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祥专利>正文

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6981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包括左侧平叉构件、右侧平叉构件、固定连接在左侧平叉构件和右侧平叉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所述左侧平叉构件包括左主骨架、通过一左连接套连接在所述左主骨架一端的左前胶轴套、与所述左主骨架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左后安装支耳,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左主骨架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左连接套和左后安装支耳外面的左加强面层;所述右侧平叉构件的结构与左侧平叉构件相同;所述连接构件呈“门”字形,为中空薄壁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平叉构件的左加强面层右侧和右侧平叉构件的右加强面层左侧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万分之几的碎裂情况发生;抗腐蚀性能强,能够提升整车外形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A double structure flat fork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ouble structure flat fork, which comprises a left flat fork component, a right flat fork component, a connecting component fixedly connected between the left flat fork component and the right flat fork component; the left flat fork component comprises a left main framework, a left front rubber shaft sleeve connected at one end of the left main framework through a left connecting sleeve, and a left rear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left main framework The mounting lug also includes a left reinforcing surface layer wrapped outside the left main frame and partially wrapped outside the left connecting sleeve and the left rear mounting lug; the structure of the right side flat fork componen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left side flat fork component; the connecting component is in the shape of \door\, which is a hollow thin wall structure, and its two sides are respectively the right side and the right side flat fork of the left reinforcing surface layer of the left side flat fork component The left side of the right reinforced surface of the component is fixedly connected. The utility model can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ore than 10000 pieces; has strong anti-corrosion performance, can improve the appearance effect of the whole vehicle and extend the service li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重结构平叉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具体涉及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即一种双重结构的摩托车平叉。
技术介绍
后平叉是摩托车车架的重要构件。早期的摩托车平叉的左、右两个平叉主管和两者之间连接横管都采用圆管制作,而圆管本身的外圆受力面积小、受力强度不大,容易发生弯折变形,不仅会影响摩托车的承载载荷,而且变形后又会影响两个平叉主管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摩托车后减震的受力角度,影响减震效果。另外,摩托车后轮定位结构比较固定,相对于安装小轮径、宽胎而言,存在间隔空间不足的问题,在颠簸的路面上行驶后轮易与车架或摩托车的覆盖件发生干涉,从而影响行驶安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摩托车制造公司采用矩形管制作左、右两个平叉主管和连接横管。如CN205150107U公开的“一种摩托车平叉结构”,主要在右平叉主管中段的下方焊接有制动拉板座,该制动拉板座外周面呈阶梯轴型,其大径端与右平叉主管焊接,小径端设有外螺纹,外螺纹上沿径向设有一定位销孔。后制动拉板座的小端套装压簧,后制动拉板压紧压簧,开槽六角螺母拧紧外螺纹并用开口销防止开槽六角螺母松动;使后制动拉板能够避让小轮径宽胎的边缘,避免后轮与后制动拉板发生干涉,保证摩托车行驶安全。又如CN202295140U公开的“一种摩托车加强型双后减后平叉”,其包括左、右平叉侧管,左、右平叉侧管通过连接管连接,左、右平叉侧管的前端分别安装有后安装架,所述后安装架上安装有后减挂柱,后减挂柱大于等于两对。其减少了摩托车发动机传递过来的震动,使得摩托车的受力分布更加均匀合理,也增加了行驶时驾驶员的舒适度,另外,整个后平叉的管径和厚度的增加,后平叉不易断裂,使得摩托车可以更加的牢固和安全。为了提高摩托车平叉的抗锈蚀能力,有的摩托车制造公司采用浸泡防锈剂、发黑及涂刷防锈漆的方式对摩托车平叉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如CN108070851A公开的“一种摩托车平叉表面防锈工艺”,有效提高了摩托车平叉的抗锈蚀能力,延长了摩托车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从,上述现有技术都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都取得了一定的有益效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其强度高,刚性好,稳定可靠,能够避万分之几的碎裂情况发生;抗腐蚀性能强,能够提升整车外形效果,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摩托车安全行驶。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包括左侧平叉构件、右侧平叉构件、固定连接在左侧平叉构件和右侧平叉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平叉构件包括左主骨架、通过一左连接套连接在所述左主骨架一端的左前胶轴套、与所述左主骨架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左后安装支耳,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左主骨架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左连接套和左后安装支耳外面的左加强面层;所述右侧平叉构件的结构与左侧平叉构件相同;所述右侧平叉构件包括右主骨架、通过一右连接套连接在所述主右骨架一端的右前胶轴套、与所述右主骨架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后右安装支耳,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右主骨架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右连接套和右后安装支耳外面的右加强面层;所述连接构件呈“门”字形,为中空薄壁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平叉构件的左加强面层右侧和右侧平叉构件的右加强面层左侧固定连接,并且使所述左侧平叉构件上的左前胶轴套和右侧平叉构件上的右前胶轴套同轴。