,控制箱控制若干电磁阀9轮流工作,高压水管8连通高压水。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力和冲洗效果,高压水管8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管道801和水平设置的第二管道802,第一管道801与第二管道802连通,第二管道802沿隔板3根部设置,第二管道802远离第一管道801的一端封闭,在第二管道802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出水口803。竖直管道沿隔板3设置,保证了管道的稳定性,经竖直管道进入水平管道,再由水平管道侧壁的出水口803喷出,一管道上可设置多个出水口803,保证了冲洗效率,水向下喷出保证了冲洗力度。在沉淀池2内设置有排污装置,排污装置包括设置于沉淀池2两侧的导轨10和横跨于导轨10上的横梁11,导轨10设置有两条,横梁11通过滑块滑动连接导轨10,在横梁11上设置有若干污泥泵12,污泥泵12连接有吸泥管16和排泥管,吸泥管16通向沉淀池2底。在导轨10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3和第二齿轮14,滑块通过链条15连接第一齿轮13和第二齿轮14,链条15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块相对的两侧,链条15绕过第一齿轮13和第二齿轮14,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13旋转。因设有两个导轨10,故需设置两个电机,两电机为同步电机,当电机正转时横梁11向前运动,当电机反转时,横梁11向后运动。由于沉淀池2底淤泥易板结,且吸泥管16数量有限,吸泥管16运动轨迹外的污泥若发生板结则无法通过排泥装置排出,为了防止淤泥板结,在吸泥管16靠近吸泥管16沉淀池2底部的一端设置有松泥装置,吸泥管16松泥装置包括八字形分布于吸泥管16两侧的刮板17,吸泥管16刮板17由吸泥管16向下弧形过度至沉淀池2底后转水平设置。当吸泥管16随横梁11往复运动时,刮板17贴合池底运动,将周侧的污泥与池底分离,由于刮板17较薄,故不会导致淤泥再次大幅度上升,刮板17周侧为刀刃结构,便于减少运动阻力。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并不仅限于实施例的内容。对于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所作的任何变化和更改,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内水的通孔;/n在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沉淀池两侧的导轨和横跨于导轨上的横梁,所述导轨设置有两条,所述横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导轨,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若干污泥泵,所述污泥泵连接有吸泥管和排泥管,所述吸泥管通向所述沉淀池底;/n在所述沉淀池靠近所述絮凝反应池区设置有若干用于冲洗沉淀池底部污泥的高压水管,所述高压水管内流通有高压水,所述高压水管的出口通向所述沉淀池底部靠近所述隔板的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所述沉淀池内水的通孔;
在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排污装置,所述排污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沉淀池两侧的导轨和横跨于导轨上的横梁,所述导轨设置有两条,所述横梁通过滑块滑动连接所述导轨,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若干污泥泵,所述污泥泵连接有吸泥管和排泥管,所述吸泥管通向所述沉淀池底;
在所述沉淀池靠近所述絮凝反应池区设置有若干用于冲洗沉淀池底部污泥的高压水管,所述高压水管内流通有高压水,所述高压水管的出口通向所述沉淀池底部靠近所述隔板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水管沿所述隔板竖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水管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管道和水平设置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非倪俭兵高飞朱元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江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