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体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0651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体接头,它包覆于两管体相对端外侧,管体接头与管体之间夹制有一止漏环,其特征在于: 管体接头至少由三个弧形体枢设连结而成一环状体,弧形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结合端,结合端上设有与管体接头轴心平行的贯穿孔,两相邻的弧形体由结合端结合时,其贯穿孔呈对合状,另设有穿置于贯穿孔内的销体,而由弧形体连结成的管体接头具有两开口端,于两开口端的内周壁上分别径向突设一弧形突环,而管体的周缘相应凹设有一弧形环沟, 所述的止漏环是位管体接头的两道突环之间,止漏环中间径向突设一夹制于两管体端面之间的挡缘,挡缘的内径并且小于管体内径。(*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体接头。(2)
技术介绍
水、石油或者化学物质等流体的长程输送皆有赖于管体,而管体的制作有其一定的长度不可能无限延伸,因此,于两相邻的管体之间需要藉由管体接头连结,并且达到防止流体由连结处泄漏的目的,而目前管体接头的形态大抵如图7及图8所示,其是由两个近半圆形的接头本体60对接而成,接头本体60的两端口设有卡入管体70环沟71内的突起部600,介于两突起部600之间夹制一环圈设于两管体70衔接端的止漏环65,另于接头本体60的两侧分别突伸一结合部61,当两接头本体60相对套接于管体70外侧时,结合部61恰好相对应,并且设于结合部61上的穿孔62亦同轴相对,以供螺栓63穿过两接头本体60的结合部61,再以螺帽64螺固,即将止漏环65夹制于接头本体60与管体70之间。上述为现有管体接头的形式,然而其却具有不方便组装与流体会泄漏的缺失,如图9所示,其安装时必需反复地螺锁位于左右两侧的螺栓63,使两个接头本体60的结合部61越来越接近,最终再结合固定,故其固定的方式颇为耗时。而由于在结合的过程中接头本体60经常处于倾斜状态,故其穿孔62必需设为直径大于螺栓63的长孔状,如此的裕度将使得接头本体60的突起部600即使未卡入管体70的环沟71仍然能使螺栓63穿过穿孔62,再以螺帽64结合,这样,即会产生流体泄漏的事件。由上述可知,习知的以两个近半圆形的接头本体对合而成的管体接头具有数项缺失1.受力不均易泄漏当两接头本体相对结合后,其相邻该端是有间隙,故对管体及止漏环而言,并非整个周缘皆有受力,尤其止漏环周缘虽然受到两接头本体的压制,但是位于两接头本体之间的止漏环则因为未受到压制力而容易与管体之间产生间隙而泄漏。2.施工不便而耗时由于在固定管体接头的过程中需要两侧反复螺设,故颇为耗时。3.止漏环与管体之间不易紧密结合而易泄漏由于接头本体的突起部即使未卡入管体的环沟仍然能够以螺栓穿过结合,故操作者往往未留意到接头本体与管体之间未结合于预订位置,这样,接头本体即无法紧压于止漏环,以致于产生泄漏。(3)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以两只接头本体对合套接于管体的管体接头缺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地组装,并且可防止流体泄漏的管体接头。本技术的管体接头,其是包覆于两管体相对端外侧,管体接头与管体之间夹制有一止漏环,其特点是管体接头至少由三个弧形体枢设连结而成一环状体,弧形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对应的结合端,结合端上设有与管体接头轴心平行的贯穿孔,两相邻的弧形体由结合端结合时,其贯穿孔呈对合状,另设有穿置于贯穿孔内的销体,而由弧形体连结成的管体接头具有两开口端,于两开口端的内周壁上分别径向突设一弧形突环,而管体的周缘则相应凹设有一弧形环沟;所述的止漏环是位管体接头的两道突环之间,止漏环中间径向突设一夹制于两管体端面之间的挡缘,挡缘的内径并且小于管体内径。采用上述技术手段以后,本技术可以产生数项优点1.各部受力平均而不易泄漏管体接头是呈环状包覆于管体周缘,故管体周缘以及止漏环周侧的受力极为平均,而将止漏环全面压制于两管体衔接处,产生绝佳的密封效果而不泄漏。2.止漏环的挡缘可提高其密合度由于止漏环设有夹制于两管体之间的挡缘,并且挡缘的内径小于管体内径,故当挡缘受到流体的冲力时,其环形周壁将会反向压贴于管体周壁,以增加其密合度。