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模机和生产砂模部件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69307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5: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制机,其包括模腔,所述模腔具有设置有模型板的至少一个腔端壁(8),所述模型板适于在模具部件中形成模型并且与参考模型块相关联,所述参考模型块与所述模型板的模型成固定关系定位并且适于在模具部件的外表面中形成参考模型。检测系统检测砂模部件的参考模型的模型表面的位置。模型板的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可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92、119)调节。所述致动器借助于控制系统以由沿着所述行进路径行进的被压实的砂模部件的参考模型的模型表面的检测系统执行的相继位置检测为基础来控制。

Sand m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nd molding part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olding machine, which includes a mold cavity, the mold cavity has at least one cavity end wall (8) provided with a model plate, the model plate is suitable for forming a model in a mold par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reference model block, the reference model block is positioned in a fix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l of the model plate and is suitable for forming a reference model i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mold part. The detection system detects the position of the model surface of the reference model of the sand mold component. The lateral and / or rotational compaction position of the model plate can be adjusted by means of at least one actuator (91, 92, 119). The actuator is controlled by means of a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successive position detection performed by a detection system of a model surface of a reference model of a compacted sand mold component traveling along the travel pa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砂模机和生产砂模部件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砂模部件的砂模机,其包括由腔顶壁、腔底壁、两个相对的腔侧壁和两个相对的腔端壁形成的模腔,其中腔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填砂口,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具有模型的模型板,所述模型板适于在砂模部件中形成模型,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能在所述模腔的纵向方向上位移以便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中的砂,其中所述模型板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相关联,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与所述模型板的模型成固定关系定位并且适于在砂模部件的外表面中形成参考模型,并且其中检测系统邻近被压实的砂模部件的行进路径布置并且适于检测所述砂模部件的参考模型的模型表面的位置。
技术介绍
在自动模制机上,经常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机器或技术;例如由DISAMATCH(注册商标)水平无箱对型板机使用的对型板技术以及诸如DISAMATIC(注册商标)技术这样的竖直无箱砂模技术。根据对型板技术,在彼此背离的两侧上具有模制模型的对型板被夹持在两个模腔之间。在同时模制第一砂模半部和第二砂模半部期间,对型板的模型延伸到每个相应的模腔中。延伸穿过壁的形成为狭缝的砂入口布置在每个模腔处。同时通过每个形成为狭缝的开口将砂吹入每个模腔中。随后,通过相对布置的压板在朝着对型板的方向上同时位移的动作而挤压砂。在挤压之后,模腔运动远离彼此,移除对型板并且最终将模芯安置在模具中。模具随后被关闭并推出腔,并且准备好用于将液态金属浇注到其中以便生产金属铸件。根据诸如DISAMATIC(注册商标)技术这样的竖直无箱砂模技术,均设置有模型板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相对地布置在模腔的任一端部处。在模制单个模具部件期间,模型板的模型延伸到模腔的每个相应的端部中。延伸穿过壁的形成为狭缝的砂入口典型地布置在模腔的顶部处。通过形成为狭缝的开口将砂吹入模腔中。随后,通过第一板和/或第二板的位移,板在朝着彼此的方向上相对地运动并且挤压其间的砂。在从模腔移除之后,将砂模部件邻近先前模制的砂模部件安置在传送器上。由此,两个相邻的砂模部件形成完整的砂模。由这两个砂模部件形成的腔构成用于随后铸造金属产品的腔。US4,724,886(SelectiveElectronic公司)公开了一种用于在模具制造机的操作期间检测配合模具部分的未对准的装置和方法。模具制造机包括用于在模具表面的外部上形成矩形参考标记的装置以及用于通过检测作为两个相邻外部参考标记之间的台阶的任何未对准来检测模具部分的内部模腔的未对准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当参考标记进入测量装置的视场时,距离测量装置首先检测测量距离的步进增加。如果在参考标记处于视场内的时间期间,该距离以逐步方式变化的量大于先前建立的阈值容限,则这就表明内部未对准,并且通过系统控制单元上的显示器向操作者发出信号。操作者随后可以选择停止模具部分的推进并且纠正导致未对准的问题,或者操作者可以等待并且通过在停止生产线之前检查几个后续的模具部分的未对准情况来观察未对准是孤立的问题还是持续的问题。然而,根据该方法,距离测量的准确度是有限的,并且只有在测量到大于阈值容限的距离变化时才给出未对准的指示。并未向操作者指示对于未对准程度的量度。此外,尽管该布置可以检测到相邻模具部分的竖直、侧向和旋转方面的相互未对准,但是通过该布置无法检测到其它参数例如相邻模具部分之间的可能间隙的宽度、模具膨胀和模具尺寸。US5,697,424(DanskIndustriSyndikatA/S)描述了一种自动操作的模制和铸造厂,其包括用于通过压缩型砂生产模具的模制站、浇注站和提取站。在没有操作者密切关注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当新压实的模具部件从一个或多个模型(通过抵靠一个或多个模型来压缩型砂而形成该模具部件)释放时,一些型砂附着到模型,由此产生在所形成的铸造腔中的凹陷形式的误差。为了检测这样的情况,拍摄一个或多个加工步骤和/或其结果的多个视频摄像头将相对应的图像信息传送到中心控制装置,在所述中心控制装置中将图像信息与“理想的”图像信息(例如先前读入并且以正确进行的加工步骤为基础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在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中心控制装置控制受影响的站,使得能够避免不合需要的操作状态或缺陷铸件。然而,该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关于相邻模具部分的相互未对准的足够准确的信息例如竖直、侧向和旋转方面的相互未对准以及相邻模具部分之间的可能间隙的宽度。此外,通过该布置不能非常准确地检测模具膨胀和模具尺寸。JP4190964A公开了一种设置有砂模机的无箱铸造生产线。通过电视摄像头拍摄在砂模生产线中的间歇式传送器上传送的相邻砂模之间的边界区域,并且处理视频信号。由此,确定相邻砂模之间的边界线,并且砂模在进给方向上的长度由进给方向上的两条边界线之间的宽度确定。以该方式,可以基于该砂模长度确定在砂模生产线中的间歇式传送器上的任意砂模的位置。然而,尽管砂模的厚度可以以该方式确定,但是该系统不能检测到例如相邻模具部件的竖直、侧向和旋转方面的相互未对准这样的不准确以及例如相邻模具部件之间的可能间隙的宽度这样的其它参数。US4,774,751涉及铸造程序,特别是用光电传感器单元进行的过程中和过程后检查。主要解决的是:检查模具和模芯以确保准确性并且在模具不准确的情况下控制程序以中止浇注;检查模芯生产线上的模芯;检查模型的粘砂情况;在通道中检查成品铸件是否存在外来杂质(extraneousmaterial);原料过多或不足;正确的定位器关系等;以及自动砑光机的控制。公开了一种系统,其针对以下的任一或全部的情况检查连续模具生产线上的模具:模芯是完整的(不是缺件),模芯正确地定位在下模(dragmould)中(对准、高度),模具中的砂尺寸正确并且没有损坏,上模(copemould)和下模中的销和销孔尺寸正确并且处于良好状态以允许正确配合。在这些实施例的上下文中展示了固定的和可编程地运动的传感器两者。