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延斌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管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1794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管箍,由螺栓(1)、螺母(2)和箍圈(3)组成,其特征在于:箍圈(3)为由钢丝并绕两圈形成的钢丝环,它的两个自由端固定在螺母(2)的两侧,钢丝环的环顶位于螺母(2)的下方。(*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箍,特别是用于塑料或橡胶软管对硬质管道活动连接的一种新型管箍。在塑料或橡胶软管对硬质管道活动连接的过程中,管箍是一种常用部件,特别是在介质压力较高和对密封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目前最常用的软管管箍如附图说明图1和图2所示,由螺栓、螺母和箍圈组成(图中只显示螺栓螺母的中心线,未显示螺栓螺母本身)。管箍一般为有一定宽度的钢带。显而易见,这种管箍在箍紧时箍圈与软管的箍紧角度小于360°,均有缺口,从而导致介质易于渗漏。同时,由于受压面积大(因箍圈有一定的宽度),在箍紧时难以形成较大的压强,也容易引起渗漏。正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管箍,它可以在360°的整个圆周上形成均衡的较高的压强,可有效地起到紧固和防渗漏的目的,而且使用方便。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由螺栓、螺母和管箍组成,其特征在于管箍为由钢丝并绕两圈的钢丝环,钢丝环的两个自由端固定在螺母的两侧,钢丝环的环顶位于螺母的下方。为了防止钢丝环在箍紧过程中滑出螺栓的下端面而无法起到箍紧作用,还可将钢丝环的环顶与螺栓的下端面固定在一起。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图1一种现有管箍的结构示意图。图2另一种现有管箍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3,本技术由螺栓(1)、螺母(2)和箍圈(3)组成,箍圈(3)为由钢丝并绕两圈的钢丝环,它的两个自由端固定在螺母(2)的两侧,其固定方式可为焊接或铆接,钢丝环的环顶位于螺母(2)的下方。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螺栓向上旋起,使钢丝环放松,其环径扩大,将其套在需要箍紧的软管与硬质管道连接部位的软管上,然后向下拧紧螺栓,螺栓向下压紧钢丝环,同时螺栓向相反方向推动螺母,带动螺母拉紧钢丝环,这样即可将软管紧箍在硬管上。需要拆下或松开管箍时,只需向相反方向旋动螺栓即可。由以上说明可知,本技术所提供的管箍,由于箍圈为由钢丝并绕两圈形成的钢丝环,在螺栓向下拧紧的过程中,可在软管360°的整个圆周上形成均衡的压力,而且由于钢丝的直径很小,故稍加用力拧紧螺栓即可产生较大的压强,从而可有效地起到紧固和防渗漏的目的。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管箍,由螺栓(1)、螺母(2)和箍圈(3)组成,其特征在于箍圈(3)为由钢丝并绕两圈形成的钢丝环,它的两个自由端固定在螺母(2)的两侧,钢丝环的环顶位于螺母(2)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管箍,其特征在于钢丝环的环顶与螺栓(1)的下端面固定在一起。专利摘要本技术为用于塑料或橡胶软管对硬质管道连接的一种新型管箍,由螺栓、螺母和管箍组成,管箍为由钢丝并绕两圈形成的钢丝环,钢丝环的两自由端固定在螺母内侧,钢丝环的环顶位于螺母的下方。这种管箍在使用过程中可在360°的整个圆周上形成均衡的较高的压强,可有效地起到紧固和防渗漏的目的。文档编号F16L33/02GK2208151SQ9424684公开日1995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1994年12月3日专利技术者任延斌 申请人:任延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延斌
申请(专利权)人:任延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