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2717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G),其中,变速器(G)具有变速器输入端(GW1‑A)、变速器输出端(GW2‑A)、四个行星齿轮组(P1、P2、P3、P4)以及六个切换元件(B1、B2、K1、K2、K3、K4),其中,通过有选择地操作六个切换元件(B1、B2、K1、K2、K3、K4)在变速器输入端(GW1‑A)与变速器输出端(GW2‑A)之间能切换十个前进挡和一个后退挡,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基于此变速器(G)的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ransmission (g) for a motor vehicle, wherein the transmission (g) has a transmission input (GW1 \u2011 a), a transmission output (gw2 \u2011 a), four planetary gear sets (P1, P2, P3, P4) and six switching elements (B1, B2, K1, K2, K3, K4), wherein six switching elements (B1, B2, K1, K2, K3, K4) are selectively operated at the transmission input (GW1 \u2011 a) and the transformer Ten forward gears and one reverse gear can be switched between the output ends of the speeder (gw2 \u2011 a).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based on the transmission (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变速器包括变速器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端、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其中,行星齿轮组分别包括多个元件,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通过太阳轮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而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而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其中,设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切换元件,其中,通过有选择地操作切换元件的各其中四个切换元件经由行星齿轮组在切换不同的挡的情况下能在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形成不同的动力流引导,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相互抗相对转动地(drehfest)连接并且共同经由第一切换元件能被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在该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也能借助第二切换元件固定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抗相对转动地相互处于连接状态下,其中,变速器输入端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变速器输出端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抗相对转动地处于连接状态下。
技术介绍
在当前,变速器因此被称为多挡变速器,也就是说能通过操作各自的切换元件切换多个不同的传动比关系作为在变速器的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的挡,其中,这优选自动实行。根据切换元件的布置而定地,这些切换元件是离合器或制动器。此类变速器主要使用在机动车内,以便鉴于各种各样的标准来合适地转化各自的机动车的驱动机的牵引力供应。由US8,545,362B1得知一种变速器,其包括四个行星齿轮组,它们分别由形式为各一个太阳轮、各一个行星架和各一个齿圈的多个元件构成。此外设有六个切换元件,通过对它们的有选择的操作能够在变速器的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形成不同的挡。总体上,在此可以在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切换十个前进挡和一个后退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对于由现有技术公知的在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具有十个前进挡和一个后退挡的变速器的替选的设计方案。该任务从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出发结合其特征部分的特征来解决。其后续的从属权利要求分别反映了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改进方案。此外,其中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速器的机动车传动系是权利要求15的主题。根据本专利技术,变速器包括变速器输入端和变速器输出端、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齿轮组。在此,行星齿轮组分别包括多个元件并且用于从变速器输入端向变速器输出端引导动力流。此外设有六个切换元件,其中,通过有选择地操作其中各四个切换元件经由行星齿轮组在切换不同的挡的情况下能在变速器输入端与变速器输出端之间形成不同的动力流引导。在本专利技术的意义中,变速器输入端优选构造在驱动轴的端部上,经由变速器输入端将驱动运动引入到变速器内。变速器输出端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可以限定在从动轴的端部上,经由变速器输出端将根据分别切换的挡被变速的驱动运动从变速器引出。但是,变速器输出端也可以通过齿轮的齿部形成,在齿部上能截取被变速的驱动运动。“轴”在本专利技术的意义中被理解为变速器的能旋转的构件,经由该能旋转的构件将变速器的各所属的部件轴向和/或径向地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或经由该能旋转的构件在操作相应的切换元件时能建立此类连接。因此,各自的轴也可以作为中间件存在,经由中间件使各自的部件例如径向地与变速器输出端连接。“轴向”在本专利技术的意义中是指沿如下变速器输入端轴线的方向的定向,行星齿轮组沿该变速器输入端轴线相互同轴地布置。然后,“径向”被理解为处于变速器输入端轴线上的轴的直径方向上的定向。行星齿轮组只要元件允许被接驳的话可以分别要么构造为负行星齿轮组要么构造为正行星齿轮组。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一元件分别是太阳轮,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二元件分别是行星保持架,并且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三元件分别是齿圈。因此,负行星齿轮组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原则上所公知的方式由元件,即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构成,其中,行星架引导至少一个、但是优选是多个的行星轮,这些行星轮各个分别与太阳轮和环绕的齿圈咬合。而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一元件分别是太阳轮,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二元件分别是齿圈,并且各自的行星齿轮组的各自的第三元件分别是行星架。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也存在元件,即太阳轮、齿圈和行星架,其中,行星保持架引导至少一个行星轮对,其中一个行星轮与内置的太阳轮处于齿啮合状态下,而其他行星轮与环绕的齿圈处于齿啮合状态下,以及行星轮相互咬合。行星齿轮组沿轴向方向优选以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三行星齿轮组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次序布置。但是原则上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也可以涉及其他布置方式。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速器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可以共同地经由第一切换元件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也能借助第二切换元件固定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此外,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变速器输入端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变速器输出端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抗相对转动地处于连接状态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变速器的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是变速器的永久静止不动的部件,优选是变速器壳体或此类变速器壳体的一部分,或与变速器壳体牢固连接的构件。于是,通过在操作第一切换元件时使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也阻止了两个元件旋转。在第二切换元件闭合时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也表现如此。本专利技术现在包括如下技术教导: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共同地能经由第三切换元件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连接。换言之,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速器中,因此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永久地抗相对转动地相互处于连接状态下。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也永久地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此外,变速器输入端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抗相对转动地处于连接状态下,而变速器输出端与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在操作第一切换元件时,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元件共同地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在闭合第二切换元件时,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也与该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因此静止不动。