然而,该系统不能检测到与形成完整模具的两个模具部件的相互定位有关的不准确性,例如相邻模具部件的竖直、侧向和旋转方面的相互未对准,以及例如相邻模具部件之间的可能间隙的宽度这样的其它参数。DE4202020A1公开了一种用于在无箱模具制造和传送系统中将铸造系统的底部浇注孔定位在模具的浇道上方的工艺。一旦模具制造和传送操作结束并且模具静止,就检查浇道上方的浇注孔位置并且检测位置误差。定位设备包括:(i)用于确定浇道上方的浇注孔位置的测量系统;(ii)用于相对于传送系统纵向和横向调节铸造系统的定位系统;以及(iii)用于控制定位系统的测量处理系统。测量系统可以具有视频、激光、雷达或超声波摄像机的形式,并且设置有附接的测量变量处理系统。该工艺高效用于在无箱模具中铸造金属制品,原因是其允许无延迟地执行铸造,并且对模具厚度中和传送系统内的公差进行补偿以用于快速和准确的浇注孔定位。WO01/72450公开了一种使用对型板技术生产无箱模具的模制机,所述机器包括两个砂箱和相对应的挤压板,其中相关联的安装措施允许挤压板沿着轴向方向进行相对运动。提供倾斜措施提供了将挤压板与能够畸变的模具表面对准的可能性,从而防止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生产砂模部件(2、76、77、85)的砂模机(1、75),其包括由腔顶壁(4)、腔底壁(5)、两个相对的腔侧壁(6)和两个相对的腔端壁(7、8)形成的模腔(3),其中,腔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填砂口(9),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具有模型(12、13)的模型板(10、11),所述模型板能够在砂模部件(2、76、77、85)中形成模型,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进行位移,以便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其中,所述模型板(10、11)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相关联,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与所述模型板(10、11)的模型(12、13)成固定关系定位并且能够在砂模部件(2、76、77、85)的外表面(32、33、34、35、36)中形成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并且其中,检测系统布置成与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行进路径(17)相邻并且能够检测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压实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5,119)来调节,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至少一个横向方向(T...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05 IB PCT/IB2016/0573521.一种用于生产砂模部件(2、76、77、85)的砂模机(1、75),其包括由腔顶壁(4)、腔底壁(5)、两个相对的腔侧壁(6)和两个相对的腔端壁(7、8)形成的模腔(3),其中,腔壁设置有至少一个填砂口(9),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具有模型(12、13)的模型板(10、11),所述模型板能够在砂模部件(2、76、77、85)中形成模型,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进行位移,以便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其中,所述模型板(10、11)中的至少一个与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相关联,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与所述模型板(10、11)的模型(12、13)成固定关系定位并且能够在砂模部件(2、76、77、85)的外表面(32、33、34、35、36)中形成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并且其中,检测系统布置成与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行进路径(17)相邻并且能够检测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压实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5,119)来调节,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至少一个横向方向(TH、TV)上位移来调节,并且/或者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旋转压实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92、93、94、96、97)来调节,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旋转位置围绕至少一个旋转轴线(AR1、AR2)旋转来调节,并且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借助于控制系统(98)以由沿着所述行进路径(17)行进的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检测系统执行的相继位置检测为基础来控制,以便适应性地控制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中沿着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形成的模型的对准和/或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围绕相对应的旋转轴线的旋转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通过在控制循环中首先执行以下步骤来适应性地控制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的所述对准和所述旋转位置:
·控制至少一个致动器(96、97),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布置成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围绕相对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横向地延伸的至少一个旋转轴线(AR1、AR2)旋转来调节旋转压实位置,直到对于在相同的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两个相对的模型(99)围绕相对应的旋转轴线的旋转位置中的差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量度为止,
并且其次,执行以下两个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控制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5),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布置成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在所述模腔的纵向方向(LD)的至少一个横向方向上位移来调节横向压实位置,直到对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沿着所述模腔(3)的所述纵向方向(LD)形成的模型(99)的对准的调节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量度为止,
·控制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4),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布置成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围绕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旋转来调节旋转压实位置,直到对于相对于相对应的标称旋转位置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的旋转位置已经获得了一定的量度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在以下情况下启动和完成所述控制循环,即,在所述砂模机的操作期间检测到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沿着所述模腔的纵向方向(LD)形成的模型(99)的对准的最大偏差被超过,并且/或者在所述砂模机的操作期间检测到在相同的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两个相对的模型(99)围绕所述相对应的旋转轴线的旋转位置中的差异的最大偏差被超过。