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717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包括底板、框架、背板、吊耳板、加固板、正极组件、负极组件、隔离组件、冷却水箱、隔板、水槽、泵体、侧板、干燥组件、第一传输轮、第一摆杆、第二传输轮、第三传输轮、第四传输轮、第二摆杆、第五传输轮和第六传输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圆丝铜带的在线式退火,圆丝铜带无需收卷和放卷,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圆丝铜带的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退火效果,且保证了每一段圆丝铜带的退火效果均一致。

An annealing equipment for photovoltaic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nnealing device for photovoltaic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which comprises a base plate, a frame, a back plate, a lifting lug plate, a reinforcing plate, a positive component, a negative component, an isolation component, a cooling water tank, a partition plate, a water tank, a pump body, a side plate, a drying component, a first transmission wheel, a first swing rod, a second transmission wheel, a third transmission wheel, a fourth transmission wheel, a second swing rod and a fifth transmission wheel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on-line annealing of the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the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does not need to rewind and unwind, saves time and labor,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heating of the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is even, greatly improves the annealing effect, and ensures that the annealing effect of each round wire copper strip is consist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
技术介绍
光伏设备的制造中需要用到圆丝铜带将各个线路板块之间进行连通;圆丝铜带在拉丝成型后必须进行退火后才能涂锡,现有的圆丝铜带退火设备采用的是传统的炉式退火方法,即圆丝铜带先卷绕在回转体上,再整体放入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并在涂锡前再放卷;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圆丝铜带的受热不均,导致每一段圆丝铜带的退火效果不一致,并且圆丝铜带的收卷和放卷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生产效率较低,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圆丝铜带的在线式退火,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大大提高了退火效果,且保证了每一段圆丝铜带的退火效果均一致的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包括底板、框架、背板、吊耳板、加固板、正极组件、负极组件、隔离组件、冷却水箱、隔板、水槽、泵体、侧板、干燥组件、第一传输轮、第一摆杆、第二传输轮、第三传输轮、第四传输轮、第二摆杆、第五传输轮和第六传输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后侧固定有框架,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前侧固定有水槽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水槽的两侧;所述水槽的内部设置有泵体;所述框架的前侧固定有背板;所述框架的上侧固定有两个吊耳板;所述背板的前侧下方固定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前侧外部固定有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面和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有竖直分布的隔板,所述隔离组件和干燥组件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外部并位于冷却水箱的上方,所述第一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一传输轮的下方,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二传输轮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三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上方,所述第四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五传输轮,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六传输轮,所述第六传输轮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五传输轮位于第六传输轮的右侧;所述正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第一传输轮和第一摆杆之间,所述负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组件包括托架、第一电机、第一带轮、第一皮带、第二带轮、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正极铜轮、第一气缸、第一销轴、第一摆臂和第一压轮;所述托架固定在框架的前侧并位于背板的后侧,所述托架的上方设置有横向分布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上套设固定有第一带轮,所述第一轴承座嵌设在背板中,所述第一轴承座中穿插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套设固定有第二带轮和正极铜轮,所述正极铜轮位于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一传输轮和第一摆杆之间,所述第二带轮位于背板的后侧,所述第一皮带套设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销轴的一端可转动的插入连接在第一摆臂的中部,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压轮,所述第一压轮压紧在正极铜轮右上侧,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摆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气缸的固定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三传输轮和隔离组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负极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三带轮、第二皮带、第四带轮、第二轴承座、第二转轴、负极铜轮、第二气缸、第二销轴、第二摆臂和第二压轮;所述第二电机横向固定在框架的内侧底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上套设固定有第三带轮,所述第二轴承座嵌设在背板中,所述第二轴承座中穿插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前端穿过背板和冷却水箱的后侧内壁并插入固定在负极铜轮的中心,所述负极铜轮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所述第二转轴的后端套设固定有第四带轮,所述第四带轮位于背板的后侧,所述第二皮带套设在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销轴的一端可转动的插入连接在第二摆臂的中部,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压轮,所述第二压轮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并压紧在负极铜轮右上侧,所述第二气缸的伸缩端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二摆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气缸的固定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六传输轮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隔离组件包括铝盒、盒盖、玻璃板、进气接头和套管;所述铝盒竖直的固定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冷却水箱的上方,所述铝盒的前侧设置有可开合的盒盖,所述盒盖中嵌入有多个玻璃板,所述铝盒的下端左侧内壁上嵌设有进气接头,所述铝盒的上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铝盒的下端嵌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下端向外形成有渐扩部;所述渐扩部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并位于负极铜轮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干燥组件包括干燥盒、夹座、刮水板和除湿组件;所述干燥盒竖直固定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冷却水箱的上方和铝盒的右侧,所述干燥盒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干燥盒的内部固定有两个位于同一竖直直线上的夹座,每个所述夹座上均设置有一个除湿组件,所述干燥盒的下端内壁上固定有刮水板;所述刮水板的上平面上开设有刮水槽,所述刮水槽的位置与干燥盒下端的一个开口槽的位置相互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固定套、定位套、防护套、电热丝圈和瓷眼;所述固定套的下端向外形成有第一直筒部,所述第一直筒部的下端向外形成有第一锥筒部,所述第一直筒部插入固定在夹座中,所述固定套的上方固定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中设置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的上端嵌设有瓷眼,所述防护套的内部设置有电热丝圈。