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02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包括预制叠合板主体和预留钢筋网,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包括上钢筋网、下钢筋网和混凝土板,所述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分别分布在混凝土板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钢筋网包括多个上纵向钢筋和多个上横向钢筋,多个所述上纵向钢筋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上横向钢筋的上端,并且所述上纵向钢筋与上横向钢筋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下钢筋网包括多个下纵向钢筋和多个下横向钢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钢筋网、下钢筋网、第一箍筋、第二箍筋和预设槽体,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结构强度不够高,并且与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效果差,使得楼板整体的刚度较差的问题。

A prefabricated laminated plate with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plate with high structural strength, which comprises a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plate main body and a reserved steel mesh. The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plate main body comprises an upper steel mesh, a lower steel mesh and a concrete plate. The upper steel mesh and the lower steel mesh are respectively distributed at the upper part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crete plate. The upper steel mes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upper longitudinal steel bars and a plurality of upper horizontal steel bars, and a plurality of upper horizontal steel bars The upper longitudinal steel bars are evenly spac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plurality of upper transverse steel bars, and the upper longitudinal steel bar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transverse steel bars by welding. The lower steel bar mesh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lower longitudinal steel bars and a plurality of lower transverse steel bars.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technical structure strength is not high enough, and the combination effect with the cast-in-place concrete layer is poor, so that the overall rigidity of the floor is p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预制装配式施工
,具体为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
技术介绍
目前,在建筑结构楼板技术应用领域,楼板的类型主要有现浇混凝土层、混凝土预制板、叠合板、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等几种。其中,现浇混凝土层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造价低的优点,但需进行繁冗复杂的现场模板工程和钢筋工程,施工速度慢,周期长,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等,尤其是在钢结构建筑施工中,现浇混凝土层的施工时间长的特点对整个工期的影响更加明显,难以与钢结构建筑的装配化施工相适应,同时也不利于节能环保。预制混凝土板虽然施工速度快,可以免去大部分模板支撑,但其致命缺点是楼板整体性差,且单向受力,易产生裂缝,不适用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此外抗渗性也差。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虽然施工速度快,整体刚度较好,但造价高,且存在平面内双向刚度不等,楼板底面不平整,板底钢板需防火处理,常需吊顶处理,叠合楼板是由预制叠合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但是,现有的预制叠合板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的预制叠合板结构强度不够高,只能应用在一些跨度较小的建筑结构中使用,无法满足对结构强度要求高的大跨度建筑结构中使用。2、现有的预制叠合板的上端只是通过设置钢筋桁架实现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衔接,但是这种衔接方式过于单一,现浇混凝土层与预制叠合板层无法更深入的结合,楼板整体的刚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结构强度不够高,并且与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效果差,使得楼板整体的刚度较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包括预制叠合板主体和预留钢筋网,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包括上钢筋网、下钢筋网和混凝土板,所述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分别分布在混凝土板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钢筋网包括多个上纵向钢筋和多个上横向钢筋,多个所述上纵向钢筋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上横向钢筋的上端,并且所述上纵向钢筋与上横向钢筋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下钢筋网包括多个下纵向钢筋和多个下横向钢筋,多个所述下纵向钢筋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下横向钢筋的上端,并且下纵向钢筋与下横向钢筋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多个所述第一箍筋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之间,多个所述第二箍筋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之间,多个所述第一箍筋与多个所述第二箍筋依次首尾交叉布置,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的上端设置有预留钢筋网,所述预留钢筋网包括钢筋桁架和纵向连接钢筋,所述钢筋桁架底端与上钢筋网焊接连接,所述纵向连接钢筋穿接在同方向多个钢筋桁架之间,并且所述纵向连接钢筋与钢筋桁架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混凝土板的上端间隔均匀开设有多个预设槽体。进一步,所述预设槽体侧面整体呈V型。进一步,所述上钢筋网中的上纵向钢筋的两端和下钢筋网中下纵向钢筋的两端均伸出混凝土板的长度至少为1m。进一步,所述预设槽体的深度占混凝土板厚度的七分之一。