进一步,所述左主骨架及左后安装支耳和所述右主骨架及右后安装支耳均采用普通的A3钢制作,并且所述左主骨架和右主骨架的断面均呈凹槽形。进一步,所述连接构件、左连接套、右连接套、左加强面层和右加强面层均采用不锈钢板制作。进一步,在所述左后安装支耳上固定连接有左螺杆,在所述右后安装支耳上固定连接有右螺杆,用以固定连接后减震与车架。进一步,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定位连接有“V”支架,用以固定制动盘。进一步,在左侧平叉构件上面中部偏下的部位设有拉簧钩挂支耳。进一步,在右侧平叉构件的前部下面设有链条盒支耳。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主骨架和后安装支耳采用普通的A3钢制作,这样择既能够保证摩托车后平叉的强度和刚度,满足承受载荷的要求,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2)由于连接构件、和加强面层均采用一级不锈钢板制作,这样既能提升摩托车后平叉的抗腐蚀性能,又能提高摩托车后平叉的强度和刚度。而无需采用浸泡防锈剂、发黑或涂刷防锈漆的方式对摩托车后平叉表面进行防锈处理。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3)由于左侧平叉构件、右侧平叉构件分别与包覆在外面的加强面层同时受力,能够避免万分之几的金属材质不可避碎裂,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4)本技术的外观优于传统.喷漆,铝合金制作的摩托车后平叉,其持久稳定性成本优势超过镀烙制品,对摩托车安全,使用寿命、整车外形效果有很大的提升。(5)本技术适用于各种摩托车后轮平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右侧平叉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右视图;图4是图1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左主骨架/右主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左视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左连接套/右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的左视图;图10是图8的俯视图。图中:1—左侧平叉构件,10—左前胶轴套,11—左主骨架,12—左连接套,13—左后安装支耳,14—左加强面层,15—左螺杆;2—右侧平叉构件,20—右前胶轴套,21—右主骨架,22—右连接套,23—右后安装支耳,24—右加强面层,25—右螺杆;3—连接构件;31—链条盒支耳;4—拉簧钩挂支耳;5—链条盒支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1至图10,所述的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包括左侧平叉构件1、右侧平叉构件2、固定连接在左侧平叉构件和右侧平叉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3,其特征是: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包括左主骨架11、通过一左连接套12连接在所述左主骨架11一端的左前胶轴套10、与所述左主骨架1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左后安装支耳1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左主骨架1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左连接套12和左后安装支耳13外面的左加强面层14;所述右侧平叉构件的结构与左侧平叉构件相同;所述右侧平叉构件2包括右主骨架21、通过一右连接套22连接在所述主右骨架21一端的右前胶轴套20、与所述右主骨架2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后右安装支耳2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右主骨架2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右连接套22和右后安装支耳23外面的右加强面层24;所述连接构件3呈“门”字形,为中空薄壁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的左加强面层14右侧和右侧平叉构件2的右加强面层24左侧固定连接,并且使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上的左前胶轴套10和右侧平叉构件2上的右前胶轴套20同轴。所述左主骨架11及左后安装支耳13和所述右主骨架21及右后安装支耳23均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包括左侧平叉构件(1)、右侧平叉构件(2)、固定连接在左侧平叉构件和右侧平叉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3),其特征是:/n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包括左主骨架(11)、通过一左连接套(12)连接在所述左主骨架(11)一端的左前胶轴套(10)、与所述左主骨架(1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左后安装支耳(1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左主骨架(1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左连接套(12)和左后安装支耳(13)外面的左加强面层(14);所述右侧平叉构件(2)的结构与左侧平叉构件(1)相同;所述右侧平叉构件(2)包括右主骨架(21)、通过一右连接套(22)连接在所述右主骨架(21)一端的右前胶轴套(20)、与所述右主骨架(2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右后安装支耳(2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右主骨架(2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右连接套(22)和右后安装支耳(23)外面的右加强面层(24);/n所述连接构件(3)呈“门”字形,为中空薄壁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的左加强面层(14)右侧和右侧平叉构件(2)的右加强面层(24)左侧固定连接,并且使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上的左前胶轴套(10)和右侧平叉构件(2)上的右前胶轴套(20)同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结构平叉,包括左侧平叉构件(1)、右侧平叉构件(2)、固定连接在左侧平叉构件和右侧平叉构件之间的连接构件(3),其特征是:
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包括左主骨架(11)、通过一左连接套(12)连接在所述左主骨架(11)一端的左前胶轴套(10)、与所述左主骨架(1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左后安装支耳(1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左主骨架(1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左连接套(12)和左后安装支耳(13)外面的左加强面层(14);所述右侧平叉构件(2)的结构与左侧平叉构件(1)相同;所述右侧平叉构件(2)包括右主骨架(21)、通过一右连接套(22)连接在所述右主骨架(21)一端的右前胶轴套(20)、与所述右主骨架(21)另一端的固定连接的右后安装支耳(23),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右主骨架(21)外面和部分包覆在所述右连接套(22)和右后安装支耳(23)外面的右加强面层(24);
所述连接构件(3)呈“门”字形,为中空薄壁结构,其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的左加强面层(14)右侧和右侧平叉构件(2)的右加强面层(24)左侧固定连接,并且使所述左侧平叉构件(1)上的左前胶轴套(10)和右侧平叉构件(2)上的右前胶轴套(20)同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祥
申请(专利权)人:廖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