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在压实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旋转压实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6、97)来调节,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旋转位置围绕相对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横向地延伸的至少一个旋转轴线(AR1、AR2)旋转来调节,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96、97)借助于控制系统(98)以由沿着所述行进路径(17)行进的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检测系统执行的相继位置检测为基础来控制,以便适应性地控制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围绕与相对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横向地延伸的所述至少一个旋转轴线平行的轴线的旋转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相对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横向地延伸的所述至少一个旋转轴线(AR1、AR2)包括第一轴线(AR1)和与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第二轴线(AR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轴线(AR1)至少基本与所述第二轴线(AR2)成直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轴线(AR1)是至少基本竖直的,并且所述第二轴线(AR2)是至少基本水平的。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在压实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旋转压实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4)来调节,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旋转位置围绕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延伸的轴线旋转来调节,并且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91至94)借助于控制系统(98)以由沿着所述行进路径(17)行进的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检测系统执行的相继位置检测为基础来控制,以便适应性地控制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围绕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延伸的轴线的旋转位置。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压实位置能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第一横向方向(TV)上位移并且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第二横向方向(TH)上位移来调节,所述第二横向方向(TH)不同于所述第一横向方向(TV)。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每个都设置有相应的模型板(10、11),所述模型板具有能够在砂模部件(2、76、77、85)中形成模型(99)的模型(12、13),其中,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模型板(10、11)中的第一模型板的横向压实位置能通过使所述第一模型板(10、11)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第一横向方向(TV)上位移来调节,并且其中,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模型板(10、11)中的第二模型板的横向压实位置能通过使所述第二模型板(10、11)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第二横向方向(TH)上位移来调节,所述第二横向方向(TH)不同于所述第一横向方向(TV)。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方向(TV)至少基本与所述第二横向方向(TH)成直角。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横向方向(TV)是至少基本竖直的,并且所述第二横向方向(TH)是至少基本水平的。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的横向方向是至少基本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成直角的方向。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借助于至少一个引导销(100、101)相对于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定位,所述至少一个引导销与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接合并且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92、119)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引导销(100、101)中的至少一个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92)在第一方向(TV)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销(100、101)中的至少一个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119)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TH)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至少一个(100)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119)在至少一个方向(TH)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至少一个(100)偏心地布置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119)被旋转驱动的盘(124)上,使得所述引导销(10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盘(124)的中心旋转轴线平行但相对于所述盘(124)的中心旋转轴线位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至少基本成直角。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方向(TV)是至少基本竖直的,并且所述第二方向(TH)是至少基本水平的。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3或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检测系统包括至少第一距离测量装置和至少第二距离测量装置,所述第一距离测量装置布置成测量至少基本在所述第一方向(TV)上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测量装置布置成测量至少基本在所述第二方向(TH)上的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第一距离测量装置和第二距离测量装置是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借助于第一和第二引导销(100、101)相对于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定位,每个引导销都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的相对侧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销(100)借助于至少一个第一致动器(91)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销(101)借助于至少一个第二致动器(92)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引导销(100)独立地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其中,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压实位置能通过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100、101)沿相同方向位移而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TV)上位移来调节,并且其中,在压实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旋转压实位置能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91、92)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围绕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延伸的轴线旋转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100、101)沿相同方向的不同位移距离或者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导销(100、101)沿相反方向的位移来调节。


