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汽车座椅、汽车行李箱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44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包括扣手、抵接部及拉线,扣手上设有拉线固定件及位于扣手一端的旋转回弹组件;抵接部设置于扣手内且位于拉线固定件的下方;拉线一端连接于靠背锁上,另一端穿入扣手内且固定在拉线固定件上;扣手向上扳动时,拉线向上移动且与抵接部抵接,抵接部限定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且抵接部抵接于折线结构的折角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汽车行李箱及汽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向上扳动扣手时,由于抵接部限定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扣手转动相同的角度下,拉线长度变长,使得解锁操作力小;同样,在拉线行程相同的前提下,即解锁操作力相同的前提下,扣手转动角度小。

Seat back unlocking mechanism, car seat, car trunk and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eat back unlocking mechanism, which comprises a buckle, a butt joint part and a stay wire, on which a stay wire fixing part and a rotary rebound component are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buckle; the butt joint part is arranged in the buckle and under the stay wire fixing part; one end of the stay wire is connected to the back lock, the other end is penetrated into the buckle and fixed on the stay wire fixing part; when the buckle is pulled upward, The stay wire moves upward and butts with the butting part, the butting part defines the stay wire to form a folding structure, and the butting part butts at the folding angle of the fold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car seat, a car trunk and a car. The unlocking mechanism of the seat back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when the buckle is pulled upward, the cable is limited by the butt joint part to form a broken line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when the buckle rotates at the same angle, the length of the cable becomes longer, so that the unlocking operation force is small; similarly, when the cable stroke is the same, that is, when the unlocking operation force is the same, the turning angle of the buckle is sm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汽车座椅、汽车行李箱及汽车
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座椅、汽车行李箱及汽车。
技术介绍
车辆座椅靠背锁是实现座椅与车身之间稳固连接的装置,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是对车辆座椅解锁的装置。现有的车辆座椅靠背锁与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拉线连接,通过扳动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扣手,以牵引拉线运动,进而使靠背锁中的锁舌与锁杆脱离连接,实现解锁。现有技术中,座椅靠背解锁机构一般设置在后排座椅的靠背骨架上或设置在与后排座椅固定连接的行李箱饰板上。为了使靠背锁实现完全解锁,需要扣手带动拉线向上移动一定的位移;如果要满足操作力的要求,则必须牺牲扣手的转动角度,使拉线的直线移动位移增大,从而导致解锁时,扣手转动角度大;为了满足解锁角度的要求,即拉线直线移动的距离为预计设定值,则必须牺牲操作力,从而导致解锁时,操作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座椅解锁时扣手转动角度大和操作力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包括:扣手,设有拉线固定件,以及位于所述扣手的一端且用于使所述扣手向上扳动及带动所述扣手回位的旋转回弹组件;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扣手内,且位于所述拉线固定件的下方;拉线,一端连接于靠背锁上,另一端穿入所述扣手内且固定在所述拉线固定件上;所述扣手向上扳动时,所述拉线跟随所述拉线固定件向上移动,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抵接部限定所述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且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折线结构的折角处。进一步地,在所述扣手处于自由状态时,所述拉线为直线结构,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拉线的一侧且与所述拉线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扣手的下方设有用于使所述拉线穿过的卡装件。进一步地,所述扣手上设有凹槽,所述抵接部为嵌入所述凹槽内的圆销;所述圆销的外周面与所述拉线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圆销的端面设有用于防止所述圆销从所述凹槽内脱离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或固定在所述扣手的外壁上。进一步地,所述扣手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拉线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回弹组件包括:轴销,穿设于设置在所述扣手一端的第二安装孔上;扭簧,套设于所述轴销上,用于带动向上扳动后的扣手回位。