而对第三切换元件的操作导致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元件和第四行星齿轮组的第三元件的抗相对转动的连接。因此,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被设计为制动器,它们在驱控时将变速器的各自的能旋转的部件或抗相对转动地相互连接的能旋转的部件制动到静止不动,并且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上,而第三切换元件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G),所述变速器具有变速器输入端(GW1-A)、变速器输出端(GW2-A)、以及第一行星齿轮组(P1)、第二行星齿轮组(P2)、第三行星齿轮组(P3)和第四行星齿轮组(P4),其中,所述行星齿轮组(P1、P2、P3、P4)分别包括多个元件(E11、E12、E13、E14、E21、E22、E23、E24、E31、E32、E33、E34),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一元件(E11、E12、E13、E14)通过太阳轮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二元件(E21、E22、E23、E24)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三元件(E31、E32、E33、E34)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而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其中,设有第一切换元件(B1)、第二切换元件(B2)、第三切换元件(K1)、第四切换元件(K2)、第五切换元件(K3)和第六切换元件(K4),其中,通过有选择地分别操作其中四个切换元件经由所述行星齿轮组(P1、P2、P3、P4)在切换不同的挡(1至10,R1)的情况下能在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与所述变速器输出端(GW2-A)之间形成不同的动力流引导,/n-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一元件(E11)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一元件(E12)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能共同经由所述第一切换元件(B1)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GG)上,/n-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三元件(E31)能借助所述第二切换元件(B2)也被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GG)上,/n-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二元件(E21)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三元件(E34)抗相对转动地相互处于连接状态下,/n-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二元件(E22)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所述变速器输出端(GW2-A)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二元件(E24)抗相对转动地处于连接状态下,/n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二元件(E21)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三元件(E34)能共同地经由所述第三切换元件(K1)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三元件(E32)抗相对转动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424 DE 102017206836.11.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G),所述变速器具有变速器输入端(GW1-A)、变速器输出端(GW2-A)、以及第一行星齿轮组(P1)、第二行星齿轮组(P2)、第三行星齿轮组(P3)和第四行星齿轮组(P4),其中,所述行星齿轮组(P1、P2、P3、P4)分别包括多个元件(E11、E12、E13、E14、E21、E22、E23、E24、E31、E32、E33、E34),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一元件(E11、E12、E13、E14)通过太阳轮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二元件(E21、E22、E23、E24)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其中,各自的行星齿轮组(P1、P2、P3、P4)的第三元件(E31、E32、E33、E34)在负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齿圈形成,而在正行星齿轮组的情况中通过保持架形成,其中,设有第一切换元件(B1)、第二切换元件(B2)、第三切换元件(K1)、第四切换元件(K2)、第五切换元件(K3)和第六切换元件(K4),其中,通过有选择地分别操作其中四个切换元件经由所述行星齿轮组(P1、P2、P3、P4)在切换不同的挡(1至10,R1)的情况下能在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与所述变速器输出端(GW2-A)之间形成不同的动力流引导,
-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一元件(E11)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一元件(E12)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能共同经由所述第一切换元件(B1)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GG)上,
-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三元件(E31)能借助所述第二切换元件(B2)也被固定在抗相对转动的结构元件(GG)上,
-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二元件(E21)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三元件(E34)抗相对转动地相互处于连接状态下,
-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二元件(E22)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所述变速器输出端(GW2-A)与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二元件(E24)抗相对转动地处于连接状态下,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1)的第二元件(E21)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三元件(E34)能共同地经由所述第三切换元件(K1)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三元件(E32)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三元件(E33)能经由所述第四切换元件(K2)与轴(W)抗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轴(W)此外一方面能经由所述第五切换元件(K3)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三元件(E32)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并且另一方面能经由所述第六切换元件(K4)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一元件(E13)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一元件(E14)抗相对转动置于连接状态下,其中,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二元件(E23)与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G),其特征在于,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二元件(E23)能借助第四切换元件(K2)与变速器输入端(GW1-A)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一元件(E13)与第四行星齿轮组(P4)的第一元件(E14)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三元件(E33)能借助第五切换元件(K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三元件(E32)抗相对转动地置入连接状态下,并且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能借助第六切换元件(K4)被联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切换元件(K4)在操作时使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一元件(E13)和第三元件(E33)或使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一元件(E13)和第二元件(E23)或使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二元件(E23)和第三元件(E33)相互抗相对转动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二元件(E23)能借助所述第四切换元件(K2)与所述变速器输入端(GW1-A)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3)的第三元件(E33)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2)的第三元件(E32)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特凡·贝克约翰尼斯·卡尔滕巴赫米夏埃尔·韦克斯米夏埃尔·特吕本巴赫凯·博恩特雷格约翰尼斯·格吕克勒延斯·莫拉夫格哈德·尼德布鲁克彼得·齐默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