3.施工方便省时省力本技术的设计致使要组装管体接头时,只要将两弧形体的结合端靠拢对合,再以销体插置即可,而无现有以半圆形的接头本体所组成的管体接头反复螺设才能结合的缺失。4.管体接头与管体之间极易定位由于管体接头两开口端的内周壁上分别径向突设一弧形突环,而管体的周缘则相应凹设有一弧形环沟,结合时管体接头极易以其弧形突环滑入弧形环沟内而加以定位,进一步地将止漏环压贴于管体接头与管体之间,以防止流体泄漏。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4)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组合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利用连结工具紧靠结合的平面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种密封构件形态的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图7为现有管体接头的平面组合剖面示意图。图8为现有管体接头的侧视组合剖面示意图。图9为现有管体接头在锁固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5)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是将管体接头1至少三个弧形体10枢设连结而成一环状体,以连结于两管体20之间,所连结成的环形管体接头1具有两开口端,于两开口端的内周壁上分别径向突设一突环11,而管体20的周缘则凹设有一环沟21,于本较佳实施例当中是将环沟2与管体接头1的突环11的断面皆设为圆弧形,另于管体接头1的两突环11之间夹制有一止漏环30,该止漏环30是为可变形的橡胶制品,止漏环30外周壁与管体接头1分别以相应的凹部31、凸部12呈凹凸配合,另于止漏环30的内部中间设有一朝向中心径向突出的挡缘32,该挡缘32并且伸入夹制于两管体20之间,而由附图所示可知,该挡缘32的内径是小于管体20的内径,其设计目的是为了要使流体通过时可以冲击到挡缘32,请参阅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所示,当挡缘32受到冲击时,并受力面虽然受到与管体20端面分开的冲击力,但其另外一面则还为压贴于另一管体20端面,止漏环30的外周壁亦会受到变形的力而更为贴附管体20周壁,以达到密封的效果。再如图1及图2所示,该组构成管体接头1的弧形体10的两端设为结合端14,其中一结合端14的其中一端设为中间凹入状,而另一端中间则设为相应的突出状,并且于两结合端14上设有与管体接头1轴心平行的贯穿孔15,当两相邻的弧形体10以结合端14相互套接时,其贯穿孔15恰呈同一轴心,以供一销体40穿置枢设,未组装于管体20前,其中两相邻的弧形体10并且如图2所示地呈敞开状,当欲组装置于管体20时,将管体接头1套接于两管体20外侧,最后再藉由一工具将两只弧形体10的自由端靠合,再以销体40穿置。如图5所示,所述藉以将两弧形体10靠合的夹制工具50是由两块体51所组成,块体51具有一纵向侧52以及连接于纵向侧其中一端的斜侧53,两块体51的纵向侧52自由端以一结合螺栓54穿过其中一块体51的穿孔510再螺入另一块体51的螺孔511内,于结合螺栓54上穿置一弹簧55,以顶撑于螺栓头与块体51的外周壁上,另于两块体51纵向侧52邻近斜侧53该侧则穿置一调整螺栓56,该调整螺栓56穿出块体51该端再以一调整块57螺设,而位于结合螺栓54及调整螺栓56之间的两块体51相向该侧则以一压缩弹簧58顶撑,而前述于两块体51之间设以结合螺栓54、调整螺栓56、及压缩弹簧58的目的是为了使两块体51的纵向侧52得保持平行,并且藉由设于调整螺栓56上的调整块57调整其间距,又于两块体51的斜侧53相向该侧分别突设有凸柱59,而管体接头1的弧形体10的自由端外侧则设有可供凸柱59插置的插孔16,当欲使两弧形体10的自由端靠拢结合时,藉由夹制工具50的两凸柱59插置于插孔16内,此时两弧形体10之间尚有间距,再藉由旋转调整块57,以调整块5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正服部孝正
申请(专利权)人:川口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