22.根据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至少一个(101)在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上在一定限度内可自由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借助于各自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的相对侧区域中的两个引导销(100、101)而相对于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定位,其中,所述引导销(100、101)中的每个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92)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第一个(100)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119)在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并且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第二个(101)在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TH)上在一定限度内可自由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引导销中的所述第二个(101)通过安装在至少基本竖直布置的杆(103)的下端部(102)上而在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上在一定限度内可自由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并且其中,所述杆(103)的上端部(104)可枢转地(105)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杆(103)的上端部(104)可枢转地布置在滑动件(121)上,所述滑动件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2)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在所述腔端壁(7、8)上。


2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7)相对于所述模腔(3)围绕在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上部(108)处延伸的至少基本水平的枢转轴线(AR2)能摆动地布置在摆动板框架(107)上,其中,当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沿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延伸而限定旋转压实位置时,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下部(109)能够抵接在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和所述摆动板框架(107)之间接合的至少一个压力垫(110),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压力垫(110)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7)相对于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或所述摆动板框架(107)可位移地布置,以便调节所述旋转压实位置。


2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7)借助于左轴承和右轴承(111、112)相对于所述模腔(3)围绕在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上部(108)处延伸的至少基本水平的枢转轴线(AR2)能摆动地布置在摆动板框架(107)上,其中,所述轴承中的至少一个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6)相对于所述摆动板框架(107)至少基本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或者相对于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至少基本在与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延伸平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并且其中,当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沿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延伸而限定旋转压实位置时,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下部(109)能够抵接布置在所述摆动板框架(107)上的至少一个压力垫(110)。


