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79681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9:43
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包括第一井道、第二井道、进水管和排水渠。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底部由连通管连通,连通管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栅板。进水管位于第一井道的顶端。第二井道的顶部开设有同排水渠连通的出水口,排水渠种植有水生绿植。第一井道由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砾石层、第一细沙层和第一细石层,第二井道由下往上依次为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连通管内设有滤罐,滤罐的侧壁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通水孔,滤罐内填充活性炭和厌氧微生物。其能够针对每个景区进行针对性处理,规避了统一回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其能耗低,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对景区污水进行绿色处理。

A 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for scenic spot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cenic spot sewage centralized treatment system,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sewage treatment. It includes the first shaft, the second shaft, the water inlet pipe and the drainage channel.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well and the second well are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pipes, and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the connecting pipes are provided with grid plates. The water inlet pipe is located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shaft. The top of the second shaft is provided with an outlet connected with the drainage channel, and the drainage channel is planted with aquatic green plants. The first shaft is divided into the first gravel layer, the first fine sand layer and the first fine stone layer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second shaft is divided into the second fine stone layer, the second fine sand layer and the second gravel layer from bottom to top. The connecting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filter tank, the side wall of the filter tank is provided with an array of water holes, and the filter tank is filled with active carbon and anaerobic microorganisms. It can carry out targeted treatment for each scenic spot, avoiding the huge cost brought by the unified recovery, with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trong operab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green treatment of scenic spot sew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对于景区污水而言,其主要特点就是分散。这对于污水的统一回收处理而言,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传统的处理方法在对于景区污水的处理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成本也急剧升高。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其能够针对每个景区进行针对性处理,规避了统一回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其能耗低,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对景区污水进行绿色处理。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其包括:第一井道、第二井道、进水管和排水渠。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二者的底部由连通管连通,连通管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栅板。进水管贯穿第一井道的侧壁并同第一井道连通,进水管位于第一井道的顶端。第二井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同排水渠连通的出水口,排水渠种植有水生绿植。第一井道由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砾石层、第一细沙层和第一细石层,第一砾石层的厚度为第一井道深度的一半,第一细沙层和第一细石层二者厚度均为第一砾石层厚度的一半,且第一细石层的厚度大于连通管的高度。进水管位于砾石层。第二井道由下往上依次为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第二细石层的厚度为第二井道的深度的四分之一,且第二细石层的厚度大于连通管的高度,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二者的厚度均为第二井道的深度的三分之一。连通管内设有滤罐,滤罐的侧壁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通水孔,滤罐内填充活性炭和厌氧微生物。进一步地,进水管具有多根沿其径向延伸的支管,支管的外壁设有多个同其外壁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挡板,挡板的一端朝支管弯折并同支管连接。沿支管的轴向,挡板均匀间隔设置,沿支管的周向,挡板均匀间隔设置。支管开设有出水孔,出水孔位于挡板和支管之间。进一步地,多根进水管的支管之间相互交错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砾石层和第二砾石层的砾石粒径均为4.5~7.5cm。第一细石层和第二细石层的细石粒径均为1.5~2.5cm。进一步地,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二者的顶部均设有开口,开口均由封盖可拆卸地密封。进一步地,第一井道和第二井道之间开设有朝连通管延伸的排水井,排水井的侧壁设有供操作者上下的扶梯,连通管的顶部开设有同排水井连通的排水口,排水口由封盖可拆卸地密封。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能够在每个景区就地修建,可以直接在地面上修建,也可以直接就地进行挖掘。为了防止污水渗漏,可以在第一井道、第二井道和连通管的壁上设置防水层。景区污水由进水管进入第一井道后,经第一砾石层过滤和初步吸附后,经第一细沙层深度过滤吸附,再经第一细石层后穿过栅板进入连通管。在连通管中经厌氧微生物进行分解,进一步除去有毒物质,加上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能够使有毒物质的浓度大大下降。最后再经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后从出水口流入排水渠。在上述整个过程中,第一砾石层、第一细沙层、第一细石层、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能够提供巨大的吸附界面,同时上述各层当中本就存在大量的矿质和微生物,配合上滤罐,能够对景区污水进行深度的吸附、消毒、去除有机质,最后经过深度处理的水经出水口流入排水渠,进入排水渠后,排水渠中的水生植物进一步对水中的低含量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使污水达到排放标准。通过以上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景区污水中的有机质、有毒物和不可利用固体杂质,并向其中添加大量的矿物质,使最后处理后的水能够顺利排放,对于预防污染、防止水体富养化具有显著效果。总体而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能够针对每个景区进行针对性处理,规避了统一回收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其能耗低,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对景区污水进行绿色处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图标:1000-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100-第一井道;110-第一砾石层;120-第一细沙层;130-第一细石层;200-第二井道;210-第二细石层;220-第二细沙层;230-第二砾石层;240-出水口;300-连通管;310-栅板;320-滤罐;330-排水口;400-进水管;410-支管;420-挡板;430-出水孔;500-排水渠;600-开口;610-封盖;700-排水井;710-扶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1000。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1000包括:第一井道100、第二井道200、进水管400和排水渠500。第一井道100和第二井道200二者的底部由连通管300连通,连通管300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栅板310。进水管400贯穿第一井道100的侧壁并同第一井道100连通,进水管400位于第一井道100的顶端。第二井道200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同排水渠500连通的出水口240,排水渠500种植有水生绿植。第一井道100由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砾石层110、第一细沙层120和第一细石层130,第一砾石层110的厚度为第一井道100深度的一半,第一细沙层120和第一细石层130二者厚度均为第一砾石层110厚度的一半,且第一细石层130的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井道、第二井道、进水管和排水渠;所述第一井道和所述第二井道二者的底部由连通管连通,所述连通管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栅板;/n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第一井道的侧壁并同所述第一井道连通,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第一井道的顶端;所述第二井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同所述排水渠连通的出水口,所述排水渠种植有水生绿植;/n所述第一井道由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砾石层、第一细沙层和第一细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井道深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细沙层和所述第一细石层二者厚度均为所述第一砾石层厚度的一半,且所述第一细石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连通管的高度;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砾石层;/n所述第二井道由下往上依次为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所述第二细石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二井道的深度的四分之一,且所述第二细石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连通管的高度,所述第二细沙层和所述第二砾石层二者的厚度均为所述第二井道的深度的三分之一;/n所述连通管内设有滤罐,所述滤罐的侧壁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通水孔,所述滤罐内填充活性炭和厌氧微生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井道、第二井道、进水管和排水渠;所述第一井道和所述第二井道二者的底部由连通管连通,所述连通管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有栅板;
所述进水管贯穿所述第一井道的侧壁并同所述第一井道连通,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第一井道的顶端;所述第二井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同所述排水渠连通的出水口,所述排水渠种植有水生绿植;
所述第一井道由上往下依次为第一砾石层、第一细沙层和第一细石层,所述第一砾石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一井道深度的一半,所述第一细沙层和所述第一细石层二者厚度均为所述第一砾石层厚度的一半,且所述第一细石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连通管的高度;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砾石层;
所述第二井道由下往上依次为第二细石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砾石层;所述第二细石层的厚度为所述第二井道的深度的四分之一,且所述第二细石层的厚度大于所述连通管的高度,所述第二细沙层和所述第二砾石层二者的厚度均为所述第二井道的深度的三分之一;
所述连通管内设有滤罐,所述滤罐的侧壁开设有呈阵列分布的通水孔,所述滤罐内填充活性炭和厌氧微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东桥李欣炜贾建宇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市净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