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03995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路基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下混凝土面层和上混凝土面层;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厚度为30‑40cm,分两层铺设;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乳化沥青透层,乳化沥青透层上敷设有沥青下封层,沥青下封层上铺设有下混凝土面层;下混凝土面层和上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建筑垃圾为再生集料作为道路基层,降低对天然石矿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负担。

Road structure based on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of construction wast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discloses a road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of construction waste.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lower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layer, an upper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layer, a lower concrete surface layer and an upper concrete surface layer successively laid on the subgrade from bottom to top;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layer is 30 \u2011 40cm, which is laid in two layers;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upper recycled cement stabilized inorganic mixture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n emulsified asphalt prime coat, The emulsified asphalt prime coat is provided with an asphalt lower seal layer, and the asphalt lower seal layer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concrete surface layer; a modified emulsified asphalt adhesive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lower concrete surface layer and the upper concrete surface layer. The utility model takes the construction waste as the recycled aggregate as the road base, reduces the demand for the natural stone ore,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s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道路结构的基层用料大多使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石灰稳定级配碎石以及综合稳定级配碎石,级配碎石主要来源于天然石矿,这些材料的过度开采和提取,不仅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有限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同时,我国目前包括建筑物垃圾和工程弃土在内的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5亿吨,其中每年仅拆除就产生15亿吨建筑垃圾,目前的处理方法主要还是露天堆放、地下掩埋等方式,不但占用土地,同时会严重污染大气和土壤,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居环境,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以建筑垃圾为再生集料作为道路基层,降低对天然石矿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负担的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道路结构的基层中使用的级配碎石主要来源于天然石矿,资源紧缺;而建筑垃圾的有效利用率差,草草处理给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在路基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下混凝土面层和上混凝土面层;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厚度为30-40cm,分两层铺设;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乳化沥青透层,乳化沥青透层上敷设有沥青下封层,沥青下封层上铺设有下混凝土面层;下混凝土面层和上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路基为建筑垃圾回填料,路基高度不超过60c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和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中的再生集料为破碎筛分处理后的建筑垃圾碎料,碎料的粒径不大于30m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中的下层的厚度不小于15mm,上层的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伸缩缝,第一伸缩缝沿道路延伸方向间隔排布。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伸缩缝的宽度不大于3mm,深度不大于5mm,相邻第一伸缩缝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厚度为15-20m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伸缩缝,第二伸缩缝与第一伸缩缝平行设置,且与第一伸缩缝上下错位排布。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下混凝土面层厚度为5-6c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混凝土面层厚度为3-4cm。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中在路基和基层中使用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破碎料,充分利用了建筑垃圾,减轻其对环境的负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减少了道路施工对天然石矿的需求,缓解了资源压力,绿色环保,实用性强。本技术的道路基层采用了不同粒径配比的再生集料,以双层结构,提供了不同的抗压强度的两层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提高道路的整体承载力和抗压力,其中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分两层施工,也大大减少了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开裂情况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本技术在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和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的上表面错位设置伸缩缝,可以有效缓解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产生裂缝,缩短基层的养护周期,提高施工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路基;2-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4-乳化沥青透层;5-沥青下封层;6-下混凝土面层;7-改性乳化沥青粘层;8-上混凝土面层;91-第一伸缩缝;92-第二伸缩缝。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以建筑垃圾回填料为路基1,在路基1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本实施例中路基1使用棚改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经过机械设备破碎、除杂和筛分处理后,得到的回填料,填筑高度不超过60cm。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中的再生集料为破碎筛分处理后的建筑垃圾碎料,碎料的粒径不大于30mm,其中粒径20-30mm的碎料占该层再生集料总质量的15-20%;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的厚度为30-40cm,分两层铺设,其中下层的厚度不小于15mm;上层的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伸缩缝91,第一伸缩缝91的宽度不大于3mm,深度不大于5mm,第一伸缩缝91沿道路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相邻第一伸缩缝9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m。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中的再生集料为破碎筛分处理后的建筑垃圾碎料,碎料的粒径不大于30mm,其中粒径20-30mm的碎料占该层再生集料总质量的10-15%;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的厚度为15-20mm;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伸缩缝92,第二伸缩缝92与第一伸缩缝91平行设置,且与第一伸缩缝91上下错位排布,第二伸缩缝92的宽度不大于3mm,深度不大于5mm;第二伸缩缝92内及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上表面上设置有乳化沥青透层4,乳化沥青透层4上敷设有沥青下封层5,沥青下封层5上铺设有下混凝土面层6。下混凝土面层6采用温拌中粒式沥青混凝土WAC-20(C)浇洒而成,厚度为5-6cm,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之间设置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浇洒而成;上混凝土面层8采用温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WAC-13(C)浇洒而成,厚度为3-4cm。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路基(1)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的厚度为30-40cm,分两层铺设;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乳化沥青透层(4),乳化沥青透层(4)上敷设有沥青下封层(5),沥青下封层(5)上铺设有下混凝土面层(6);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之间设置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路基(1)上,自下而上依次铺设有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的厚度为30-40cm,分两层铺设;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乳化沥青透层(4),乳化沥青透层(4)上敷设有沥青下封层(5),沥青下封层(5)上铺设有下混凝土面层(6);下混凝土面层(6)和上混凝土面层(8)之间设置有改性乳化沥青粘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1)为建筑垃圾回填料,路基(1)高度不超过6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和上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3)中的再生集料为破碎筛分处理后的建筑垃圾碎料,碎料的粒径不大于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垃圾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再生水泥稳定无机混合料层(2)中的下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岩凌李烁周红波刘文才何强孙凯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