2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7)借助于左轴承和右轴承(111、112)相对于所述模腔(3)围绕在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上部(108)处延伸的至少基本水平的枢转轴线(AR2)能摆动地布置在摆动板框架(107)上,其中,所述轴承中的至少一个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3)相对于所述摆动板框架(107)或相对于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在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可位移地布置。


2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腔端壁中的至少一个(7)借助于左轴承和右轴承(111、112)相对于所述模腔(3)围绕在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的上部(108)处延伸的至少基本水平的枢转轴线(AR2)能摆动地布置在摆动板框架(107)上,并且其中,所述能摆动腔端壁(7)相对于所述摆动板框架(107)的相对位置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5)至少基本在所述枢转轴线的方向(TH)上来调节。


3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且能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7、119)来调节的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还能与所述致动器独立地借助于手动调节机构来调节。


3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从输入装置(113)接收关于用于所述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的至少一个初始值的指令,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将借助于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7、119)定位,作为用于随后借助于所述控制系统(98)控制所述致动器的起始点。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砂模机包括用于多个不同模型板(10、11)的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的合适初始值的寄存器,并且其中,所述输入装置(113)能够接收与特定模型板(10、11)相对应的识别。


3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从输入装置(113)接收关于用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沿着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形成的模型(99)的期望对准的一个或多个设定点和/或用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围绕至少一个旋转轴线的期望旋转位置的一个或多个设定点的指令。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砂模机包括用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的期望对准的合适设定点和/或用于在与多个不同模型板(10、11)相对应的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的期望旋转位置的合适设定点的寄存器,并且其中,所述输入装置(113)能够接收与特定模型板(10、11)相对应的识别。


3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在寄存器中监测和记录相对应的控制值的相关组,例如,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模型(99)的对准和旋转位置有关的检测值,和/或与用于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有关的控制值,和/或用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沿着所述模腔的纵向方向(LD)形成的所述模型的对准的最大偏差,和/或用于在相同的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两个相对的模型的旋转位置中的差异的最大偏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从所述寄存器读取与特定模型板(10、11)相关的控制值,例如,用于横向和/或旋转压实位置的合适初始值,和/或用于在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沿着所述模腔的纵向方向(LD)形成的所述模型的对准的最大偏差,和/或用于在相同的所生产的砂模部件(2)中形成的两个相对的模型(99)的旋转位置中的差异的最大偏差。


3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检测系统布置在距所述模腔(3)的排出端部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的一定距离处,其中,所述砂模机能够生产具有一定长度的砂模部件(2、76、77、85),使得最大数量的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能够沿着在所述模腔(3)的排出端部和所述检测系统之间的所述行进路径(17)布置在对准和相互抵接配置中,其中,所述控制系统(98)能够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致动器(91至97、119),使得当已经借助于致动器调节特定横向压实位置或特定旋转压实位置时,保持特定横向压实位置或特定旋转压实位置,直到在再次调节压实位置之前已经产生了至少基本与所述最大数量相对应的至少多个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为止。


3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一表面,该表面具有沿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变化的切线并且能够形成相对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所述相对应参考模型包括的模型表面具有沿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相对应纵向方向(ld)变化的切线,其中,所述检测系统是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其能够检测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上分布在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多个不同点的位置,并且其中,沿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的所述切线在所述多个不同点中的至少两个点之间是不同的。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一表面,该表面具有沿所述模腔(3)的高度方向变化的切线并且能够形成相对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所述相对应参考模型包括的模型表面具有沿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相对应高度方向变化的切线,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能够检测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高度方向上分布在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多个不同点的位置,并且沿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高度方向的切线在所述多个不同点中的至少两个点之间是不同的。


40.根据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的第一位置处具有第一切线的第一表面部分和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位置处具有第二切线的第二表面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切线不同于所述第一切线,其中,所述第一表面部分和第二表面部分能够形成相对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所述相对应参考模型包括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ld)上的第一位置处具有第一模型切线(T1)的第一模型表面部分(F1)和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ld)上的第二位置处具有第二模型切线(T2)的第二模型表面部分(F2),其中,所述第二模型切线(T2)不同于所述第一模型切线(T1),并且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能够检测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上至少基本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所述第一模型表面部分和第二模型表面部分这两者上的多个不同点的位置。