进一步,所述预设槽体的两端贯穿于混凝土板的两端。(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通过设置上钢筋网、下钢筋网、第一箍筋和第二箍筋,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分别预设在混凝土板的上部和下部,上钢筋网的设置提高了预制叠合板主体的抗压强度,而下钢筋网的设置则提高了预制叠合板主体的抗拉强度,第一箍筋与第二箍筋首尾交错扣接上钢筋网、下钢筋网的外围,使得上钢筋网和下钢筋网整体性更好,在从而使得预制叠合板主体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满足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建设需要。2、该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通过在预制叠合板主体的混凝土板上端面设置预设槽体,可增大预制叠合板主体与现浇混凝土层的有效接触面积,使现浇混凝土层与预制叠合板主体之间更好的结合,结合更稳固,从而增强了楼板整体的刚度,提高建筑整体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剖图。图中:1、预制叠合板主体;2、上钢筋网;3、下钢筋网;4、上纵向钢筋;5、上横向钢筋;6、下纵向钢筋;7、下横向钢筋;8、第一箍筋;9、第二箍筋;10、混凝土板;11、预留钢筋网;12、钢筋桁架;13、纵向连接钢筋;14、预设槽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包括预制叠合板主体1和预留钢筋网11,预制叠合板主体1包括上钢筋网2、下钢筋网3和混凝土板10,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分别分布在混凝土板10的上部和下部,上钢筋网2包括多个上纵向钢筋4和多个上横向钢筋5,多个上纵向钢筋4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上横向钢筋5的上端,并且上纵向钢筋4与上横向钢筋5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下钢筋网3包括多个下纵向钢筋6和多个下横向钢筋7,多个下纵向钢筋6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下横向钢筋7的上端,并且下纵向钢筋6与下横向钢筋7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箍筋8和第二箍筋9,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分别预设在混凝土板10的上部和下部,上钢筋网2的设置提高了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抗压强度,而下钢筋网3的设置则提高了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抗拉强度,第一箍筋8与第二箍筋9首尾交错扣接上钢筋网2、下钢筋网3的外围,使得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整体性更好,在从而使得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满足大跨度建筑结构的建设需要,多个第一箍筋8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第二箍筋9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第一箍筋8与多个第二箍筋9依次首尾交叉布置,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预留钢筋网11,预留钢筋网11包括钢筋桁架12和纵向连接钢筋13,钢筋桁架12底端与上钢筋网2焊接连接,纵向连接钢筋13穿接在同方向多个钢筋桁架12之间,并且纵向连接钢筋13与钢筋桁架1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混凝土板10的上端间隔均匀开设有多个预设槽体14,通过在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混凝土板10上端面设置预设槽体14,可增大预制叠合板主体1与现浇混凝土层的有效接触面积,使现浇混凝土层与预制叠合板主体1之间更好的结合,结合更稳固,从而增强了楼板整体的刚度,提高建筑整体的质量。具体的,预设槽体14侧面整体呈V型。具体的,上钢筋网2中的上纵向钢筋4的两端和下钢筋网3中下纵向钢筋6的两端均伸出混凝土板10的长度至少为1m,方便叠合板与建筑楼板层更好的结合。具体的,预设槽体14的深度占混凝土板10厚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包括预制叠合板主体(1)和预留钢筋网(1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1)包括上钢筋网(2)、下钢筋网(3)和混凝土板(10),所述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分别分布在混凝土板(10)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钢筋网(2)包括多个上纵向钢筋(4)和多个上横向钢筋(5),多个所述上纵向钢筋(4)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上横向钢筋(5)的上端,并且所述上纵向钢筋(4)与上横向钢筋(5)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下钢筋网(3)包括多个下纵向钢筋(6)和多个下横向钢筋(7),多个所述下纵向钢筋(6)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下横向钢筋(7)的上端,并且下纵向钢筋(6)与下横向钢筋(7)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箍筋(8)和第二箍筋(9),多个所述第一箍筋(8)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所述第二箍筋(9)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所述第一箍筋(8)与多个所述第二箍筋(9)依次首尾交叉布置,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预留钢筋网(11),所述预留钢筋网(11)包括钢筋桁架(12)和纵向连接钢筋(13),所述钢筋桁架(12)底端与上钢筋网(2)焊接连接,所述纵向连接钢筋(13)穿接在同方向多个钢筋桁架(12)之间,并且所述纵向连接钢筋(13)与钢筋桁架(1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混凝土板(10)的上端间隔均匀开设有多个预设槽体(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强度高的预制叠合板,包括预制叠合板主体(1)和预留钢筋网(1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1)包括上钢筋网(2)、下钢筋网(3)和混凝土板(10),所述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分别分布在混凝土板(10)的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钢筋网(2)包括多个上纵向钢筋(4)和多个上横向钢筋(5),多个所述上纵向钢筋(4)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上横向钢筋(5)的上端,并且所述上纵向钢筋(4)与上横向钢筋(5)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下钢筋网(3)包括多个下纵向钢筋(6)和多个下横向钢筋(7),多个所述下纵向钢筋(6)间隔均匀设置在多个下横向钢筋(7)的上端,并且下纵向钢筋(6)与下横向钢筋(7)之间通过焊接连接,所述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箍筋(8)和第二箍筋(9),多个所述第一箍筋(8)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所述第二箍筋(9)间隔均匀扣接在上钢筋网(2)和下钢筋网(3)之间,多个所述第一箍筋(8)与多个所述第二箍筋(9)依次首尾交叉布置,所述预制叠合板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刚胡高家刘政康刘青马希贤刘永刚刘锋刘传洋刘志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盛世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