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套的下端向外形成有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的下端向外形成有第三直筒部,所述第三直筒部的下端向外形成有第二锥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插入固定在定位套中;所述第三直筒部位于第一直筒部的内部,所述第二锥筒部位于第一锥筒部的内部;所述电热丝圈嵌套在第三直筒部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实现了圆丝铜带的在线式退火,圆丝铜带无需收卷和放卷,省时省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圆丝铜带的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退火效果,且保证了每一段圆丝铜带的退火效果均一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前侧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侧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负极组件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除湿组件的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的隔离组件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包括底板1、框架2、背板3、吊耳板4、加固板19、正极组件、负极组件、隔离组件、冷却水箱15、隔板16、水槽17、泵体18、侧板52、干燥组件、第一传输轮32、第一摆杆34、第二传输轮35、第三传输轮33、第四传输轮36、第二摆杆37、第五传输轮38和第六传输轮51;底板1的上平面后侧固定有框架2,底板1的上平面前侧固定有水槽17和两个侧板52,两个侧板52分别位于水槽17的两侧;水槽17的内部设置有泵体18;框架2的前侧固定有背板3;框架2的上侧固定有两个吊耳板4,便于吊装移动;背板3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包括底板、框架、背板、吊耳板、加固板、正极组件、负极组件、隔离组件、冷却水箱、隔板、水槽、泵体、侧板、干燥组件、第一传输轮、第一摆杆、第二传输轮、第三传输轮、第四传输轮、第二摆杆、第五传输轮和第六传输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后侧固定有框架,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前侧固定有水槽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水槽的两侧;所述水槽的内部设置有泵体;所述框架的前侧固定有背板;所述框架的上侧固定有两个吊耳板;所述背板的前侧下方固定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前侧外部固定有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面和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有竖直分布的隔板,所述隔离组件和干燥组件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外部并位于冷却水箱的上方,所述第一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一传输轮的下方,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二传输轮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三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上方,所述第四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五传输轮,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六传输轮,所述第六传输轮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五传输轮位于第六传输轮的右侧;所述正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第一传输轮和第一摆杆之间,所述负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包括底板、框架、背板、吊耳板、加固板、正极组件、负极组件、隔离组件、冷却水箱、隔板、水槽、泵体、侧板、干燥组件、第一传输轮、第一摆杆、第二传输轮、第三传输轮、第四传输轮、第二摆杆、第五传输轮和第六传输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后侧固定有框架,所述底板的上平面前侧固定有水槽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水槽的两侧;所述水槽的内部设置有泵体;所述框架的前侧固定有背板;所述框架的上侧固定有两个吊耳板;所述背板的前侧下方固定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的前侧外部固定有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面和前后两侧内壁之间固定有竖直分布的隔板,所述隔离组件和干燥组件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外部并位于冷却水箱的上方,所述第一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一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一传输轮的下方,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传输轮,所述第二传输轮位于隔离组件的左侧;所述第三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隔离组件的上方,所述第四传输轮可转动的连接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五传输轮,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外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六传输轮,所述第六传输轮位于干燥组件的右侧,所述第五传输轮位于第六传输轮的右侧;所述正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第一传输轮和第一摆杆之间,所述负极组件设置在背板上并位于冷却水箱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组件包括托架、第一电机、第一带轮、第一皮带、第二带轮、第一轴承座、第一转轴、正极铜轮、第一气缸、第一销轴、第一摆臂和第一压轮;所述托架固定在框架的前侧并位于背板的后侧,所述托架的上方设置有横向分布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上套设固定有第一带轮,所述第一轴承座嵌设在背板中,所述第一轴承座中穿插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套设固定有第二带轮和正极铜轮,所述正极铜轮位于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一传输轮和第一摆杆之间,所述第二带轮位于背板的后侧,所述第一皮带套设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轴的一端可转动的插入连接在第一摆臂的中部,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压轮,所述第一压轮压紧在正极铜轮右上侧,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摆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气缸的固定端可转动的设置在背板的前侧并位于第三传输轮和隔离组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圆丝铜带的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三带轮、第二皮带、第四带轮、第二轴承座、第二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勋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慧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