41.根据权利要求38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在所述模腔(3)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具有第三切线的第三表面部分和在所述模腔(3)的高度方向上的第四位置处具有第四切线的第四表面部分,其中,所述第四切线不同于所述第三切线,其中,所述第三表面部分和第四表面部分能够形成相对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所述相对应参考模型包括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高度方向上的第三位置处具有第三模型切线的第三模型表面部分和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高度方向上的第四位置处具有第四模型切线的第四模型表面部分,其中,所述第四模型切线不同于所述第三模型切线,并且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能够检测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高度方向上至少基本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所述第三模型表面部分和第四模型表面部分这两者上的多个不同点的位置。


42.根据权利要求38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球形对称表面。


43.根据权利要求38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包括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M、N)的组,所述至少两个平坦表面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陆续设置并且能够形成相对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所述相对应参考模型包括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的相对应纵向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陆续设置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m、n)的组,其中,每个平坦表面(L、M、N)都与所述平坦表面中的另一个成倾斜角地布置。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M、N)中的每个都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形成倾斜角。


45.根据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砂模机,其中,在所述参考模型块(24、25、26、27)的外部测量的两个平坦表面(L、M、N)之间的倾斜角处于95度到175度的范围内或者处于185度到265度的范围内,优选地处于115度至155度的范围内或处于205度至245度的范围内,并且最优选地处于125度至145度的范围内或处于215度至235度的范围内。


46.根据权利要求38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光电传感器单元。


47.根据权利要求38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光电传感器单元,并且其中,每个光电传感器单元都能够检测位于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上的相应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多个点的位置。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光电传感器单元优选借助于悬臂(41)或框架而布置在相互固定的位置中。


49.根据权利要求38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包括至少一个数字摄像头(87、88)。


50.根据权利要求38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包括至少一个3D扫描仪。


51.根据权利要求38至50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包括基于激光的照射系统,所述基于激光的照射系统能够形成细长光束,所述细长光束形成在所述参考模型(90)的模型表面上的照射线(89)。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基于激光的照射系统能够借助于棱镜形成所述细长光束。


53.根据权利要求38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39)包括基于激光的照射系统,其能够沿着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线扫掠光束。


54.根据权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基于激光的第一照射系统,所述基于激光的第一照射系统能够形成第一细长光束,所述第一细长光束形成在所述参考模型(90)的模型表面上的第一照射线,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基于激光的第二照射系统,所述基于激光的第二照射系统能够形成第二细长光束,所述第二细长光束形成在所述参考模型(90)的模型表面上的第二照射线,所述第一照射线和第二照射线在所述砂模部件(2、76、77)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细长光束与所述第一细长光束形成优选90度的角。


55.根据权利要求38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


56.根据权利要求38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检测系统包括形式为基于激光的距离传感器(L1、L2、L3、L4、L5、L6、L1’、L2’、L3’、L4’、L5’、L6’、L7’、L8’)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


57.根据权利要求55或56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可旋转地布置,并且由此当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静止地布置时,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能够对沿着在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线分布的多个点执行距离测量。


58.根据权利要求38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计算机系统(23)能够接收位于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上的多个点的检测位置,其中,所述计算机系统(23)能够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检测位置执行曲线拟合,并且由此估算曲线在坐标系中的相应位置,所述曲线表示在横截面中看到的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并且其中,所述计算机系统(23)能够计算与所述曲线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参考点的一个或多个位置。


59.根据权利要求55至57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能够在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期间测量到所述砂模部件(2)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变化距离,并且其中,所述位移方向(82)与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纵向方向相对应。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测量在与所述位移方向(82)成直角的方向上的距离。


