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682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包括:用于收集人行道雨水的收集组件,用于净水和蓄水的渗透铺装组件,以及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的排水箱;所述排水箱内设有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植草沟或就近水体的转换排水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通过渗透铺装组件能够将雨水净化和调蓄,然后再通过转换排水组件可以在对现有道路景观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轻易将净化后的雨水根据实际情况排到植草沟或就近水体中;本装置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操作便捷,且节省投资成本。

Three dimensional water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road runoff pollu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ponge City, which provides a three-dimensional water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road runoff pollution, including: a collection component for collecting rainwater from sidewalk, a penetration pavement component for water purification and storage, and a drainage box for collecting purified rainwater; the drainage box is provided with a conversion drainage for discharging purified rainwater to a grass planting ditch or a nearby water body Water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hree-dimensional water storage and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road runoff pollution, which can purify and regulate the rainwater through the penetration pavement component, and then can easily discharge the purified rainwater into the grass ditch or the nearby water bod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premise of minimum intervention to the existing road landscape through the conversion drainage component; the device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Save investment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
,具体为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在低影响开发(LID)基础上完善的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道路径流具有径流系数大、污染程度高的特点,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较多的道路径流海绵绿色设施有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滞留塘等。生态草沟主要功能为雨水排放通道,不具备调蓄及净化功能;雨水花园、滞留塘占地面积较大,且需对原有景观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同时对植物的选择要求较高(长期耐旱、短期耐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通过渗透铺装组件能够将雨水净化和调蓄,然后再通过转换排水组件可以在对现有道路景观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轻易将净化后的雨水根据实际情况排到植草沟或就近水体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包括:用于收集人行道雨水的收集组件,用于净水和蓄水的渗透铺装组件,以及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的排水箱;所述排水箱内设有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植草沟或就近水体的转换排水组件。进一步,所述转换排水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植草沟的综合利用管,延伸至就近水体的排水盲管,以及可旋转连通至所述综合利用管或所述排水盲管的连接弯头;所述排水盲管设于所述排水箱的顶部,所述连接弯头安装在所述水箱内。进一步,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格栅集水口,所述格栅集水口设于人行道的正下方,且所述格栅集水口与所述渗透铺装组件连通。进一步,所述渗透铺装组件包括生物过滤介质层、蓄净保水层以及碎石层,所述碎石层、所述蓄净保水层以及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由地底向地表的方向依次铺装。进一步,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的表面具有可种植绿植的面,且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中的砂、种植土以及透水介质之间的含量比为9:7:4。进一步,所述蓄净保水层中的蓄水陶土、陶粒以及除磷剂之间的含量比为5:3:2。进一步,所述碎石层中的碎石的粒径在15~30mm之间。进一步,所述碎石层中埋设有至少一段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上方设有供雨水进入管内的若干孔隙,所述排水管延伸至所述排水箱中。进一步,所述渗透铺装组件铺装在路上,铺装的坡度在2%~4%之间。进一步,所述排水箱底部安设有放空检修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通过渗透铺装组件能够将雨水净化和调蓄,然后再通过转换排水组件可以在对现有道路景观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轻易将净化后的雨水根据实际情况排到植草沟或就近水体中;本装置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操作便捷,且节省投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图1的A-A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中:1-格栅集水口;2-生物过滤介质层;3-蓄净保水层;4-碎石层;5-连接弯头;6-综合利用管;7-排水盲管;8-放空检修管;9-排水管;10-排水箱;a-人行道;b-道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包括:用于收集人行道雨水的收集组件,用于净水和蓄水的渗透铺装组件,以及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的排水箱10;所述排水箱10内设有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植草沟或就近水体的转换排水组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收集组件能够收集人行道处渗透下来的雨水,然后将该雨水排入到渗透铺装组件中进行净化和蓄水,最终排到排水箱10中储存。而后根据天气的状态,通过转换排水组件合理地将储存在排水箱10中的雨水利用起来,例如,当处于连续暴雨时节时,可通过转换排水组件将雨水直接排至就近水体,以防止路面积水严重;当处于非连续暴雨时节时,可空置转换排水组件,这样排水箱10就能够积蓄净化后的雨水,待放晴时再通过转换排水组件排至植草沟用于灌溉绿植。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转换排水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植草沟的综合利用管6,延伸至就近水体的排水盲管7,以及可旋转连通至所述综合利用管6或所述排水盲管7的连接弯头5;所述排水盲管7设于所述排水箱10的顶部,所述连接弯头5安装在所述水箱内。在本实施例中,综合利用管6的一端处于排水箱10内,另一端延伸至植草沟中,连接弯头5的一端始终是浸在水中的,当需要时,调节连接弯头5的位置,连接弯头5就能够轻易与综合利用管6连通,水就能够被排到植草沟中。排水盲管7安装在排水箱10的顶部向外延伸,直至就近水体附近,同样,当需要时,调节连接弯头5的位置,连接弯头5就能够轻易与排水盲管7连通,水就能够被排到就近水体中。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加压泵来增加排水的效率。而且连接弯头5可设为自动控制,例如可由工作人员远程遥控操作其旋转,以连接综合利用管6或者是排水盲管7,其中涉及到的控制器以及遥控器均为现有技术,此处表过不提;还可以由湿度传感器自动感应外界的湿度情况,然后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连接弯头5的转动,该技术也同样为现有技术,详细工作过程此处也不再赘述。优化上述方案,排水盲管7上安装有调节阀,便于调节。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格栅集水口1,所述格栅集水口1设于人行道的正下方,且所述格栅集水口1与所述渗透铺装组件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雨水会在人行道上向下渗透,此时格栅集水口1就可以汇集渗透下来的雨水,然后将雨水排至渗透铺装组件中进行净化和蓄积。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渗透铺装组件包括生物过滤介质层2、蓄净保水层3以及碎石层4,所述碎石层4、所述蓄净保水层3以及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2由地底向地表的方向依次铺装。在本实施例中,渗透铺装组件由三层构成,这三层分别起到各自的作用,如生物过滤介质层2在施工前应进行土壤渗透试验,保证透水率不小于120mm/h,同样,也需要对蓄净保水层3进行试验,保证其蓄水率不低于90%,且净化处理后的水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而碎石层4能够承受其上方两层的重量,保证地面的稳固。优选的,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2的厚度为350mm,所述蓄净保水层3厚度为550mm,所述碎石层4的厚度为350mm。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2的表面具有可种植绿植的面,且所述生物过滤介质层2中的砂、种植土以及透水介质之间的含量比为9:7:4。在本实施例中,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人行道雨水的收集组件,用于净水和蓄水的渗透铺装组件,以及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的排水箱;所述排水箱内设有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植草沟或就近水体的转换排水组件,所述转换排水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植草沟的综合利用管,延伸至就近水体的排水盲管,以及可旋转连通至所述综合利用管或所述排水盲管的连接弯头;所述排水盲管设于所述排水箱的顶部,所述连接弯头安装在所述水箱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收集人行道雨水的收集组件,用于净水和蓄水的渗透铺装组件,以及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的排水箱;所述排水箱内设有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植草沟或就近水体的转换排水组件,所述转换排水组件包括延伸至所述植草沟的综合利用管,延伸至就近水体的排水盲管,以及可旋转连通至所述综合利用管或所述排水盲管的连接弯头;所述排水盲管设于所述排水箱的顶部,所述连接弯头安装在所述水箱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格栅集水口,所述格栅集水口设于人行道的正下方,且所述格栅集水口与所述渗透铺装组件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径流污染立体蓄净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铺装组件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冠平刘祥刘军夏志勇罗金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