本技术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扣手用于牵引拉线移动,以使靠背锁的锁舌与锁杆脱离,实现解锁;向上扳动扣手时,抵接部与拉线抵接,并且限定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扣手转动相同的角度下,拉线总体长度变长,使得解锁操作力小;同样,在拉线行程相同的前提下,即解锁操作力相同的前提下,扣手转动角度小。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靠背,所述靠背上设有上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行李箱,包括行李箱饰板,所述行李箱饰板上设有上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或上述的汽车行李箱。本技术提供的汽车座椅、汽车行李箱及汽车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扣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线的剖视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与底座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拉线运动轨迹与现有技术中的拉线运动轨迹的对比原理图。图中:10、扣手;11、凹槽;20、拉线固定件;30、旋转回弹组件;31、轴销;32、扭簧;33、卡簧;40、抵接部;41、限位板;50、拉线;60、卡装件;70、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进行说明。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包括扣手10、抵接部40及拉线50。扣手10设有拉线固定件20,以及位于扣手10的一端且用于使扣手10向上扳动以解除靠背锁的锁定及带动扣手10回位的旋转回弹组件30。抵接部40设置于扣手10内,且位于拉线固定件20的下方。拉线50一端连接于靠背锁上,另一端穿入扣手10内且固定在拉线固定件20上。扣手10向上扳动时,拉线50向上移动且与抵接部40抵接,抵接部40限定拉线50形成折线结构,且抵接部40抵接于折线结构的折角处。本技术提供的靠背锁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靠背锁,包括锁舌和锁杆,拉线50的一端与锁舌连接,扣手10向上扳动时,拉线50被带动向上移动,从而带动锁舌脱离锁杆,实现解锁。需要座椅靠背锁定时,只要向后扳动座椅靠背,使锁舌扣在锁杆上即可。本技术提供的扣手10通过底座70固定在座椅靠背上,或是固定在与座椅靠背固定连接的行李箱饰板上,如图4所示。现有技术中,扣手10上没有与拉线50抵接的构件,拉线50均以直线形式被拉长,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的拉线50运动轨迹与现有技术中的拉线50运动轨迹的对比原理图(左图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原理图,右图为现有技术中的原理图),设定本实施例中的扣手10的转动角度与现有技术中扣手10的转动角度相同。对图5中的模型进行力分解分析,将拉线固定件20及抵接部40设想为定滑轮并忽略拉线50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依据杠杆定理可得:F1×L1=FA×LA=FS×LS(1-1)转化可得根据定滑轮的等臂杠杆原理可得上式(1-1)(1-2)(1-3)中:——座椅靠背锁解锁力;F1——扣手分解力;L1——扣手分解力臂;FA——座椅扣手阻力;LA——座椅扣手阻力臂;FS——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扣手动力;LS——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扣手动力臂;根据力的作用原理,扣手10在转动至解锁角度时,旋转回弹组件30产生的阻力为F2根据胡克定律:F1=K×A(1-4)上式(1-4)中:K——旋转回弹组件30的回弹系数;A——解锁角度;根据力的作用原理可得手部施加的解锁力F=F1+F2(1-5)得上式(1-6)(1-7)中:F——手施加的解锁力;F现——现有技术中手施加的解锁力;AA——座椅扣手解锁角度;AB——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扣手解锁角度;由于设定本实施例中的扣手10的转动角度与现有技术中扣手10的转动角度相同,即AA=AB,并且图5中可以看出,LA<LS,因此比较式(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扣手,设有拉线固定件,以及位于所述扣手的一端且用于使所述扣手向上扳动及带动所述扣手回位的旋转回弹组件;/n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扣手内,且位于所述拉线固定件的下方;/n拉线,一端连接于靠背锁上,另一端穿入所述扣手内且固定在所述拉线固定件上;/n所述扣手向上扳动时,所述拉线跟随所述拉线固定件向上移动,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抵接部限定所述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且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折线结构的折角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扣手,设有拉线固定件,以及位于所述扣手的一端且用于使所述扣手向上扳动及带动所述扣手回位的旋转回弹组件;
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扣手内,且位于所述拉线固定件的下方;
拉线,一端连接于靠背锁上,另一端穿入所述扣手内且固定在所述拉线固定件上;
所述扣手向上扳动时,所述拉线跟随所述拉线固定件向上移动,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抵接部限定所述拉线形成折线结构,且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折线结构的折角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扣手处于自由状态时,所述拉线为直线结构,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拉线的一侧且与所述拉线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手的下方设有用于使所述拉线穿过的卡装件。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手上设有凹槽,所述抵接部为嵌入所述凹槽内的圆销;所述圆销的外周面与所述拉线抵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信张传治李海春刘相宇马迪张地李云山亓洪涛张帅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