61.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参考模型块(24、25、26、27)中的至少一个布置成在砂模部件(2)的拐角中形成参考模型(28、29、30、31、81),其中,所述参考模型包括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陆续设置并且与所述腔顶壁(4)成直角布置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1、m1、n1)的第一组(42),其中,所述第一组(42)的每个平坦表面都与所述第一组的平坦表面中的另一个成倾斜角地布置,其中,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包括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上一个接一个地陆续设置并且与所述腔侧壁(6)成直角布置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2、m2、n2)的第二组(43),其中,所述第二组(43)的每个平坦表面都与所述第二组的平坦表面中的另一个成倾斜角地布置,其中,第一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在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期间测量到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的变化距离,该变化距离是所述第一组(42)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1、m1、n1)相继地相对经过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的结果,并且其中,第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在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和所述第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期间测量到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的变化距离,该变化距离是所述第二组(43)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2、m2、n2)相继地相对经过所述第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的结果。


62.根据权利要求59至61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第一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测量在第一测量方向上的距离,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测量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测量方向的第二测量方向上的距离。


63.根据权利要求38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参考模型块(24、25)具有由彼此叠置的至少两个截头方棱锥(47、48、49)组合而成的元件(46)的四分之一块的形式,其中,定位较低的截头方棱锥的顶部匹配定位较高的截头方棱锥的基部,并且其中,所述元件(46)已经沿着其中心线并且通过所述截头方棱锥(47、48、49)的相邻侧表面的对称线(50)分开,以便形成所述四分之一块。


64.根据权利要求38至63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意在接触砂模部件(2)的所述参考模型块(24、25、26、27)的所有表面相对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形成有拔模角。


65.根据权利要求59至62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计算机系统(23)能够在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期间从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接收多个距离测量值,其中,所述计算机系统(23)能够基于接收到的所述距离测量值执行曲线拟合,并且由此估算多条直线在坐标系中的相应位置,每条直线都表示在横截面中看到的所述参考模型(28、29、30、31、81)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l、m、n)中的相应的一个,并且其中,所述计算机系统(23)能够计算在这些直线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交点(A、B)的一个或多个位置。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计算机系统(23)能够执行曲线拟合,并且由此在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期间额外地基于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测量值估算所述多条直线的相应位置。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砂模机,其中,位置传感器(55)能够执行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测量,并且其中,所述位置传感器(55)具有根据磁致伸缩原理工作的非接触式绝对位置传感器的形式。


68.根据权利要求38至67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包括多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的组安装在至少部分地围绕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的行进路径(17)的测量悬臂(41、80)上,并且其中,所述组至少包括布置成测量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和布置成测量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距离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


69.根据权利要求38至68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传送器(16)能够沿着所述行进路径(17)推进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以便实现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和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


70.根据权利要求38至69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沿着所述行进路径(17)可位移地布置,以便实现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沿着所述位移方向(82)的相对位移。


71.根据权利要求38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其中,所述腔端壁(7、8)中的每个都设置有具有模型(12、13)的模型板(10、11),所述模型板能够在砂模部件(2)中形成模型,并且传送器(16)能够在与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相对应的传送方向(D)上沿着行进路径(17)推进处于对准和相互抵接配置中的多个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砂模机,其中,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静止地布置,其中,位置传感器(55)能够以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的传送方向(D)上的位置的形式执行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和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测量,并且其中,所述位置传感器(55)联接到所谓的自动模具传送器(AMC)、所谓的精密模具传送器(PMC)或者所谓的同步带式传送器(SBC)。


73.根据权利要求71或72所述的砂模机,其中,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的组沿着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的行进路径(17)布置,其中,所述组包括布置成分别沿着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左上拐角中的参考模型(28、29)的距离以及沿着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左上拐角中的参考模型(28、29)的距离的两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分别沿着至少基本竖直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右上拐角中的参考模型(28、29)的距离以及沿着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右上拐角中的参考模型(28、29)的距离的两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沿着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左下拐角处或砂模部件(2)的左下拐角上方的参考模型(30、31)的距离的一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以及布置成沿着至少基本水平的方向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右下拐角处或砂模部件(2)的右下拐角上方的参考模型(30、31)的距离的一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


74.根据权利要求73所述的砂模机,其中,另外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沿着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倾斜地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左下拐角处或砂模部件(2)的左下拐角上方的所述参考模型(30、31)的距离,并且另外的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沿着向上或向下的方向倾斜地测量到砂模部件(2)的右下拐角处或砂模部件(2)的右下拐角上方的所述参考模型(30、31)的距离。


75.根据权利要求38至70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75),其中,两个模腔借助于对型板分离,其中,所述砂模机能够同时压缩相应的两个模腔中的两个砂模部件(76、77),并且随后移除所述对型板并将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定位成彼此叠置以形成完整的砂模,并且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测量到定位成彼此叠置的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的参考模型(81)的变化距离。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砂模机(75),其中,所述砂模机能够将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定位成彼此叠置,并且随后将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中的上部砂模部件从其相应的模腔压出,并且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在将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中的上部砂模部件从其相应的模腔压出之后,但是在将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安置在传送器(74)的传送表面上之前,测量到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的参考模型(81)的变化距离。


77.根据权利要求75或76所述的砂模机(75),其中,所述砂模机包括框架定位装置,所述框架定位装置用于将保持框架定位在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周围,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定位成彼此叠置并且定位在传送器的传送表面上,并且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在所述框架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之前和/或之后在沿着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76、77)的行进路径(17)的位置处测量到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的参考模型(81)的变化距离。


78.根据权利要求75或76所述的砂模机(75),其中,所述砂模机包括框架定位装置,所述框架定位装置用于将保持框架定位在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周围,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定位成彼此叠置并且定位在传送器的传送表面上,其中,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布置成在所述框架定位装置进行定位时或所述框架定位装置进行定位之后在沿着所述被压实的砂模部件(76、77)的行进路径(17)的位置处测量到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的参考模型(81)的变化距离,并且其中,所述保持框架具有开口,所述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能够通过所述开口测量到所述两个砂模部件(76、77)的参考模型(81)的变化距离。


79.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1至74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的铸造生产线(21),其中,熔体浇注装置(22)能够在传送方向(D)上沿着行进路径(17)自动定位,并且其中,计算机系统(23)能够基于至少一个参考点(C)的一个或多个计算位置控制所述熔体浇注装置(22)的位置,所述至少一个参考点与一曲线相关,所述曲线与定位在所述砂模机(1)和所述熔体浇注装置(22)之间的砂模部件(2)相关联。


80.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8至78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的铸造生产线(21),其中,包括多个非接触式距离测量装置(39)的组邻近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行进路径(17)布置在以下位置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恰好在所述砂模机(1、75)之后,恰好在熔体浇注装置(22)之前以及恰好在熔体浇注装置(22)之后。


81.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8至78中任一项所述的砂模机(1、75)的铸造生产线(21),其中,计算机系统(23)能够基于与一曲线相关的至少两个参考点(C)的计算位置控制熔体浇注装置(22)以停止或防止在单个模具或多个模具中浇注熔体,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参考点(C)与定位在相互抵接配置中的两个相应的砂模部件(2、76、77、85)相关联。


82.一种生产砂模部件(2、76、77、85)的方法,其中,在填充操作期间用砂填充模腔(3),并且随后压实砂,所述模腔(3)由腔顶壁(4)、腔底壁(5)、两个相对的腔侧壁(6)和两个相对的腔端壁(7、8)形成,其中,通过设置在腔壁中的至少一个填砂口(9)用砂填充所述模腔(3),其中,借助于所述腔端壁(7、8)中的设置有具有模型的模型板(10、11)的至少一个腔端壁为模具或模具部件(2、76、77、85)提供模型,并且其中,通过所述腔端壁(7、8)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LD)上进行位移而在所述模腔(3)内部压实砂,其中,借助于与所述模型板(10、11)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并且与其成固定关系定位的至少一个参考模型块(24、25、26、27)在砂模部件(2、76、77、85)的外表面(32、33、34、35、36)中形成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并且其中,借助于邻近被压实的砂模部件(2、76、77、85)的行进路径(17)布置的检测系统检测所述砂模部件(2、76、77、85)的参考模型(28、29、30、31、81、86、90)的模型表面的位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致动至少一个致动器(91至95,119)来调节在压实进给到所述模腔(3)中的砂期间定位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的横向压实位置,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器所述至少一个模型板(10、11)能通过相对于标称位置在所述模腔(3)的纵向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拉森C·贝J·约翰森C·丹F·F·哈格曼
申请(专利权)人:迪萨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丹麦;DK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